我想把最好的愛給你

他是一個8歲女兒的父親。

在他和我的第四次諮詢中,談到了這樣一個困擾。“就是,每當看到別人夾了一個好吃的菜的時候,我的眼睛會不自覺的瞪一下。我在兩三年前就覺察到了。但是可能我不知道我的面部表情有多奇怪。直到前幾天,我的嫂子提到因此感到很受傷。我才意識到,可能我真的需要好好的來討論一下了。”

瞭解一些大概情況之後,通過一些放鬆方法,我陪他一起回想那個場景。

我問他,“當你瞪眼睛的那一刻,你心裡的感覺是?”

他說:“我是覺得這個菜大家都覺得好吃,我就想給女兒夾,我想把最好的愛給女兒。但是我又覺得這是自己的私心不能這麼做。於是我會糾結好一陣子。”

他的這段話語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句:“我想把最好的愛給女兒。”我發現他說其他話的時候語速相對快一點。但到那句話的時候語氣很和緩,字音長,特別是愛那個字。其中飽含了對女兒的濃濃的愛的感覺。那一刻我也被深深的感動。於是我很好奇,為什麼他那麼愛他的女兒。好像超出了一種正常的濃度。他說到,女兒8歲,從女兒6歲開始跟自己接觸越來越多,陪伴時間越來越長的時候,他開始感受到了對女兒的這種濃烈的情感。同時他平時工作很忙,感到對女兒有種內疚感,想要補償女兒。

我能感受到,好像他對女兒有很多的愛在心裡要冒出來的感覺,但是卻可能被壓在心裡。也許瞪眼睛的症狀,其實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愛。

於是,我們在想象的餐桌場景中,回到夾菜那一刻,對心裡的女兒說出自己的感受:“女兒,我很想夾這個大家都覺得好吃的菜給你,很想把最好的愛給你,可是我又擔心被別人認為這是私心。所以我感到有點矛盾。但是我真的很愛你。”

當他在心裡對女兒說完這些話,他的聲音好像是介於要哽咽但是又沒有哽咽之間,說:“哇,突然覺得好像被自己感動了。”那一刻,我的眼睛也有點澀澀的快要溼潤的感覺。我在心裡暗自感嘆:哇,一個人能表達自己的愛是如此的感人。這是來自生命深處的滋養!然後,他感到面部沒那麼不自然了,好像放鬆了很多。之後,他說他領悟到“原來心裡的想法和感受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表達過愛。”

  • 為什麼我們無法表達愛,是因為我們內心無法接受對自己的愛。認為這是私心。並對自己的愛感到羞恥。我說,“這個想法不是你的,而是社會文化帶給你的對自己的一種評判。”我們80後的父母是出生在50,60年代的人,他們接受的教育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父母給我們講的故事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認為我們要先給別人再給自己。在那個年代,如果你對自己好可能就被認為是自私,是小資。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會按照父母那一輩人的思想來生活,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忠誠,一種無法言說的很深的愛。

一個人能分辨清楚,哪些東西是我自己的真我的部分,哪些東西是社會文化帶給我的社會自我的部分,不斷認識內在深層的我,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能力。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 無法表達愛,還有可能是因為愛太多了。

    和他的相遇,最讓我觸動的地方,是讓我想到了我和父親的關係。好像突然之間更理解了父親和我之間的很多無法言說的愛。父親的沉默和看上去的顧左右而言他的語言習慣,可能代表了對我們最深的愛。說到這裡的時候,我更理解了自己。私下裡,當一個關係近到一定程度,我也是用這種方式愛別人的。時常讓親人和朋友感到有距離感好像我是不在乎他們的。但其實這是我潛意識對愛的表達。因為愛太濃了,我們會害怕直接面對那個情感,害怕太多的愛會淹沒自己失去自我。雖然有時是不自覺的,但我現在已經能覺察了。

  • 我還想到了,整個中國文化下的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在近現代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家庭中的父親通常會忙於工作迫於生活而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這也讓父親積累了很多的內疚感,增加了愛的濃度。愛的濃度越高,可能我們越不敢去直接面對和表達出來。

心理學家說,人與人的情感是靠表達感受來聯結的。如果你不會表達,那麼可能就會有各種心理症狀替你表達。

我真正想說的是,無論你是誰,都可以敞開自己,勇敢說出內心的感受,讓愛流動起來。

我想把最好的愛給你。是一種最樸實最真摯的愛。是我聽過的最動人的語言。

#徵文活動#@頭條心理

我想把最好的愛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