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清朝官吏有許多壞習氣,其中之一就是擺官譜、講官派。所謂官譜、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場、派頭。民國時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習的人評說道:“前清舊官僚習氣最為可恨,當其未得志時,徒步而行,不以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輿不可,一若天生兩足為無用者。不寧維是,一切起居動作,均須依賴他人,甚至吃飯穿衣亦須奴婢相助。官愈大,則此種習氣愈甚。”實際上,清朝官吏擺官譜、講官派的表現還有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說話辦事等各方面。官場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應當有官譜、官派,不然算什麼官?所以,一旦為官,便要擺譜、講派。即使條件不允許,也要想辦法硬擺窮講。下分六個方面來看清代官吏擺官譜、講官派的情況。

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一、官員出門時鳴鑼開道、儀仗威武的排場,尤能體現官譜官派。

《官場現形記》裡的錢典史說到州縣官要靠鳴鑼開道顯示官的身份:“我們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縣的,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清制,各省文武官員自督撫到知縣,外出時皆有儀仗,儀仗依官品分等級。督撫的儀仗是所謂“八座之儀”,即:以小紅亭(頭亭)為前導,次為紅傘(避雨之用)、綠扇(障日之用)及鳴鑼者4人,其後為肅靜、迴避木牌各2及官銜牌,再次為紅黑帽皂役各4人,呼喝不絕,再後面是騎而導者1人(俗呼頂馬)及提香爐者4人,然後是本官所乘綠圍紅障泥大轎,4人抬之,4人左右扶之(即八抬大轎),轎後為戈什哈(巡捕)2人和跟馬2騎​‍‌‍​‍‌‍‌‍​‍​‍‌‍​‍‌‍​‍​‍‌‍​‍‌​‍​‍​‍‌‍​‍​‍​‍‌‍‌‍‌‍‌‍​‍‌‍​‍​​‍​‍​‍​‍​‍​‍​‍‌‍​‍‌‍​‍‌‍‌‍‌‍​。《歧路燈》裡寫學臺出行時其儀仗走過的情景:“只見刺繡繪畫的各色旗幟,木雕鐵打金裝銀飾的各樣儀仗,迴避、肅靜、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一對又一對,過了半天。……金瓜開其先,尾槍擁其後,一柄題銜大烏扇,一張三簷大黃傘兒,罩著一頂八抬大轎,轎中坐了個彎背白髯、臉上掛著鏡看書的一位理學名臣。”如果官員出行走水路,則必擇高大樓船,艙門貼紅紙字條,旗、牌、傘、扇插列艙面,也鳴鑼開道,鑼聲一響,行舟讓路,兩岸肅然。出行鳴鑼的次數,依官職而不同,其含義也不同。州縣官出行鳴鑼,打3響或7響,稱為三棒鑼、七棒鑼,意為“讓開”“軍民人等齊閃開”(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道府出行鳴鑼,打九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節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總督以上官員出行,因是極品,打十三棒鑼,意為“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被認為是必行的官儀;無之,則被認為不成體統。如鄭板橋夜間出巡不鳴鑼開道,不用“迴避”“肅靜”牌子,只用一小吏打著寫有“板橋”二字的燈籠為前導。時人對此都看不慣,他的朋友鄭方坤說他“奇歷落,於州縣一席,實不相宜”。

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二、京官到衙署時,皂隸要在門口迎接侍候。

如是堂官,則有4名皂隸在前面揚聲喝導而進;如是司郎官,則有1名皂隸導引,只作遏聲。清前因居士詠此官派雲:“京官體統亦尊榮,輿從臨衙皂隸迎。分引諸司惟有遏,堂官對導共揚聲。”


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三、住宅要講官派,表現之一是講求宅第宏敞氣派。

如李慈銘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仍願出高價租賃宏敞的大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他租居位於北京保安寺街的故閩浙總督季文昌的舊邸,其邸有屋20餘楹,有軒有圃,花木蔥鬱,氣派闊綽。當時他的年收入是123兩銀子,而房租就達48兩。表現之二是在宅門上貼上可以顯示官派官威的“封條”。北京宣南一帶官宅多貼有標有官銜和禁人“喧譁”字樣的“封條”,以壯觀瞻,以示榮耀,以警行人。有兩首竹枝詞是詠封條上標有官銜的:“陸海官居各表之,銜條比戶貼參差。長班領客無須問,但到門前便得知。”《日下新謳》注云:“京城內外有職者,於所居臨街大門之上,各貼官銜封條。”“居官流寓仕京朝,門示頭銜壁上標。待得春秋親校士,紅箋添並兩封條。”《燕京雜詠》注云:“官宅禁示閒人。”紅條書主考官姓名、職務:“貼大門以示榮”。又有兩首竹枝詞詠貼封條禁人喧譁。其一:“封條處處禁喧譁,小小門樓也宦家。為問何人曾入仕?舍親始祖作官衙。”《草珠一串》其二:“每做京員勢必添,兩條四塊甚威嚴。喧譁禁止偏難止,多半門前壯仰瞻。”《增補都門雜詠》關於禁喧譁的字樣和所謂“兩條四塊”,《官場現形記》描寫道:京官吳贊善家的“大門之外,一雙裹腳條,4塊包腳布,高高貼起,上面寫著甚麼‘詹事府示:不準喧譁,如違送究’等話頭”。


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四、吃飯講排場,講派頭。

一些官員食必方丈,根本吃不了。待客時,客已停箸,菜餚卻仍在上桌。知縣大老爺吃飯的儀節是:一個神氣活現的家丁快步跑到簽押房門口,把門簾高高打起,大喊一聲“請大老爺吃飯啦!”喊完再撐著門簾恭敬地肅立在那裡侍候。

五、擺官譜、講官派對於官癮十足的人來說,成為不可缺少的東西。

有的求官者官位還沒到手,就擺起了官譜;有的官卻在已經失掉官職後,仍在擺官譜。《官場現形記》裡有個黃某,祖上辦鹽,“到他手裡,官興發作,一心一意地只想做官。沒有事在家裡,朝著幾個家人還要‘來啊來’的鬧官派”。某都統被革職回到家鄉,但官習不改。每天起床後吸鼻菸時,便有僕人持官銜手本數十份,立在旁邊,依次呼手本上的姓名:“某大人拜會——”,“某老爺稟見——”,然後躬身待命。都統吸完煙,便揮手令僕人出去。僕人走至中門,再大聲呼曰:“道乏——”(拒見客人的客氣話,意謂你辛苦了一趟)。如此程序,就像演戲一樣。每日行之,都統便覺得心神舒泰,否則便寢食不安,如患心病一樣。


清代官場圖:清代官吏擺譜的排場到底有多大

六、許多官僚自己擺譜還不夠,家人婚喪做壽也要大講排場。

晚清上海知縣葉廷眷上任3年,其母做壽的排場一年比一年大​‍‌‍​‍‌‍‌‍​‍​‍‌‍​‍‌‍​‍​‍‌‍​‍‌​‍​‍​‍‌‍​‍​‍​‍‌‍‌‍‌‍‌‍​‍‌‍​‍​​‍​‍​‍​‍​‍​‍​‍‌‍​‍‌‍​‍‌‍‌‍‌‍​。以壽筵為例,同治十一年(1872年)為燒烤2席、魚翅13席、次等魚翅12席;十二年變為燒烤2席、燕菜2席、魚翅14席、次等魚翅10席;十三年又變為燒烤3席、燕菜3席、魚翅21席,另送同鄉30席(中等魚翅5席、次等魚翅13席、海參12席)。對本衙和外衙隨官前來賀壽的差役僕人也請吃壽麵、給賞錢,連縣獄裡的犯人也賞面賞肉。有一年請吃壽麵的數目竟達2050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