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

在明末的詩詞中,此句可謂流傳甚廣了,很多人提起明末亂世,官逼民反的社會形態就會想起這句詩詞。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不做安安餓殍,效猶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

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

西江月——明 楊嗣昌

這是目前在網絡上搜索就會出現的版本,也是流傳甚廣的“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一句的全文。

而此句也正是出自崇禎朝時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的楊嗣昌筆下。

此句的意思可以說是:(你們這些刁民)不老老實實的等著餓死,還敢不自量力的猶如螳臂擋車來造反!

楊嗣昌此人可謂是位高權重、簡在帝心了,深受崇禎帝信任的柱國大臣,卻說出這種讓天下百姓寒心的話,崇禎帝也可以說是十足的昏君了。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而明朝官方對於百姓的態度真的是這樣惡劣嗎?

崇禎帝感於天下災禍不斷,百姓多已造反,而朝廷卻無力遏制國事糜爛,六下罪己詔,言“寇亦赤子”,讓各地官府對造反的百姓以招安為主,然而深受崇禎帝信任的楊嗣昌卻說出這種殘虐百姓、不顧大義的話,不但違背皇帝心意,更是直接把自己推到天下百姓的對立面,難道是楊嗣昌位極人臣,過於自我膨脹了?這是沒有一點道理可言的。

崇禎十二年崇禎帝命楊嗣昌督師平寇,賜尚方寶劍。臨行時崇禎帝贈詩曰:

鹽梅今暫作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

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楊嗣昌聽罷,哭拜辭行,自此更是死在了這條平寇的不歸之路上……

崇禎帝對楊嗣昌委以重任,目的是為了“安靖民生”,而楊嗣昌所寫的這首《西江月》對百姓的態度卻如此輕蔑,其原因很簡單:

詩詞被篡改!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楊嗣昌的這首《西江月》基本沒有什麼較難理解的句子,但其中所出現的“餓殍”二字,與全文內容結合來看卻是十分可笑:

“餓殍”,快要餓死的人,不去挖草根、剝樹皮,反能“往來楚蜀”,還“肆虐猖狂”,更“弄兵無狀”,哈哈,這“餓殍”真是太過猖狂,簡直笑死人了!

這些“餓殍”不但能“弄兵無狀”,還需“雲屯雨驟師集”大興兵馬的去圍剿,楊嗣昌甚至還想讓“軍民”把這些“餓殍”“綁來降”,然後“爵賞酬功”,哈哈哈哈,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此可笑,沒有一點道理的詩詞,簡直不知所謂!

(非我笑明末艱難活命成為餓殍的百姓,只是針對“餓殍”二字在全文的意義而已)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在《楊文若先生集》(楊嗣昌,字文若)中,這首西江月的首句卻為“不做安安降將”,“降將”二字被篡改為“餓殍”已是無疑!

將“餓殍”改回“降將”,這首西江月全文意義就變得十分通順了,“往來蜀楚”“弄兵無狀”的正是肆虐四川、湖廣的張獻忠等流寇,張獻忠等流寇,每每在快要山窮水盡之時假意接受朝廷招安,而元氣稍復即又造反,故而楊嗣昌言其“不做安安降將”。

楊嗣昌對於“平寇”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初期頗有成效,在朝廷兵馬“雲屯雨驟師集”之下,將張獻忠等流寇打的“蛇豕奔突”無處躲藏是符合歷史情況的。

像張獻忠、李自成這些大賊,朝廷自是早有緝拿封賞,若有“軍民”將其“綁來降”,自然“爵賞酬功上上”了。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此句被篡改無疑!

把”降將”改為“餓殍”,區區兩字之別,其含義卻是判若雲泥,更是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覺得張獻忠等流寇都是因為沒飯吃變成“餓殍”才造反的錯覺,歷史上這些個流寇對待百姓的手段可是比之建奴入寇也不遑多讓。

篡改者將“降將”改為“餓殍”,用心險惡,不必多言,其目的無非是抹黑明朝,抹黑崇禎朝,至於其篡改者是何人,以本人個人能力,自是不易考究……畢竟楊嗣昌的詩詞並不出名,最負“盛名”的也就是這句被篡改過的“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了,甚至原文基本無人知道。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一句目前已是流傳甚廣,本人在各大貼吧、論壇、看點、諮詢之類的有歷史文章、話題的地方多有遇見,不少人都喜歡拿此句說事,有些甚至看到明末就要來句“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

歷史上篡改文章詩詞的事不在少數,這些古文、詩詞流傳至今很大一部分都是被篡改過的,有些甚至永遠無法再見到他的真正面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