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多奇俊:名揚四海的《隆中對》與落寞的《鄴城對》《廣陵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的歷史,每次閱讀總能讓人心潮澎湃,深思良久;它之所以讓大家這麼津津樂道就在於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梟雄對豪傑,奇計對良謀,讓人眼花繚亂。據說毛澤東主席去長沙求學時,就帶了一本三國演義,熟知詳讀。

諸葛亮聲名毋庸多言,其中《隆中對》的功勞,不能小覷。因為大家對《隆中對》已經比較熟悉,這裡不再贅言。仔細思考起來,《隆中對》的提出的戰略思路與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的策略大體一致。不僅戰略上這樣,對外宣傳上,劉備也常以漢朝正統的繼承者自視,給人一種既得關中就能恢復漢室的錯覺。這個戰略思路後來又被唐朝的李淵使用了一次。這是後話。


三國多奇俊:名揚四海的《隆中對》與落寞的《鄴城對》《廣陵對》


相較於《隆中對》,《鄴城對》和《廣陵對》就鮮為人知,談的也比較少。然後,後兩者在各自陣營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1、《鄴城對》:沮授進策,袁紹平定四州

漢分東漢西漢,劉邦的策略既然已經有人提出了,並實際付出了實踐。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略呢,在三國時候是否有人提取呢。《鄴城對》中的戰略思路就類似於劉秀的策略。

雖然劉秀跟著他的哥哥劉伯升起兵於南陽,後來劉伯升被劉盆子殺死,劉秀成了無根之水;所以後來他來到河北,積聚了自己的勢力,以河北為根據地,向南攻打,逐漸統一了全國。從這方面看,利用河北等地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戰略。

《鄴城對》的雙方是沮授和袁紹。當時袁紹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就向沮授詢問安定天下的計策。

袁紹說:“如今天下大亂,陛下四處漂泊,我們家世代受皇恩恩寵,我立志恢復漢家的天下,匡扶王室。可以正如齊桓公沒有管仲是沒有辦法稱霸的,勾踐沒有范蠡也是無法復國的。現在先生有什麼好的計策來幫助我嘛?“

沮授進策到:“將軍(袁紹)年紀輕輕就受到朝廷的重用,海內外都知道您的威名。董卓作亂時,您更是不懼威脅,憤然離去京都,與董卓分裂。雖然自身一人離開,卻使董卓心生恐懼。你渡過黃河向北來,渤海郡的百姓稽首歸順。您現在只需要聚集冀州的人馬,控制黃河以北,天下人心必然歸順。

發兵向東,就可以掃除黃巾;

接著再攻打黑山,就可以滅掉張燕的勢力;

然後掉轉兵力向北,就能平定公孫瓚;最後以威勢脅迫戎狄,可立即收服匈奴人。

將軍橫掃河北,收復冀州、幽州等四州地方,以此號令天下,用幾年時間建功立業不是一件難事。“

袁紹聽了大喜,立即拜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可惜的是,這個戰略並未執行到底,沮授為人耿直,被袁紹冷落。即便如此,袁紹收四州地盤,一時成為當時最強的勢力。如果不是官渡之戰中,不聽沮授建議,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沮授雖然被曹操稱讚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然而其人性格耿直,頗有士大夫風範,即便官渡之戰被曹操擒獲,又與曹操是舊相識,卻不肯投靠曹操,最終被殺。


三國多奇俊:名揚四海的《隆中對》與落寞的《鄴城對》《廣陵對》


2、《廣陵對》:孫策痛哭,張紘獻策

撇開正史,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時期有四位被羅貫中稱為經天緯地之才的人,一個曹操,二是諸葛亮,三是張昭,第四位就是這裡的主角張紘。東吳的建立初期,張紘是一個重要的謀士,卻常被大家忽略。

張紘向孫策獻上的《廣陵對》,是三國中大謀略的一個經典之作。

孫策在江都的時候,正逢張紘病喪,於是孫策常常去探望他,向他諮詢經世治國的計策。然而,張紘多有搪塞,不願意獻出自己的計策。

有一次,孫策又來問策。孫策說:“現在天下大亂,英雄輩出,然後大家各自為了自己私利,擁兵自重,不能扶危機亂,我雖然年輕,但是有心想為天下百姓出些力。“

接著孫策提出自己的計策,讓張紘指點。

孫策的戰略是:

先去袁術那裡去討要求先父遺留的人馬;

然後去丹楊投奔我的舅舅;

最後,盤踞在吳郡、會稽一帶招兵買馬,積聚勢力;找劉表報仇雪恨,協助朝廷平定天下。

可是張紘為了再考驗一下孫策,故意推說自己見識不足,不肯給出建議。孫策一聽,急得痛哭,又慷慨激昂的說了一段話,被感動了。記得這裡的孫策痛哭,與劉備的哭可不一樣,此時的孫策僅僅十七歲啊。

張紘給出了自己的策略:

他先用周朝的例子。說周朝的衰微的時候,齊國與晉國先後稱霸延續了周朝數百年的基業。

你現在要繼承父親的遺志,乘著此時天下大亂,有所作為,可謂得天時。

你投靠舅父,並在丹楊招兵買馬,統一荊州、揚州;那麼你的父仇就可以報了,然後依靠長江天險,就可以評定各方勢力,達到匡扶天下的目的,你也能成就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霸業。

後來定都南京,也是張紘給的建議。


三國多奇俊:名揚四海的《隆中對》與落寞的《鄴城對》《廣陵對》


後來宋帝劉裕也是在揚州,依靠北府兵獲得天下。歷史有時候甚是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