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


我们的伟业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持续地改变自己,push(推动)自己到新的limit(限度),寻找并扩展自己的边界,而改变世界这样的小事情,只是我们前进中的副产品而已。

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希望

前方没有终点,一切都有其可能性。

如今每个行业都已经视互联网为最重要的新机会和未来的增长点,每个人都在想如何跟互联网产生关联。而我们这些技术从业者,需要想的可能更多的也是如何去服务于各种不同的业务模型,各种不同的行业。

有理想的人需要坚忍

这世界需要我们一点点努力,需要我们不疾不徐,需要我们保持步调。

平台都是短命的,不管当时多么辉煌,只有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这么多年后,原来还是你。

平台都是短命的,不管当时多么辉煌,只有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这么多年后,原来还是你。

相信人皆不完美,对我们个人修养的价值在于:

1.对他人宽容

2.对己宽容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更加的苛刻。慢慢地形成一种错误的对自己的预期,对自己预期越高,越难以实现,越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结果是,看起来要求很高,但是结果是放弃了对自己的追求。

明白人皆不完美以后,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己。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当下我们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有问题,我们有困惑。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处境,去设计合理的目标、步骤和方法。

过于求全,容易急躁。先承认现状,然后慢慢改进,才能平静地追求持续稳定的改进。

3.追求内心平静

还是那句话,选择总在你自己。

疼痛是人最重要的感觉,

人跟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能了解自己,从而超越自己。从直觉上,任何一种疼痛都是不好的,都是要躲避的,但是人可以超越自己的直觉去追求一种疼痛,把疼痛变成一种快感,变成一种体验,从而获得成长。

成长都是有疼痛感的。

坚持本心,但不要惧怕任何其他的改变

在大的灾难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无知,无法掌控。

活好每一天,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保护自己爱的人和自己吧。

核心问题还是回到本心去定义自己。

人生说到底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两个问题:

1. 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 怎样获得你想要的?

想明白这两件事,然后就just do it(想做就做)!

我们需要做的是忘记一切外界的评价标准,回到内心,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自己所在的位置不重要,每一天跟昨天相比自己的成长才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前进方向和标准。

大多数人的问题不是智商不够,不是努力不够,而是学习方法不对。

怎么学英语呢?

我不想报任何培训班,我觉得我是一个自学能力很强的人,我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自学方法。其实我以前技术英语也不行的,怎么学好的呢?就是硬看所有的技术资料,看不懂就查字典,看多了,我就发现看同等难度的技术素材,随着看的时间越来越多,查字典的次数越来越少,读得越来越流畅,大概就是在闷头读技术素材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技术英语就突破了,看大多数的技术资料就不太需要查字典了,而且越看越快。

世人都说要从失败里面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自己的成功里面学习。

我的方案很简单,跟我小学三年级硬看小说那样,跟我在大学硬看技术英语一样,去硬看没有字幕的美剧。一开始是很痛苦的,我发现很多我觉得很简单的美剧完全看不懂了,从娱乐变成一种煎熬了。怎么办?如果当时退缩了,那么我现在还是只有对着字幕看美剧。但是如果当时纯粹地硬看,完全不考虑方式方法,我估计我也坚持不下来。方案很简单,把所有自己喜欢的美剧,按照难易度分级,只看简单的美剧,只看不太需要大词汇量就能看懂的美剧。把一些剧情已经很烂熟的美剧找回来看第二遍,每一集看懂为止,看不懂的话,就看第二遍。这样大概坚持了几个月以后,我发现大多数的美剧,都可以轻松地在不看字幕的情况下看懂80%以上了。

如何才能坚持?

原因很简单,我是“乐学”,我从来不让自己痛苦。我在能力不够的时候,就看简单的剧,能力提升以后才去看复杂的剧。在起初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个剧聚精会神也看不懂30%,那么这个剧暂时就不看了,等到过了一段时间自己的听力和词汇量上升了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剧。

看剧可以学词汇吗?

这个问题是大家问我问得最多的问题。答案是当然可以。需要查字典吗?不需要。看美剧的时候查字典是很困难的,你只是听到了剧里面的台词,往往不知道拼写,怎么查字典呢?

进阶篇

听英文Podcast(播客)的开始

方法很简单,先找最简单的Podcast,可以推荐的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odcast(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播客),这是洛杉矶加利福尼亚教育发展中心的几个老师做的一个Podcast,至今已经有1000多期了,每一期是一个100字以内的简短对话,用标准语速、慢速以及单句讲解三种方式来读三遍。基本上英语稍微有点儿听力,就可以用这个进行听英文Podcast入门了。我大概听了100来期以后,感觉自己的Podcast听力到了一定水平,才开始找其他的Podcast来听。

首先听的是ATP(Accidental Tech Podcast,偶然科技播客),因为纯粹是几个技术大牛扯淡,所以词汇量跟技术英语比较贴近,也算是一个上手材料。这两个Podcast一直在听,听到一定量我就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Podcast来扩展我的不同领域的词汇量了。这种扩展词汇量的方法,在我学英语的几种方法里面是共同的,从最简单、最熟悉的材料入手(喜欢的、简单的美剧,教学类、技术类Podcast),熟悉后,慢慢扩展各种难度升级和种类多样的英文材料。

看英文书的开始

我出门坐地铁就用Kindle看,走路的时候,就用iPhone的Audible App(亚马逊旗下的有声书品牌,书非常全)听。

方法很简单,在任何场合,看到有朋友推荐一本书,只要这本书是译书,就去亚马逊买一本原版的。遇到任何一本书非常喜欢的话,就马上再买它的有声书版本,一本有声书的价格往往是电子书的三四倍,但是,可以在走路的时候读,加快效率。

西方左右派的创始人,左派的创始人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常识》(Common Sense)的作者,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观大量来自他的论点],右派的创始人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英国高官),这两个人在美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爆发的论战,特别是针对法国大革命是否正确的论争,奠定了西方左右派的起源。

《从0到1》(Zero to One)和《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这两本和创业关系很紧密的书

《十亿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

英语的价值是可以让我跟这个世界最好的内容、戏剧、书、知识建立起联系。英语完全成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

口语,自由沟通的开始。

口语突破之路只有一个练法,就是不停地说。练的核心是你自己说。

写作突破之路

社会化的媒体,如果你不关注对的人,你根本看不到好的信息。

拼写检查工具1Checker(易改)

总结篇

总结起来说,我的学习方法要点有几个:

1.硬学。看不懂的美剧硬看,听不懂的Podcast硬听,看不懂的书硬看,聊不清楚的老外硬聊,写不好的英文文章硬写。

2. 循序渐进。虽然是硬学,一开始绝对由浅入深,让自己时刻都有成就感。

3. 追求最大的材料量。循序渐进的目的是一直都没有挫折感,所以可以用大量的时

间去看美剧(至少上千小时),去听Podcast(几百小时了),去跟老外扯淡,去写文章。

4.逐步改进,慢慢地从学语言本身,进化到学文化,学跟世界交流。这个过程越深入,学习的动力越足。

5.不急躁,不冒进,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看美剧突破用了半年,但是一直看到现在。听Podcast突破用了一个月。口语用了几个月,写作用了几个月。听起来很浪费时间,但是几年以后,从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去看,觉得自己花的时间并不多,很少,很值得。

6.保持快乐,所以可以坚持做终身学习。我的英语水平高吗?比以前高了很多。足够高吗?不够高。但是我可以自傲的是,现在我的英语学习是终身学习,你比我高,没关系,大多数人的学习速度没我快,而且不像我不停地在学习,总有一天超过你。(当然最重要的永远是追求每日超越昨天的自己。)

不管世界如何喧嚣,不管亲友怎么暴富,回到自己做标尺,把改造自己当作终身的事业,我们仍旧是可以内心平静地慢慢前行。

掌握“学习曲线”,享受终身学习

什么叫作“学习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能力。

终身学习的人的学习曲线应该是没有尽头的。

我的结论是,由于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你可以秒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你的同侪。终身学习者是没有极限的。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的学习方法是阶段性的,就是学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再学一会儿。我们传统教育和我们推崇的人,通常是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

我觉得学习曲线一开始可以比较平,但是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了以后,到后面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会学习的人在一开始都是非常慢的,再给自己设定基准,基于自己正反馈的空间,并且永远不会把自己控制得太狠,让自己一下子崩溃掉。

锻炼你的大脑

1.机器学习:模型+数据量

当你选对了足够的语料、足够的数据量的时候,这个模型会越来越好。

大脑其实是一个反馈的流程,大脑接受了一定的数据、一定的训练,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然后不断地去验证这些理论对不对。

2.Think fast and slow:避免远古大脑,唯慢不破

“不争论”,即使你跟上一个人的发言有多大分歧,你都只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说“某某某的想法是错的”。

3.The power of habit:把好变为习惯

最后一个是《习惯的力量》,习惯有三个要素——触发条件、流程和奖励。

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难受,你的大脑就在进化;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轻松,你就都是在使用你的习惯。

结束语

大脑hacking(破解)的理论虽然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去验证。

二手知识的问题

千万不要听任何二手知识,哪怕给你讲的人是一个圣人,二手知识也是二手的。一定要自己去看书,去看一手的东西。

所有的知识其实也都是信息,信息在不同的载体之间,通过不同的介质传播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损耗。

教科书里的二手知识问题

思维可以塑形语言,同时语言也会塑形你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要追寻一手知识

什么是一手知识呢?你亲眼所见,你亲自试验的当然是一手知识。

学思关系以及阅读中的模型和数据

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你光学习,光看书,不思考,就会迷惘。想要不“罔”,就需要自己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对看的书有鉴别能力,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思考理论发展的原因状态的能力。

合理的看书方法是,看一本书,然后吸收消化它,变成自己的理论,去验证它。

同时,不断地吸收不同人的观点,观察世界,产生新的疑问,自己进行一定的思考,寻找合适的书、理论和牛人,去试图解决这些疑问,然后试图发展这些理论方法,循环往复。

理性地设定目标

从目标制定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不要给自己一个太容易实现的远期目标。或者说,远期目标要尽可能地伟大,不可达到。或者,达到后,马上找一个更伟大的。远期目标应该是北极星,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而是为了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近期目标一定要是可以达到的。每完成一个近期目标就是一个成就,就是一个milestone(里程碑)。近期目标存在的价值是寻找前进方向的最佳路径。人首先需要信心和安全感,才敢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

结论是,短期目标一开始要足够低,低到无以复加,然后慢慢提高,慢慢提高,追求在整个提升过程中,始终保持每一个短期目标都可达成,从而进入长效的正向循环之中,追求“乐学”和先慢后快的加速度运动过程。

要看增长你技能的书,更要看提升你对世界理解的书。

不要找人列书单

首先,没有人有义务给你列书单,第二,没有人可以列出一个适合你的书单。

第一,快速建立索引。

第二,如果一本书足够好,不用担心一遍读不懂,或者说汲取不了全部营养。

快速阅读的好处是可以提升阅读量,比如在提升某个比较艰深领域知识的时候,我习惯的方式不是花时间选一本最经典的书,而是买最经典的4~5本,甚至买10本,然后全部快速阅读,用自己的阅读体会找到不同书的不同侧重点,相互印证,获得更快和更全面的信息。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是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完全靠脑子掌握的时候,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方法了。

当你没有计划性、没有规律性地做事情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保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而有节奏的人,时间是他最好的朋友。

学校应该教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这是一切教育应有的终极目的

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法。

一切东西都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工作如何和个人成长相协调

首先,落差是不可避免的,你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努力学习,校里面教你的所有东西,都是未来你真正的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而已。

如果工作简单重复没有任何挑战怎么办

谁说你的工作无聊,你就应该无聊的呢?

工作和个人发展目标不一致怎么办

你自己的目标,当然靠你自己来完成。

如果你公司的目标怎么都不能和你自己的目标相一致的时候,你当然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你也要去考虑会不会每个公司都无法和你的目标相一致的问题,所以,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这个答案其实很清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想不到。

追求高薪和个人成长的关系

要考虑的是挣一年钱,还是挣一辈子钱。工作了几年以后,有没有一个社会人的身份,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支撑这个身份。

工作方法篇:任务分解

分解问题,是思考一个复杂问题的前提,如果你不能合理地分解一个问题,思考就是奢望。

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

优秀人才的特征:极强的学习能力必不可少

《异类》的理论是只有当你刻意去学习,不停从自己的舒适区跳出来,忍受一种痛苦和煎熬,改变了自己以后,你付出的时间才是算数的。

改进自己从学会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开始

每天都写日报核心意义是给自己看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协作的社会里,你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堆人在协作,

字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

看着前方有无数前进方向的时候,你更容易迷惘。

快是一种状态,它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做一件事情用了三天,你用了一天,这就是快。

而着急是一种心态,它是主观存在的。你做一件事三天才可以搞定,你非要一天搞定,这就是着急。

欲速则不达,着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做不好事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么急切只会走弯路,最后得不偿失。

着急的第二个问题是容易带来挫折感。

当你着急的时候,你就会忘记自己的能力,或者忽视自己的能力去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不走脑子的结果就是你很容易失败,但是失败以后,你很难想到失败的主因是你的目标不切实际。这就很容易给你带来挫折感,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放弃对自己的追求,自暴自弃。

着急的第三个问题是容易走错路。

在急躁的时候,人就容易偏离自己的信念,把自己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种人。我们常常走路走得太兴奋,而忘了目的地到底在哪里,自己为什么出发。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能脱离其他人存在。

所谓协作,就是不同的人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一起做一件事情。所有的协作都是从沟通开始的。我认为有很多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虽然会说话,但是不会沟通。

沟通是因为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想法,但是要生活在一起,要一起做事情,所以我们互相交换意见。沟通的目的应该是,每个人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诉求,大家寻找其间的平衡点,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太多的争吵来自:

1. 试图说服别人;

2. 不听完别人的诉求,就开始反驳。

怎么解决呢?

方案有两个,第一个叫作30分钟原则,第二个叫作不争论原则

30分钟原则,往往用在我跟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往往会在前30分钟不发表任何实质的意见,以询问和用“嗯”“OK”之类的词汇,表示简单的回应为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我往往会在30分钟以后,在我感觉基本上已经了解到了对方的主要意图和全部诉求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地回答和阐述。听起来这样很慢,但是往往因为我的回答已经包含了对对方意图的完整理解,让后面的沟通非常高效,同时不管我是否可以满足对方的诉求,都给对方一个很专业和很靠谱的感觉。

不争论原则也可以用在两个人讨论的情况下,而更多的时候,更适用于很多人的讨论环节上。我们事先说明,大家的沟通目的应该是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反驳对方,甚至贬低对方的人格。即使你对其他人的观点不认同,也请把表达的要点放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反驳别人的观点。尽量不使用“我反对某某人的观点”这样的语句,而是直接阐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被问题压垮了,你变成了一个救火队员,你疲于奔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纰漏,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改善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于是解决一个纰漏的时候,创造了10个纰漏。于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累,越来越忙,工作越做越差,心情也越来越差,然后你得到了一个结论,生活是一个bitch,你困于生活。

其实你只是困于自己,你一直没有直面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做事情没有头绪,没有节奏,没有方法。因为你以为你在辛苦地工作,但是你从来不辛苦地思考为什么做不好。

所以,我希望大家的自主努力不是坚持,不是在泥潭里面坚持,而是积累,积累改进,积累思考,要跳出泥潭,掌控工作,掌控生活,掌控自己。

一切可以给你带来实际好处的都是信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的就是噪音。判断一切问题的维度很简单,就是我们一直说的,一切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从自己成长的角度去考虑。

很多时候问题在于,我们看着一个长期积累下的结果,只想一夜之间改变,那当然做不到。

这个世界固然不公平,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这世界上有无数的路,你走你的好了,别人走什么与你无关

这世界上有无数的路,哪一条路都可以通向成功、幸福和快乐,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路,别人走什么路,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核心问题是坚定地、大步地前进。

自信心要如何培养?

第一,其实大家都一样。

我不比大多数人聪明,但是我也不比大多数人傻。

第二,一次次的正反馈会放大你的自信心。

虽然一开始没有区别,但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地做,一直去做,做到某一天,你做得真的比别人好的时候,你的自信心就会放大,你就会想去接受更大的挑战。有任何期待的人,你除了坚持以外,并无其他的选择。

所有人都伤害不了你,伤害你的总是你自己

太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活得很不快乐。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不管你多厉害,你也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找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容易,也活得更精彩。

这世界上有无数人有无数的梦想。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始终在做梦。实现了的人,你去问问他,有什么天赋异禀,有没有秘诀?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一方面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另外一方面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咎于社会和命运。

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

最重要的东西是持续成长和内心平静。目标太远就无法停歇。痛苦和不快乐都来自你自己。首先接受自己的现状,先知足,然后再继续前进。

持续成长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目标,因为它比任何目标都谦卑,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实现它,同时它也比任何目标都伟大,每一个持续成长的人都没有尽头,无法被阻挡。

我们正在从一个匮乏社会向一个充沛社会转变。也就是说,最大的矛盾将从吃饱穿暖变成精神追求方面。一个人如果吃饱穿暖了还不幸福,问题出在哪里呢?当然是内心不快乐了。社会意识和思想的进化速度总是慢于社会本身的进化速度,这就会造成思维方式和现实状态之间的扭曲。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应对改变,用学习来对抗变化,保持年轻和积极的心态。

但是同时,我们又需要保持基本价值观和个人性格取向的不变来应对万变。从而,获得内心平静和满足。

宋程颐《周易程氏传》卷三:“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遇到了问题,一定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找解决方案,从而更加有自我修养。

真正可以左右我前途的,影响我发展的,只有我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的贡献和流毒,在生活、工作中,我也见过太多太多关注了无数细节,却做不好基本的事情的人。不要做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项目的投入都是有限的,每个公司的预算都是有限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面去做的,首先要寻找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做好以后,再去做好每一个细节。一定是从重要的事情入手,逐步地过渡到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质量、成本、工期

不是说你不可以追求细节,但是记住,一定是解决了最大的矛盾以后,再去追求细节,不要做细节完美、主体完全不可用的产品。

改变不会在一夜降临,有耐心的人才能看到花开

外部条件解决后,你会发现最大的阻碍永远是你的内心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起步得很快,但是放弃得太早。真正浪费时间的不是工作效率不够高,而是在翻来覆去地纠结。

寻找和突破心障的方法是寻找一种对美好世界和美好人生的渐进解,首先我们承认对这个世界的终极一无所知,但是我们知道近一点儿比远一点儿更好,我们不知道完美世界的图景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一点儿一点儿努力去接近它。我们不知道目标是哪里,但是从渐进解出发,我们永远可以找到一个方向,一个清晰的方向,它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直在前进,一直没有停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