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都坊說到韋大秦

八都坊建於明萬曆45年(1617年),是當時的知州周之漠為表彰開州籍曾任都御史之職的八位朝內重臣所立。這八位重臣是:都察院協院僉都御史紀著、巡撫河南副都御史侯英、巡撫浙江副都御史王綖、巡撫山西僉都御史李珏、巡撫陝西副都御史趙廷瑞、巡撫遼東僉都御史吉澄、提督操江僉都御史史褒善、巡撫湖廣副都御史董漢儒。一說起八都坊,我們就不得不想起一個人,那就韋大秦,屹立於濮陽縣城北大街的八都坊據說就是韋大秦題寫的坊名。

從八都坊說到韋大秦

“八都坊”三字據說為韋大秦所書

生平介紹

韋大秦,名叫韋秦,字大秦。開州始祖叫韋平,居官元朝,後朱元璋推倒元朝建立大明,韋平為避禍患,藏蹤匿跡,改名換姓,從安徽靈壁來開州焦村隱居,幾經沉浮,使韋氏家族得復甦。

元·韋平

避難至開州(七律)

出門仗劍願成功,到此誰知百戰空。

殘壘猶憐衰草白,降旗枉照夕陽紅。

一從解甲悲淮右,無復攀髯戀禁中。

消盡雄心愁末路,天涯託缽梵王宮。

韋大秦父親名叫韋登,能書善文,居住濮陽縣赤田寨村(現歸王助鎮)。當時韋家與尚書王崇慶是親戚,後來王崇慶次子王田蒙冤入獄,韋登就出面為王田上訴,後受牽連,被判刑放逐甘肅三年,刑滿後遷居城內北大街。韋大秦就出生在城內北大街(現老酒廠對過),由於早年受到父親的薰陶,加上勤奮好學,聰明過人,七、八歲就能吟詩作賦,並練出一筆好字。韋氏家譜記載:“八傳至我祖大秦,雄才蓋世,博通經史,詩文詞賦,出口成章,著有詩集數卷,尚書崇慶王公作序,付梓以行於世。曩於甲寅歲修譜時,蒐集遺稿,欲列於譜後,以故未果。”(編者按:“尚書崇慶王公作序”一語有待商榷,韋大秦出生時,王崇慶已作古,何來作序?)

據《開州志·人物誌·文苑》記載:“韋秦,字大秦,十歲通經史,十五遊郡庠(編者按:郡庠,就是古代一個州郡裡的公立學校。郡庠生就是秀才。),試輒冠。其曹詩古文詞,矢口而成。天啟辛酉(1621年)領鄉薦(編者按:鄉薦,即鄉薦。由州縣薦舉,稱“鄉薦”。)。海內名士無不交歡,尤善書,時張蓬元撫畿南(編者按:所謂畿南,即今海河以南、沿南運河兩岸的河北省東南部,以及山東省德州市東部地區。),延入幕。其所撰著,人共珍之。年止強仕(編者按:強仕,亦作“彊仕”。 四十歲的代稱。)卒。”。又《畿輔通志·卷六十五》:“舉人,天啟甲子科(1624年):韋秦,開州人。”由以上記載可知,韋大秦在十五歲就成了秀才,被舉薦三年後就中了舉人。他才華橫溢,交友甚廣,書法獨到。並且後來還作了張蓬元的幕僚,由於文采好,文章多被珍視。只是天不佑人,英年早逝,四十歲而終。

從八都坊說到韋大秦

上圖是大名閣老成克鞏(編者按:成克鞏,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後,在順治朝歷任國史院檢討、秘書院侍讀學士、宏文院學士、吏部侍郎、吏部尚書、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攝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職。)的讀書題記。並且在韋氏族譜有這樣一段記載:益華平說,(明)嘉靖年間文風盛,名人輩出,開州韋氏兄弟就是一例,就像晉代張戴與張協、陸機與陸雲兄弟一樣有文采盛名,而我生晚,只和大韋結社吟詩於大丕山(浚縣山)。 成克鞏在八十一歲時,在書店發現了韋大秦的書稿集,並重金購得,激動之餘,在書背面題到:“韋大秦:韋姓,商豕韋之後也,顓帝大彭氏所封處,彭亦韋之先也,故韋大秦此集著敘之。至名大秦,則呂不韋事可唉矣!大秦才士,與先二兄齊名。諸生時讀書天雄書院,受知於錢昭自先生,與錢彥林、李小有諸名士相友善,惜未大成。觀此集自訂自寫,筆筆不苟,可見才學一斑。偶於書肆見此冊,重貲購得。後學成克鞏識於忝庵,時年八十又一。” 可見,韋大秦的不但有真實才學,而且名聲在外。

由上我們還可以知道,韋大秦曾在天雄書院(編者按:天雄書院在大名府,明正德年間由兵備道憲使劉秉鑑創立。)讀書,並且結交了多位好友,其中就有抗清志士夏完淳的岳父錢彥林。並且韋大秦的二哥與他一樣,才思敏捷,文筆出眾,當時人們把韋氏兄弟與“二張”、“二陸”相比。但也是過早離世,成為當時一大憾事。


民間傳說

萬曆年間,知州周之漠為開州名閥董漢儒、趙廷瑞等八家方鎮重臣在北大街合立牌坊,坊立好了,但以誰為主呢?坊名難命,難壞許多文人。有人推薦韋大秦,可他卻不受千金聘禮,閉門不出,以致坊上無名。官府無奈何,只好派人在韋大秦門前查訪,等候拜見。

一天,韋大秦家裡人從街上買回一擔柴,韋大秦窮得連一擔柴錢也難付,於是他就提筆寫下“八都坊”三個大字,交給賣柴人,並囑託說:“出去賣吧!多要幾個錢。”賣柴人莫名其妙,半信半疑地拿著“八都坊”三個大字走了,剛邁出韋家的門檻,就有人截住買字,他又驚又喜,隨口喊了一句:“誰掏一百五十兩拿去。”買字人不打折扣,就拿來了三錠雪白耀眼元寶,放在賣柴人手裡,賣柴人莫名其妙,便扭頭又進了韋家,把銀子給韋大秦送去,韋大秦卻說:“價格不高,銀子是柴錢,我怎麼能要,回去安家去吧!”賣柴人再三致謝,才含淚而去,以後他常到韋家,成了韋大秦的好友。因此,後人相傳“八都坊”三個大字,是個賣柴人寫的。
  “八都坊”三個大字送到官府,驚得達官貴人目瞪口呆,讚不絕口。八個人的坊,八人都有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再妙也沒有了。從此命名“八都坊” 。 “八都坊”三個二尺見方大字,一直被過往人欣賞、讚揚著。

韋大秦之死


從八都坊說到韋大秦

《澶淵雜著》

都知道韋大秦是英年早逝,至於怎麼死的,多年來始終是個謎。直到近期筆者在閱讀明朝開州知州王臣直所著的《澶淵雜著》時,發現王臣直不僅與韋大秦是好友,還有《哭韋大秦》詩一首,該詩前面有序引,大致說明了韋大秦的基本情況及在離逝前幾天的活動。下面摘錄如下:

大秦,素文弱,身不勝衣。至譚理如支道林,語語玄勝;比者袁小山以史,漢翼其塵,差得伯仲。長至前二日,大秦視予衙齋,吐納縱橫,佐以柸犖,鍾靜乃別去,次日與吉敬先諸君子分韻賦詩,氣仍豪上,不意是日遂為絕筆也。四鼓竟作古人去矣,傷哉!澶淵固多名賢,然敬先有相如之遲澀,王復樸銳於筆而鈍於舌。乃若筆鋒迅掃,牙室利靈,故應推大秦第一耳。今大秦已矣,不但此中損一風雅,餘亦失一金蘭也,相對生交,益念死友,為哭二十八韻。

長至前一日,圍爐話蹠岐。憐我骨不媚,事事勸委蛇。目腹窺小忤,徙椅蹙雙眉。殷勤理前說,曰聖亦隨時。於水不於霜,傍行乃不尼。富貴良非願,補浴是所期。螯枯兼鉼聲,雄辯益淋漓。別去維君語,切切而偲偲。鍾殘畫角曉,禮倦補夢虧。倉卒排闥者,驚眠嗔其痴。小奚解憐才,君死□深悲。趨步詢詳委,君僕淚如澌。謂主人長逝,所餘無卓錐。風燭堂有母,頮水訣無兒。棺衾皆不具,腹笥奚以為。劍壁生前友,金蘭死後誰?言訖頭搶地,哽咽不能詞。聽之愴予懷,季照吾任之。割奉付廿金,以為含□資。此中多賢達,營葵有前規。素車與白馬,高誼能不追。痛君惟有哭,哭君君不知。一哭摧玉柱,再哭孤酒旗。三哭風雅盡,誰復說我詩。禹穴絕標字,峋嶁終斷碑。山鬼號書愰,風雨亦悽其。雲頺韋園樹,月黯韋水湄,人琴知何處,落日餘寒徛。

先生詩成未示其弟,臨哭之日,其弟忽仆地,隨起而執先生手雲:風燭堂有母,頮水訣無兒。感謝不絕口,語畢,復仆地,家人驚救乃醒。時吉敬先、王復樸在旁,皆知為大秦魂付其弟,託為代謝也!(此段為王臣直的門人評語)

由此看出,韋大秦死於急症,概緣於平時身體羸弱,身不勝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