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都坊说到韦大秦

八都坊建于明万历45年(1617年),是当时的知州周之漠为表彰开州籍曾任都御史之职的八位朝内重臣所立。这八位重臣是:都察院协院佥都御史纪著、巡抚河南副都御史侯英、巡抚浙江副都御史王綖、巡抚山西佥都御史李珏、巡抚陕西副都御史赵廷瑞、巡抚辽东佥都御史吉澄、提督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巡抚湖广副都御史董汉儒。一说起八都坊,我们就不得不想起一个人,那就韦大秦,屹立于濮阳县城北大街的八都坊据说就是韦大秦题写的坊名。

从八都坊说到韦大秦

“八都坊”三字据说为韦大秦所书

生平介绍

韦大秦,名叫韦秦,字大秦。开州始祖叫韦平,居官元朝,后朱元璋推倒元朝建立大明,韦平为避祸患,藏踪匿迹,改名换姓,从安徽灵壁来开州焦村隐居,几经沉浮,使韦氏家族得复苏。

元·韦平

避难至开州(七律)

出门仗剑愿成功,到此谁知百战空。

残垒犹怜衰草白,降旗枉照夕阳红。

一从解甲悲淮右,无复攀髯恋禁中。

消尽雄心愁末路,天涯托钵梵王宫。

韦大秦父亲名叫韦登,能书善文,居住濮阳县赤田寨村(现归王助镇)。当时韦家与尚书王崇庆是亲戚,后来王崇庆次子王田蒙冤入狱,韦登就出面为王田上诉,后受牵连,被判刑放逐甘肃三年,刑满后迁居城内北大街。韦大秦就出生在城内北大街(现老酒厂对过),由于早年受到父亲的熏陶,加上勤奋好学,聪明过人,七、八岁就能吟诗作赋,并练出一笔好字。韦氏家谱记载:“八传至我祖大秦,雄才盖世,博通经史,诗文词赋,出口成章,著有诗集数卷,尚书崇庆王公作序,付梓以行于世。曩于甲寅岁修谱时,搜集遗稿,欲列于谱后,以故未果。”(编者按:“尚书崇庆王公作序”一语有待商榷,韦大秦出生时,王崇庆已作古,何来作序?)

据《开州志·人物志·文苑》记载:“韦秦,字大秦,十岁通经史,十五游郡庠(编者按:郡庠,就是古代一个州郡里的公立学校。郡庠生就是秀才。),试辄冠。其曹诗古文词,矢口而成。天启辛酉(1621年)领乡薦(编者按:乡薦,即乡荐。由州县荐举,称“乡荐”。)。海内名士无不交欢,尤善书,时张蓬元撫畿南(编者按:所谓畿南,即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延入幕。其所撰著,人共珍之。年止强仕(编者按:强仕,亦作“彊仕”。 四十岁的代称。)卒。”。又《畿辅通志·卷六十五》:“举人,天启甲子科(1624年):韦秦,开州人。”由以上记载可知,韦大秦在十五岁就成了秀才,被举荐三年后就中了举人。他才华横溢,交友甚广,书法独到。并且后来还作了张蓬元的幕僚,由于文采好,文章多被珍视。只是天不佑人,英年早逝,四十岁而终。

从八都坊说到韦大秦

上图是大名阁老成克巩(编者按:成克巩,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在顺治朝历任国史院检讨、秘书院侍读学士、宏文院学士、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摄左都御史、少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职。)的读书题记。并且在韦氏族谱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华平说,(明)嘉靖年间文风盛,名人辈出,开州韦氏兄弟就是一例,就像晋代张戴与张协、陆机与陆云兄弟一样有文采盛名,而我生晚,只和大韦结社吟诗于大丕山(浚县山)。 成克巩在八十一岁时,在书店发现了韦大秦的书稿集,并重金购得,激动之余,在书背面题到:“韦大秦:韦姓,商豕韦之后也,颛帝大彭氏所封处,彭亦韦之先也,故韦大秦此集著叙之。至名大秦,则吕不韦事可唉矣!大秦才士,与先二兄齐名。诸生时读书天雄书院,受知于钱昭自先生,与钱彦林、李小有诸名士相友善,惜未大成。观此集自订自写,笔笔不苟,可见才学一斑。偶于书肆见此册,重赀购得。后学成克巩识于忝庵,时年八十又一。” 可见,韦大秦的不但有真实才学,而且名声在外。

由上我们还可以知道,韦大秦曾在天雄书院(编者按:天雄书院在大名府,明正德年间由兵备道宪使刘秉鉴创立。)读书,并且结交了多位好友,其中就有抗清志士夏完淳的岳父钱彦林。并且韦大秦的二哥与他一样,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当时人们把韦氏兄弟与“二张”、“二陆”相比。但也是过早离世,成为当时一大憾事。


民间传说

万历年间,知州周之漠为开州名阀董汉儒、赵廷瑞等八家方镇重臣在北大街合立牌坊,坊立好了,但以谁为主呢?坊名难命,难坏许多文人。有人推荐韦大秦,可他却不受千金聘礼,闭门不出,以致坊上无名。官府无奈何,只好派人在韦大秦门前查访,等候拜见。

一天,韦大秦家里人从街上买回一担柴,韦大秦穷得连一担柴钱也难付,于是他就提笔写下“八都坊”三个大字,交给卖柴人,并嘱托说:“出去卖吧!多要几个钱。”卖柴人莫名其妙,半信半疑地拿着“八都坊”三个大字走了,刚迈出韦家的门槛,就有人截住买字,他又惊又喜,随口喊了一句:“谁掏一百五十两拿去。”买字人不打折扣,就拿来了三锭雪白耀眼元宝,放在卖柴人手里,卖柴人莫名其妙,便扭头又进了韦家,把银子给韦大秦送去,韦大秦却说:“价格不高,银子是柴钱,我怎么能要,回去安家去吧!”卖柴人再三致谢,才含泪而去,以后他常到韦家,成了韦大秦的好友。因此,后人相传“八都坊”三个大字,是个卖柴人写的。
  “八都坊”三个大字送到官府,惊得达官贵人目瞪口呆,赞不绝口。八个人的坊,八人都有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再妙也没有了。从此命名“八都坊” 。 “八都坊”三个二尺见方大字,一直被过往人欣赏、赞扬着。

韦大秦之死


从八都坊说到韦大秦

《澶渊杂著》

都知道韦大秦是英年早逝,至于怎么死的,多年来始终是个谜。直到近期笔者在阅读明朝开州知州王臣直所著的《澶渊杂著》时,发现王臣直不仅与韦大秦是好友,还有《哭韦大秦》诗一首,该诗前面有序引,大致说明了韦大秦的基本情况及在离逝前几天的活动。下面摘录如下:

大秦,素文弱,身不胜衣。至谭理如支道林,语语玄胜;比者袁小山以史,汉翼其尘,差得伯仲。长至前二日,大秦视予衙斋,吐纳纵横,佐以柸犖,钟静乃别去,次日与吉敬先诸君子分韻赋诗,气仍豪上,不意是日遂为绝笔也。四鼓竟作古人去矣,伤哉!澶渊固多名贤,然敬先有相如之迟涩,王复朴锐于笔而钝於舌。乃若笔锋迅扫,牙室利灵,故应推大秦第一耳。今大秦已矣,不但此中损一风雅,余亦失一金兰也,相对生交,益念死友,为哭二十八韻。

长至前一日,围炉话跖岐。怜我骨不媚,事事劝委蛇。目腹窥小忤,徙椅蹙双眉。殷勤理前说,曰圣亦随时。於水不於霜,傍行乃不尼。富贵良非愿,补浴是所期。螯枯兼鉼声,雄辩益淋漓。别去维君语,切切而偲偲。钟残画角晓,礼倦补梦亏。仓卒排闥者,惊眠嗔其痴。小奚解怜才,君死□深悲。趋步询详委,君仆泪如澌。谓主人长逝,所馀无卓锥。风烛堂有母,颒水诀无儿。棺衾皆不具,腹笥奚以为。剑壁生前友,金兰死后谁?言讫头抢地,哽咽不能词。听之怆予怀,季照吾任之。割奉付廿金,以为含□资。此中多贤达,营葵有前规。素车与白马,高谊能不追。痛君惟有哭,哭君君不知。一哭摧玉柱,再哭孤酒旗。三哭风雅尽,谁复说我诗。禹穴绝標字,峋嵝终断碑。山鬼号书愰,风雨亦凄其。云頺韦园树,月黯韦水湄,人琴知何处,落日馀寒徛。

先生诗成未示其弟,临哭之日,其弟忽仆地,随起而執先生手云:风烛堂有母,颒水诀无儿。感谢不绝口,语毕,复仆地,家人惊救乃醒。时吉敬先、王复朴在旁,皆知为大秦魂付其弟,托为代谢也!(此段为王臣直的门人评语)

由此看出,韦大秦死于急症,概缘于平时身体羸弱,身不胜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