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之神」俞軍的38個知乎高贊回答(最新精編版)

「產品之神」俞軍的38個知乎高贊回答(最新精編版)

圖源:三節課首屆有可能互聯網大燴

作者|俞軍x知乎網友

在互聯網圈,俞軍是一個傳奇。

縱觀中國互聯網這20年的發展,俞軍老師經歷了從門戶網站到移動互聯網的全部過程,是中國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廣者之一。

他早期作為百度產品設計的核心和領袖,直接參與設計了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多款產品。

2016年,加入滴滴擔任高級產品副總裁,一手參與搭建產品崗位的價值定位以及產品團隊的體系化建設。離開滴滴後,仍然堅持用另一種方式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可以說是產品經理界的封神人物。

過去幾年,三節課有幸受到俞軍老師諸多支持。今天,我們把俞軍老師近期在知乎分享的38個問題,分享給三節課的朋友們。

這些問題覆蓋5個方面:

產品和創新、新人入門、工作中的困惑、職業發展、行業認知

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希望能有所啟發。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以下是問題的索引,大家可以挑選自己需要的部分:

第一部分:產品和創新

1、產品經理必須有創新能力嗎

2、如何做一個好玩的功能

3、用戶case從何而來

4、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

5、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6、如何增強產品sense和同理心

7、洞察力可以訓練嗎

8、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加強

9、如何更理解交易

10、如何有效建立用戶模型

11、對哪款產品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新人入門

1、應屆生如何選擇崗位

2、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3、前幾份工作會影響後面的工作領域嗎

4、為什麼沒有面試邀請

5、職場會存在韓信這樣的天才嗎

第三部分:工作中的困惑

1、怎麼看待階級固化

2、如何看待產品經理不重視產品運營的建議

3、初創團隊如何積累首批用戶

4、2B和2C產品經理哪個更受歡迎

5、新產品的用戶case從何而來

6、如何提升長遠規劃能力

7、不喜歡行業怎麼辦

8、如何看待管理混亂的問題

9、用戶價值能否量化

第四部分:職業發展

1、如何看待跨界產品經理

2、是否認同儒家對人才的劃分標準

3、產品總監的工作範式是什麼

4、如何在被細分的狀態裡做好規劃

5、3、5年的坎兒該怎麼過

6、汽車產品經理如何轉行

7、2020 年產品經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第五部分:行業認知

1、傳統制造業產品經理如何應對

2、5G時代產品經理有什麼機會

3、產品經理未來有沒有可能進入大學課堂

4、如何看待直播行業

5、如何看待 AI 方向

6、為何在 2000 年對搜索情有獨鍾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關於產品和創新

Q1:想問個問題產品經理必須具有創新能力麼?想轉行,謝謝!

A:如果想一輩子做基礎工作拿基礎薪酬,不需要。

如果想成為優秀產品經理,答案是:必須的。

但創造力並不只取決於產品經理個人意願。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創造力取決於這六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智商、知識、思維方式、人格、動機、環境。

智商:低於門檻就影響很大,但高於門檻後沒有相關性。智商中等偏上、有正常讀完大學的能力,然後,智商對創造力高低的影響就沒有明顯差別。

知識:創造力不能憑空出現,在某個領域創新所需的具體知識,你掌握的數量和質量,對創造力的影響很大。

但是,掌握該領域的過多知識,有時反而會導致一個人觀念頑固封閉,不能用新視角去看待問題。

另外,脫離具體問題,提前去學習記憶大量知識,對創造力影響很小。

而且,就這個世界的信息和知識數量,你怎麼掌握都只是一點點,尤其是那些在持續滾動產生的信息和知識。只有經典的自然科學常識和社會科學(含人文)常識,是有用概率較高的,事先學習也划算。

人格:先天基因和後天社會環境共同塑造養成,養成之後要改變較難。某些人格屬性在一般情況下更有利於創造力的產生與實現,如自我效能、堅毅、不從眾、理性冒險偏好、對模糊性的忍耐等

但人格對創造力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不同人格可能對不同情境下的創新、和創新的不同環節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動機:一個人的內部動機,和是否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創造力影響很大。研究表明,一個人熱愛工作不見得有創造力,但不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工作本身而不是因為外部因素),是不會有高創造力的。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環境:人類對於什麼樣的環境最有利創新,還處於理解粗淺的階段,只確認了某些做法是阻礙創新的,比如強調控制、阻礙信息流動、龐大官僚層、不容忍歧見、不容忍犯錯、過分短期金錢目標驅動等。

個體創造力和團體創造力是兩回事。

個體創造力也受環境影響很大,如果得不到環境支持,個人創造力就很難發揮。但產品經理個人能做的主要是選擇環境(企業或團隊),也許有時候能有限影響環境。

思維方式:產品經理的創造力,個人主觀可控的、最有可能努力提升的,就是思維方式了,影響極大。具體如何提升,遠非三言兩語可解釋,我的書中提到過一些思維相關的觀念和書,可以作為參考起點,自己去修煉。

最簡單的,可以從理性三要素(理性的認知、理性的目標、理性的行動)和自省開始。

創造力是一個範圍廣泛的話題,研究結果還遠未深刻洞察和標準化,甚至連創造力的概念都有豐富不同理解,但下面這個定義還是被較廣泛認可的: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穎而有用的想法的能力。

要注意這個定義中,“有用”也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有些言論會把所有“新穎”的東西都當成創新,這是不對的,新穎只是創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最後,斯騰博格是研究創造力的最著名專家,他主編的老書《創造力手冊》收錄了這個領域二十多位傑出學者的文章,比較適合瞭解創造力入門。以上發言的核心理念即是源於此書。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2:請問俞軍老師有沒有哪本書能告訴說如何做一個好玩的功能?

A:“好玩”是形容詞,是主觀評價,只有用戶視角的評價能裁決是不是好玩。

在產品被市場驗證之前,在設計產品時就想提前知道這個產品是否好玩,關鍵是掌握用戶模型,即你已經提前知道了目標用戶視角會怎麼判斷這個功能。

如果你要做的不是新功能,那麼參考市場上已經被驗證的“好玩”功能,這個比較簡單和成功率高。

掌握用戶模型沒有捷徑,滾動大量的用戶使用case分析、數據分析、迭代驗證是少不了的。也不可能按照哪一本書的方法照著做就能做出一一可以反證,如果有這樣的書和方法,那麼一定已經滿世界全都是好玩的功能了。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3:若是新產品,大量用戶case從何而來?

A:滿足同類需求的的其它產品,以及通過任意產品總結底層人性。

Q4:大學由於對編程感興趣,於是碼代碼感覺很爽,但後來接觸到了產品,結果也不賴,最後做了產品,我在想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並持之以恆呢?

A:自己想做什麼,有優勢做什麼,有機會做什麼?

一般來說,人不得不在三者間權衡。

如果只追求自己想做什麼,這樣的人很了不起,但多數時間可能碰壁居多,我只能表示祝福。

最重要的一點,什麼是你真正的興趣?這個興趣在你身上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有沒有認知偏誤的因素?

有沒有因為視野有限而錯過的更真正的興趣?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這是一個自我批判的過程,需要心力、智慧、和幸運。

Q5:剛剛看了您回答的關於產品經理下限的,由邏輯思維能力決定。除了看一些工具書《金字塔原理》《學會提問》,您覺得還有哪些具體可行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呢?或者您平時是如何著重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謝謝!

A:看書,這兩本夠用很久了,主要是應用。

可以嘗試把書中知識應用於思考分析身邊所有事物,包括用於分析知乎微博上各種爭議話題。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6:俞軍老師,如何增強產品sense,能用同理心去深刻理解用戶,您覺得是天生的還是後天也刻意訓練,有何具體方法提高呢,看書學過的理論,感覺實際落地比較難。

A:先天和後天共同塑造同理心。

多用身邊人鍛鍊吧,嘗試推測他們做各種事的決策邏輯,反覆驗證校準。

Q7:洞察力是生來帶有的屬性,還是後天經過訓練也可以培養的?如果後天可以培養,有比較好的、有效的方式嗎?因為這太重要了,個人覺得洞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認知高低。

A:先天和後天都有影響。

具體到某個事物,相關知識多寡也影響洞察力。

我不知道怎麼培養洞察力。但我認為,熟練掌握《學會提問》中的批判性思維,思維能力已經能輕鬆吊打大部分人。

Q8:產品經理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加強,如何能夠做到一語中的,找到問題的關鍵點?

A:認真生活,讀一些經典通識書,認真思考身邊所有人和事,驗證和反思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9:俞軍老師,我想如何更理解交易?感覺在電商做交易,如果自己沒有下場做交易的經驗,很容易變成工具型產品經理~卻很難獲得電商交易底層的邏輯。

A:身邊熟悉的所有事都可以用交易思維去分析,這是很好的鍛鍊方式。

Q10:俞軍老師您好,看了您的方法論,對建立用戶模型的這個點感觸很深,所以深入請教下這個問題。

但從我的實際工作上看,自己建立用戶模型的素材大多來源於bad case和用戶實際反饋,就算主動去看一些用戶的漏斗和行為數據,但也感覺很淺薄。

我的問題就是,在建立用戶模型這件事情上,有哪些方法能讓自己更有效和紮實的建立模型呢?(除了蒐集badcase和用戶基本行為數據梳理)

A:用戶模型是產品經理頭腦中對用戶行為分佈特徵的主觀理解,換句話說就是“你以為”用戶是什麼樣的。

我認為,理解用戶模型的的唯一路徑是: 滾動、大量地分析case (用戶行為真實案例,如果能親自體驗的就多還原體驗,但任何方式分析用戶都可以,只要迭代驗證準確率高就算有效)、 並利用數據分析其分佈和趨勢、並溯因其決策邏輯(認知、偏好、刺激)、並在迭代中驗證和校準。

你理解的用戶模型是否正確,當然看預判產品迭代後用戶行為變化的準確率。

Q11:俞軍老師對哪款產品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麼呢?能講一講產品的哪些點特別好/不好嗎?

A:移動互聯網早期,我在某個場合提過幾個最喜歡的產品:搜索、淘寶、微博、微信、字幕組

後來,我也非常喜歡支付寶。雖然那是我能力圈之外的,沒能在早期就意識到它的無上價值。

我覺得如果它能自由發展,早就該是價值一萬億美元的產品了,創造的社會價值更是會無數倍於此。

現在,我也很喜歡抖音/TikTok。

我的印象深刻或喜歡,一般只會因為這個產品的社會價值有多大,至於我自己使用某個產品是否喜歡。說實話,這些產品就跟我的衣服一樣,能穿就行,不講究。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關於新人入門

Q1:對於應屆生尋找細分產品崗位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什麼?

A:首先要找得到,然後優先找大廠的,最後多做幾次實習,就能發現自己適合或喜歡做什麼產品

Q2:俞軍老師,您認為產品經理的最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A:自省決定上限,邏輯決定下限。

只有這兩個的確定性高一點,其它很多能力素質,還是要看具體產品和環境的,既然是競爭力,一定要看跟誰競爭、競爭什麼,所以沒有標準答案。

Q3:有幸能在俞老師曾經奮鬥過的百度工作,從事B端產品的產品經理實習生工作,學到了好多東西。想問一下俞老師一個粗淺的問題,產品經理的前幾份工作會影響到後面的工作領域嗎?

對於產品經理這種沒有專門的技能考核和證書的崗位,之後的工作是否會更看重經驗,而不好跨領域。

A:實習領域一般不影響後面找工作的領域。

隨著行業更成熟寡頭化,看重經驗的趨勢在加強。

但優秀產品經理還是稀缺,依然有機會跨領域。如果覺得自己競爭力一般,那麼要跨領域就優先選快速擴張中的新領域,那裡會缺人會接受跨領域。

Q4:專碩,剛入學就要找實習,但是很不順利,投過諮詢,西門子,索尼,各種互聯網大廠至今也沒收到一個面試邀請,因為沒有什麼技能,目前定的方向是產品經理,全力備戰和學習。

但是想知道如果做戰略或者商業分析會更順利一些嗎,而且想知道為什麼中山碩士的學歷體現不出優勢來?

A:本質上,產品經理好壞跟學歷沒有因果關係。

但涉及到供需就有相關性了,企業收到簡歷過多,就會從很多角度做粗曬,學歷就是常見角度,也許因此會錯漏某個低學歷高能力,但企業用學歷粗篩的總體成本回報比還是划算的。

這個是基本的經濟學規律,沒辦法。

你如果特別想做產品經理,但進不了大廠,就只能從中廠小廠證明自己的才能。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5:俞軍老師認為職場會存在像韓信這樣的天才人物麼?以前從未帶過兵,但被拜為大將後卻遊刃有餘,這樣的天才會是怎樣煉成的呢?我們普通人從中又可以學習什麼呢?

A:不是0和1的沒天才和有天才,而是人的潛力和學習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應該會有些人的潛力相對較高,如果又恰好遇到適合他的好機會,等成功後,在某些旁人看來就是天才和傳奇了,但這裡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偏誤和誇張。

主要差異是有些人事先已經修煉好了洞察世界的思維方式,或者準備好了提升思維方式的基礎,就像是準備好了一個更好的算法,等遇到好的大數據,就會更快的出結果。

每個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天才或許有基因之利,但和普通人一樣都需要後天實踐和思考來提升。

在我看來,最簡單的批判性思維,這個很多國家連小學生教育中都強調的東西,就能在思維方式上把人拉開巨大差距。遠遠不用考慮其它什麼天才不天才的。

這裡的關鍵點是:優秀的思維方式、以及對人性和世界的底層理解,是可以在做一件大事之前就能修煉出來的。生活中和其它更小的工作中,處處都可以修煉洞察人心和世事的能力。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關於行業困惑

Q1:俞軍老師您怎麼看互聯網行業現在也存在的階級固化現象,和幾位前輩交流,擁有同等經驗的人現在取得的成就和多年前相比明顯要小。如何在這種相對固化的層級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找到方法突破層級?

A:行業成熟後寡頭化,產品更穩定,後來者機會小,這很正常。不僅是互聯網,以前的其它崛起行業也一樣。

但反過來,後來者的風險也小,可以直接踩在前人肩膀上前進。你看到的成功前輩都是偏差倖存者,跟他們一樣冒險過的很多人,早已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後的萬骨。

在新形勢下找突破,要麼自己多去冒險,新機會多少永遠還是有的;要麼按更成熟產品狀態下新的人才標準是發展自己。

Q2:為什麼很多產品經理都不重視產品運營提出的建議?運營該如何增加在產品功能上的話語權?

A:用職業來區分話語權、來判斷怎麼辦,這是沒法給出有效答案的。

具體的事、具體的兩邊參與人、公司和大環境都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一事一議,然後從做事過程中去總結有用知識和規律性特徵,用於下次做參考。

但下次也還是無法直接利用這次總結的規律來推導出怎麼辦,也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和變化做岀新決策。但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總結,下一次的決策效率可能高點。

看完上述內容,一定會有人說,能不能說人話?

好吧!產品經理不重視運營提的建議,不定錯,運營增加話語權,也不一定對。

正確做法是:誰對就聽誰的。所以問題變成,怎麼判斷某個建議誰是對的?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方法,只能用上述第一段中的方法去慢慢練習提高。

以前內部講解這個必答題時,說過簡單的方法是按順序:“擺事實、講道理、比職級",

即能用數據和事實說服的就用數據和事實,不能就比邏輯講道理,講道理都不能達成一致,那就比職級或權限,誰高聽誰的,這樣做事成本最低。

一定會有人問:如果職級或權限更高的人的其實才是錯的,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你怎麼這麼能肯定你是對的他是錯的呢?即使他是錯的,一次兩次偶爾錯幾次不說明什麼問題,每個人都會犯錯。

但假如他錯的概率太高,或者在關鍵決策上錯得太離譜而不迭代,那就是系統可題,即這個企業為什麼會給這麼個人更高職級和更高權限?

系統問題,不是產品經理方法論能解決的範疇,可以用準備簡歷的方法論去解決。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3:您覺得在初創團隊沒什麼資源的情況下怎麼做好積累首批用戶的工作?

A:我的習慣是先儘量確認用戶需求,如果所做產品能較好滿足用戶需求,並有市場優勢,用戶自然會愛用。

拉用戶的事,不是我關注的重點,不重點依賴這個,只期待常規操作常規結果。你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技巧總結,市場上應該有不少。

Q4:2B產品經理和2C產品經理哪個更受市場歡迎?對業務能力有什麼需求的差別?

A:首先,toB和toC是一種粗略分法,邊界是模糊的,不少產品可能不同程度兼有另一種屬性,有些產品則不適合這麼分。

然後,從簡化角度,最大的差別是:toC 產品,每個用戶都是自己的決策人,自己決策用不用你的產品。

而toB產品,可能只有一個或幾個關鍵人物決策幾百幾幹幾萬人用不用你的產品,所以產品經理需要優先考慮那幾個關鍵決策人的利益訴求。

至於那些“被代表”的幾百幾千幾萬人,他們究竟算不算用戶、他們的利益訴求怎麼處理。

一般來說,一是保底線為主;二是看這些投入對背後決策者的影響有多大,即這些真實使用者的使用體驗等利益訴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決策者,同等資源如果投入在其它地方會不會影響更大?

所以,對產品經理來說,最大的差別是:做toC產品,必須理解市場上的無數用戶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即理解用戶模型(異質性和情境性的無數用戶的行為分佈模型),如果要進一步,則需要理解交易模型,即理解產品價值鏈上各方的複雜利益訴求。

以上能力對於做toB產品當然也有價值,但不是必須的,要求沒那麼高,而是可以更側重流程邏輯梳理和談判協調等更有利於toB產品的能力。

toC產品是比toB產品更toB的產品,產品經理其它能力的權重更低,找到關鍵決策人利益訴求的權重更高(可能是隱性的,需要高難度能力)。

哪個更受市場歡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並且懷疑用這種視角去選擇職業發展道路不是一種好方法,可能還不如最簡陋的方法:哪個工資高選哪個

畢竟,一般來說,相當程度上,市場用價格表達供需關係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5:若是新產品,大量用戶case從何而來?

A:滿足同類需求的的其它產品以及通過任意產品總結底層人性。

Q6:目前是在校實習生,想請教了解:

1、提升產品長遠規劃能力和商業化能力的習慣和途徑。您在今年的計劃是什麼?

2、您有哪些糟糕的產品體驗?

A:

1、理解人心,理解世界。

在承擔產品工作之前,一樣可以提升這兩方面能力,認真生活,讀通識書,認真思考身邊人和事的規律性。

2、現在所有網上發言的體驗都很糟糕。

這是一個不能說錯一句話的時代,每每想起二十年前初識互聯網時人們的狂歡,就感覺現在所有的交流產品體驗都糟糕。

Q7:俞軍老師我很迷茫,我是一個產品小白,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產品方向,不知道自己更加適合什麼?目前從事的C端教育行業,感覺自己不是很喜歡這個行業,如果轉行的話!該從何做起?該如何找到自己適合的行業?

A:沒關係,還沒找到就繼續找。

我26週歲之後,才發現了自己想做搜索引擎,之前三年,不也是隨波逐流,也換過多個工作。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8:請問俞軍老師怎麼看待國內互聯網司普遍管理上比較混亂的問題呢?尤其是對那些規模快速增長組織建設沒跟上的司,在這些公司裡會存在一些德不配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作為有理想有堅持的人該怎麼更好去應對呢?

A:發展快的公司,管理混亂是正常現象,管理不混亂的才是特殊現象。

畢竟,有機會快跑當然選擇快跑,如果停下來完善管理後再跑,很可能別人就超車了。

公司裡存在一些劣幣,那也是常見現象。

可以重點看兩點:一是最高決策者的認知進化能力能否讓你有信心;二是看公司的招聘吸引力和淘汰機制,是否能讓公司的人才質量持續上升。

Q9:用戶價值能否量化?

A:我認為是個個體主觀矢量,即可以圍繞用戶自己比較大小,但無法定量,也無法跟別人比。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關於職業發展

Q1:如何看待跨界產品經理(前後端等跨界、行業跨界)?是否會影響職業發展?有什麼好的職業發展路徑?

A:天賦好的產品經理,多換領域有可能創造更大價值。

天賦一般的,機會成本相對的風險收益,同等條件下換領域可能更不值得。但這個問題既因人而異,又取決於具體遇到的環境和問題。

所以,最優解只跟你個人面臨選擇時的具體情況有關,別人沒法給出最優答案。跨領域和跨界的道理是相似的。

Q2:關於管理而言,俞軍老師是否認同儒家對於人才的劃分標準:一等人才有德有才,二等人才有德無才,三等人才無德無才,四等人才無德有才呢?或者更具體的將這個德等同於對管理者的忠誠度,您怎麼看待這個劃分標準呢?

A:首先,“德”是個很複雜的事情,人們對此有不同理解,

文化差異、地區差異、時代差、異立場差異都會有影響,需要先校準“德”的含義,才能展開有效討論。

然後,儒家並非天然正確,只是被統治者選中的統治輔助工具並且被不同時代的統治者按需取捨和按需解釋。

但又不止是統治者,隨著時間,社會也會適應和重新解釋儒家的“德”,有些年代則影響很深。這個時代,有的企業家和其他人也會出自個人理念或利益去做自己的解釋和推廣。

所以,企業裡應該考慮的“德”,是儒家那個德(是哪一個人解釋的儒家哪些德?),還是當今“新時代”的德,這是個問題。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如果要討論某些企業倡導的這個強調忠誠的德才之分(確定只看重忠誠嗎?仁義禮智信那些佔的權重如何?衝突時的取捨如何?),我覺得還是要先看企業所處具體背景,私營企業,不違法就有自由。

但如果這種做法使得該企業競爭力變低(比如不符合更普遍的社會道德要求,比如導致優秀人才的逆選擇),那就是它應該承擔的代價,物競天擇

我個人一般觀點:越大的企業,自己越需要尊重當時當地的社會道德底線,否則市場反作用力會越來越強

越大的企業,也越需要堅持員工不突破道德底線,並且在選拔管理者時的道德要求更高,低道德管理者既增加內部交易成本也增加企業出事概率。

忠誠這個東西,對每個企業管理者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取決於該企業面臨的具體環境,以及該管理者自己面臨的具體環境。

所以沒有標準答案,也許對某些管理者來說,超級強調忠誠,超級反感無德有才就是正確的,但對另個企業或同一個企業換了一個管理者,也許忠誠這個點的權重就大幅降低了,才的權重就上升了,或者對不同崗位的要求也不同。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3:產品總監的工作範式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A:一千個公司有一千種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很難說有工作範式,產品總監也一樣,大概需要良好的產品經驗、一定的領導力、對產品的全局思考

其它的,還是看個人和環境。

Q4:在產品崗位如此細分的當下,把做一款牛逼的產品或者開創一家軟件產品為主導的公司作為職業生涯最終理想的年輕人來說,如何在一個大系統裡“被細分”的狀態裡做好自我發展規劃呢?

作為分工系統裡某個細分勞動力的年輕人,在個人知識、能力和經驗的深度和廣度二者之間,該如何取捨平衡?

A:你想做的事,最需要的,除了機遇,可能就是創新了。

除了留心機遇,可以注重多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這是在大系統的細分狀態下也能努力自我發展的。

知識、能力和經驗的深度與廣度平衡,這個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是由約束條件決定最優解的,仍然取決於具體的人和環境

Q5:對於任何崗位3、5年基本是一個階段或者是(坎兒),對於產品經理的發展和提升,3年、5年,或更多的年的經驗,嘗試變化和出圈後,可能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是繼續多維度提升,還是轉型?

您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職位走向和未來長期的話,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想法?

A:首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且這個具體情況往往不是幾句話能講完整講透徹的,所以我其實無法給你較有把握的建議。

然後,如果一定要聽建議的話,既然按你所說,嘗試各種變化後,也沒有太大變化。那麼,可能還是按工資找工作更好,這是跟著市場走。

Q6:汽車產品經理如何轉行互聯網產品經理?像汽車這種迭代很慢的行業,知識經驗積累對產品經理非常重要,跨行業門檻是很高的。

A:我覺得,迭代越慢的行業,跨行業門檻可能越高

但另一方面,如果這個行業変化很少、產品很成熟了,產品經理的重心偏向營銷,可能又反而降低了跨行業門檻。

同質化嚴重的成熟行業,想要做出優秀新產品,的確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更高

但是,這裡要求最高的往往不是理解用戶和市場,而是能推動創新的實現,這個門檻過濾了大部分機會。

汽車行業的產品經理,跳槽到互聯網行業的沉沒成本大小,有兩點影響較大。

一是取決於你個人潛力,如果潛力好又找到合適的產品機會,那就不高;二是舊體驗即留在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如果傳統汽車行業未來幾年進入長期快速下降通道,那麼這個沉沒成本也不算高。

我是從化學行業跳槽到互聯網的。

Q7:2020 年的大環境下,產品經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如果是指產品經理職業在當前環境下的發展趨勢,我在書裡有表達過大致觀點:入行者越來越多,大型新產品機會減少,低水平產品經理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優秀產品經理還是遠遠供不應求。

如果相信自己有成為優秀產品經理的潛質,那就多做產品多思考多讀書,前路光明。

如果覺得自己潛力普通,我在書中提到過五年產品經理的幾個可能方向,包括出海、做早期產品、ToB、管理等。

如果是對自己信心不高的新人,還是先降低要求,努力爭取實習或實踐的機會,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去發現和驗證自己做產品的優勢劣勢和判斷長期發展方向。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關於行業認知

Q1:傳統制造業產品經理應如何面對互聯網+時代

A:既然是傳統行業,你想做真正的產品經理——對產品結果負責,多半是沒戲了,除非有特別機遇。

建議把自己定位為營銷產品經理,從更好利用新媒體開始。

Q2:從有線網絡到無線網絡的時代,解放了空間約束,是筆記本電腦作為了介質;3G轉4G的時代,解放了質量約束,智能手機作為了介質;4G轉5G的時代,解放了什麼的約束呢,又是否有產生新的介質,會不會是智能眼鏡,畢竟AR技術可以解放雙手,是否會產生強烈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到底是原本存在的,還是產品經理灌輸的,或者說產品經理放大的,作為產品經理在5G時代會有什麼新的機會嗎?

A:我不思考這種預言下一代產品的問題,也不看這類文章,因為我不相信有人能預言----或者說我相信也許某個人能預言,但反正我也沒有能力辨別哪一個人是那個能準確預言的。

至於用戶需求,你說的兩者都有,既有天生的慾望衍生需求,也有第三方通過信念灌輸和情境刺激激發的需求。

Q3:產品經理專業未來有沒有可能進入大學課堂?技術研發和交互設計一定程度上已經進入,產品經理有機會嗎?

A:追熱點借名聲設立的產品經理大學專業,可能已經有了。

真正有點用的,如果未來設置產品經理專業,可能是中歐MBA式的,即不適合招應屆高中生和本科生來讀,而是從有良好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中選拔進入,且兼職讀書的。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4:目前直播行業很火,按照現在形勢已經基本佔了市場大半江山,未來會不會留給傳統媒介的份額越來越少?您是如何看待現在的直播的?

A:無數個企業都曾提過自己要做中國版COSTCO,印象中甚至包括雷軍小米和黃崢拼多多。

最近,我有一個想法(自信度還不高)):品牌主播離中國版COSTCO可能更近

至少在適合他們的品類上,市場效率和節約的交易成本,優勢太明顯了。

Q5:雖然AI最近幾年大熱,但是實際應用相當有限,侷限於圖像識別、語言識別、機器人客服等少數領域,基本停留在人工智障的水平。如何看待 AI 方向?

A:我從未關心過人工智能。幸運地省下了不少時間。

怕引起誤會,解釋一下,我不是說人工智能不好,而是我自己只關心我能想明白一兩年內能給創造什麼用戶價值的產品(或技術等),如果我想不明白這東西馬上能給用戶創造什麼價值,我就毫無興趣。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Q6:俞老師,您在2000年時為何對搜索情有獨鍾?當時有考慮搜索未來的發展嗎?

A:看《搜索研究院》頁首頁尾的那句話,“我們若能更妥善地搜尋資料,實在已經改變世界。”

我在2000年時喜歡搜索,是因為那時覺得,搜索對人類,尤其對中國人的幫助會很大,在造紙術和印刷術之後,又ー次極大地降低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成本

至於對搜索行業的發展,利潤和市值能多大,坦白說我以前從來不想這些,最近幾年才意識到也需要一併考慮。

以上就是俞軍老師的38個回答,樸實且真誠。

互聯網千變萬化,不變的底層邏輯,觀察總結,認真思考,才能應對變化。

如果對你有啟發,不妨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作者|俞軍x知乎網友

·END·

--- 今日互動---

你有什麼職場困惑嗎?

01|“小朱配琦”做直播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02|你玩動森了嗎?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03|瑞幸造假風波

「产品之神」俞军的38个知乎高赞回答(最新精编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