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將建農業自貿區!這些新動作值得關注|經濟粵評

4月8日上午,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當天下午,全省農業農村局長暨扶貧辦主任會議召開。

一天兩場省級大會,釋放了哪些信號?對老廣們的生活將會有哪些變化?

粵評君梳理發現,廣東將在多個方面實現突破,例如:

——早稻種植面積增加的50萬畝;

——打造廣東的現代沿海經濟帶漁港群;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美麗經濟帶”;

——探索中國(廣東)農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打造世界級農產品貿易港。

广东将建农业自贸区!这些新动作值得关注|经济粤评

兩個硬任務:穩生產保供給、脫貧攻堅,廣東如何幹

今年,廣東有兩大硬任務——穩生產保供給、脫貧攻堅。

先說穩生產保供給。近段時間,多國出臺禁止或限制本國糧食出口措施,一些國家出現搶購食物現象。廣東目標明確:力保老百姓不因“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而犯愁。

具體來說,廣東要在這幾件事上發力:完成今年國家下達我省糧食播種面積3270萬畝,早稻種植面積增加的50萬畝以上,堅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2020年、2021年末生豬存欄目標1725萬頭、2010萬頭,老廣們不怕沒有豬肉吃。“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這些發源於廣東的新舉措,今年將繼續強化。

再說脫貧攻堅。這是今年的重頭戲。

廣東的脫貧攻堅工作可以說是“起了大早,趕了早集”:經過兩輪扶貧“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自2016年啟動精準扶貧三年攻堅兩年鞏固行動,率先在全國開啟瞭解決相對貧困的先行探索。

目前,精準扶貧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剩下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就需要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

其一、完成剩餘脫貧任務。對未脫貧人口較多、困難較大的6個市、41個縣(市、區)、93個鄉鎮、133個行政村全程掛牌督戰;還要紮實做好貧困退出,確保上半年剩餘相對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其二,防止返貧。已脫貧,但不穩定的人 “處在懸崖邊上”,隨時可能返貧,對他們“不僅扶上馬,還要送一程”,這就需要進一步發揮“政策百寶箱”的作用:就業扶貧、產品扶貧、消費扶貧、民生兜底保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用起來。

其三,東西部扶貧協作。“一場戰役,兩個戰場”。廣東的脫貧攻堅戰除了省內脫貧攻堅,另外一個“戰場”就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雖然身處廣東的老百姓對它體會不深,但這項工作已經連續3年走在全國前列,今年還要在資金支持、人才支援、勞務協作、產業合作、消費扶貧、攻克堡壘、探索創新等七個方面再加力,確保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其四,接續推進減貧。今年廣東將選擇一些市縣開展健全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進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改革試點;推進扶貧開發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广东将建农业自贸区!这些新动作值得关注|经济粤评

五個新動作:農業自貿區,廣東能不能拔得頭籌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

這次會議上,透露出廣東農業的幾個新動作,值得關注。

第一個新動作,是廣東要大手筆培養產業帶。人見人愛的菠蘿、荔枝、茶葉、柚子、生豬,加上深海網箱養殖和農產品冷鏈物流,廣東將用25億元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重點打造7個嶺南優勢產業帶。

第二個新動作,廣東要打造漁港群。統籌10億元新增建設1000個專業村、50個專業鎮,還要建設饒平、徐聞等17個漁港經濟區,打造廣東的現代沿海經濟帶漁港群。

第三個新動作,廣東要在農村發展美麗經濟。新增創建30-50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美麗經濟帶”。

農村產業要振興,科技創新不可缺。舉個數字你就明白:去年全省的農村產業發展,接近七成要歸功於農業科技的貢獻。

沒錯,廣東的又一個新動作,就是在農業科技創新上發力。廣東將建區(創建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區)、結盟(數字農業聯盟),辦會(數字農業合作峰會),推進“5G+智慧農業”體系建設。推進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的第五個新動作,是將探索中國(廣東)農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打造世界級農產品貿易港。

環顧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農業是最為古老和傳統的行業,往往也是最後一個實現生產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

這個道理的另一層意義還在於,農業從傳統種養到機械化乃至數字化的過程,也就為相關的機械製造、農機科研、農業物聯網、冷鏈物流等行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空間。

在當前特殊的國際經濟背景下,這正是廣東農業產業發展的更深意義所在。

广东将建农业自贸区!这些新动作值得关注|经济粤评

從面子到裡子:美麗鄉村風景畫廊,你家鄉在裡面嗎

粵評君曾經多次坐高鐵穿行在江浙和廣東大地,兩相比照,廣東農村更符合中國農村的傳統印象,而江浙特別是杭州周邊的鄉村,更接近發達國家的田園景象。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農村環境的提升勢在必行。

尤為關注的是,今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最後一年,也就是常說的“收官年”。

從今年的工作安排看,主要幹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農房改造和風貌提升。

都說現代城市建設千篇一律,實際上,在很多傳統農村,這一問題同樣存在。

無論是皖南農村的徽派建築還是山西的喬家大院,都因其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學語言、工藝設計和民俗文化而廣為人知,為當地旅遊經濟帶來巨大空間。

廣東鄉村不缺文化,但一缺規劃二缺挖掘,讓其養在深閨人未識。

為此,廣東提出逐縣逐村評估完善村莊規劃,連線成片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畫廊,力爭2020年初步建成一批廣府、客家、潮汕、雷州以及少數民族等不同風格鄉村風貌樣本。

广东将建农业自贸区!这些新动作值得关注|经济粤评

第二件事是“廁所革命”。

廣東全面完成農村廁所革命也被列入2020年省十件民生實事。

從具體實施看,不僅要推進衛生戶廁建設與改造,還要將部分單位廁所提升為農村公廁,“肥水不流外人田”,讓糞汙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

如果說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面子”,公共服務則更是鄉村振興的“裡子”,沒有優質的公共服務支撐,再好的農村人居環境也無法實現“詩意的棲居”,只能是“有新房沒新村”。

城鄉二元結構,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人才要素,但從長期看,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效率,不利於人才、商品等要素的自由流通。

也正是基於這些考慮,廣東提出,要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具體而言是三個“向”:即推動社會建設公共資源向鄉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城市社會服務力量向鄉村下沉。

粵評君認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始於深圳等特區建設,廣大農村地區則為廣東提供了新的發展“藍海”。近年來,廣東的農村人均消費增速等指標超過城市,就是力證。

隨著兩場省級大會再次吹響發展集結號,廣東農村正在告別貧困和“土氣”向著現代化的美麗鄉村進軍,打開新的一片天。

【記者】黃進 王彪

【策劃統籌】謝美琴 黃應來 鄭佳欣

【作者】 王彪;黃進

【來源】 經濟粵評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