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不少來過大理的人都會遊覽古城崇聖三塔,然後駐足三塔前廣場,拿出手機,咔咔咔~~~一頓操作過後,一條“爆款”信息就這樣進入了朋友圈。配圖很美,但文字咋就看著不對勁呢?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等等~~~你們管它叫鳳凰?你考慮過它的感受嗎?

但是,當我打開百度搜索後才發現......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哦~~~看來這個知識點還真得普及一下先。

你們叫它鳳凰的這隻鳥,其實,它的真名叫:

大鵬金翅鳥

如果你看過央視的《國家寶藏》關於雲南部分的特輯介紹的四件絕世文物,你就會知道“大鵬金翅鳥”,因為它便是那四件絕世文物中一種的造型。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央視,《國家寶藏》,20190106期(感興趣的筒子可以去回顧一下)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大鵬金翅鳥”,梵名“迦樓羅”,是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傳說能日食龍三千,能鎮水患。龍王緊那羅不能忍受,求訴於佛前,二者得佛點化,均成為天龍八部中的一員。迦樓羅護衛佛頭,緊那羅善於音樂,常侍於佛左右。

有人是不是有疑問:大理不會發大水,哪來的水患?

能這樣想,正是因為你對南詔大理國知之甚少,而大理白族崇拜大鵬金翅鳥的傳統也正好佐證了這段歷史。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古時候的大理原本是個澤國,經常深受水患的侵擾。當時,生活在洱海周邊的白族先祖都認為水患是由蛟龍引起,而佛家迦樓羅正好以龍為食,所以當地白族先祖便將他當做崇拜的對象。後來白族先民把原始的金雞形象衍生為頗具佛教“迦樓羅”特徵的形象立於諸塔頂,用以鎮水患。自此,大鵬金翅鳥便成了大理的守護神。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歷經千百年,如今大鵬金翅鳥已經成為白族的特色性文化符號。不管是在崇聖寺三塔大門前廣場,還是大理的各種公園、各種建築上都能看到金翅鳥的影子,甚至大理對男孩和女孩的稱呼上都有大鵬金翅鳥的印記,大理白族的小夥叫阿鵬、姑娘叫金花,這都說明對大鵬金翅鳥的崇拜已深深烙印在了白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國家寶藏》為我正名:我不是鳳凰,我叫大鵬金翅鳥

如今的大理已不再受洪水侵襲,洱海已沒了水患的困擾,但現在的大鵬金翅鳥卻又被大理人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它依舊在默默地守護著大理,守護著洱海,守護著崇拜他的子民。為了洱海的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