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我國GDP總量早在6年前就已經超過美國?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儼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可卻有人指出,早在2014年我國GDP總量就已經超過美國,這種說法的依據何在?

為什麼有人認為我國GDP總量早在6年前就已經超過美國?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2014年GDP總量達17.6萬億美元,首次超越美國當時的17.52萬億美元;時至今日,按此計算方法得出我國2019年GDP總量為27.3萬億美元,比同期美國多近6萬億美元。

同理,印度2019年GDP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能達到10.5萬億美元,遠多於按匯率計算2.9萬億美元,與中美差距被大幅度縮小,印度官方還曾藉此數據鼓勵本國經濟發展繼往開來。

為什麼有人認為我國GDP總量早在6年前就已經超過美國?

購買力平價計算出來的GDP可信度到底大不大?

中國官方在公開場合並不承認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法,其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也不高,按匯率折算的GDP總量為大部分人所接受。

以印度為例,種姓制度導致貧富差距懸殊,少數富人區的高購買力和跟大量貧民聚集的貧民窟根本沒有可比性,加上印度仍未完成大量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富人區和貧民窟都代表不了印度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出來的GDP不免過於牽強。

也就是說,這種計算方法更適用於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高人均GDP的國家。

為什麼有人認為我國GDP總量早在6年前就已經超過美國?

當然,購買力平價這種計算方法並非一無是處。

通俗來講,1美元在我國能買到7人民幣的商品,如果把這些商品放到美國,可能就要花2~3美元才能買到,意味著1美元在我國能買到的東西相比美國會更多,兩個收入相同的美國人和中國人,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顯然要更高。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GDP至少可以說明一點,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與美國的差距,實際上並沒有兩者的人均GDP差距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