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伊犁九座城市之惠寧城

一名巴彥岱。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建。為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伊寧市西北二十里巴彥岱鎮。設領隊大臣、協領駐守。

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西境。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於伊犁河北岸之巴彥岱。駐滿營,設領隊大臣。

惠寧城規模僅次於惠遠城。據記載,惠寧城初建時城高1丈4尺,周長6裡3分,有4座城門。後對該城向西進行了擴建,添建2座城門,共6座城門,城之壯闊,可見一斑。而據史書記載,清政府在伊寧市就曾先後修建過3座城池,它們分別是:寧遠、惠寧、熙春。隨著時間的流逝,寧遠、熙春兩城舊址已不復存在,而惠寧城的舊城牆遺址卻在2008年的伊寧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隊的拉網式調查中浮出了水面。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志》記載,惠寧城南距伊犁河10公里。據記載,當時城內設有軍器彈藥庫和練武場,而且惠寧城是當時伊犁糧食儲藏和集散地之一,城內有磨房11座、義學1所,同治四年(1865年)2月,伊犁農民起義軍攻毀惠寧城,此後再未恢復。現在的惠寧城只留下城牆,最高處有5米,最低處1.5米,頂部最寬處達4米,最窄處有2.5米。當地村民稱這裡為“賽普勒”(意為古城)。

乾隆四十年(1775)著成的《伊江匯覽》記載:惠寧城(故址位於今伊寧市巴彥岱鎮)滿洲蒙古官兵是乾隆三十五、三十六(1770-1771年)兩年,由西安移駐,“八旗凡協領四員,佐領、防禦、驍騎校及七品頂翎之委前鋒校各十六名員,前鋒一百四十四名,七品頂戴催總十六名,領催七十八名,馬兵一千四百五十六名,炮手三十六名,匠役四十八名,步甲三百二十名,養育兵五十名。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將成為歷史這條在雪花之下流動的河流中央一片不起眼的漣漪,一如多年來我們帶著真實和原初的尋找,一切都在一種莫名其妙的結束中結束了。我們不應該抱怨,不應該訴苦,不應該惱怒,或許我們能做的只有靜靜地等待,等待一場大雪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