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推進常態化履職辦案更細更實


制發各類規範性指導文件、嚴格依法辦理涉疫案件、立足檢察職能助力復工復產……疫情發生以來,檢察機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防疫辦案“兩不誤”,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檢察力量。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們要抓緊梳理經驗做法,改進和加強工作,推進常態化履職辦案更細更實。

疫情初始,最高檢就要求“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化手段,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開展”。自此,微信考察、視頻宣告、網絡接訪等成為高頻詞彙,智慧檢務派上大用場,各地檢察機關紛紛實現遠程“零距離”辦公辦案。實踐證明,網絡新科技極大提高了辦公辦案的質量和效率。時不我待,我們要更多依託互聯網平臺,運用智能化手段,創新檢察工作“線上模式”,倒逼檢察工作多“上線”,提升檢察工作質效。比如,多開視頻會,開短會、講短話;通過網上問卷調查、社交工具互動、智能搜索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全面瞭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通過微課程、直播互動等方式加強業務培訓,解決好工作中最緊迫、最普遍的業務問題;精心製作短視頻、抖音等新媒體產品,提升檢察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兩個多月來,最高檢連續發佈了10批55個涉疫典型案例。如此高頻率、大力度發佈同一主題典型案例,不僅展現了服務保障大局的決心力度,也推動了檢察機關依法從嚴從快打擊涉疫犯罪,解決了涉疫司法辦案中的疑難問題,為社會公眾上了一次次生動的法治宣傳和警示教育課。“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案例意識,注重案例的挖掘、“培養”、學習和應用,把典型案例的引領、指導和示範作用發揮到極致。尤其是,要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眼於司法檢察辦案需要,著眼於社會關注,努力提高案例的典型性、可用性和權威性。

有學者表示:“越是特殊時期,司法機關越要堅守法治底線、嚴格依法辦案,這次的檢察戰‘疫’就體現了這一理念。”誠如斯言,對於涉疫違法犯罪,檢察機關既堅持依法從嚴追訴,又注意避免“一刀切”機械化司法,實現“三個效果”有機統一,維護了社會秩序穩定。比如,通過激活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罪名的適用,既依法嚴懲有關犯罪,也為不分情況地一律從嚴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踩了“剎車”。要把戰“疫”期間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維貫穿到常態化的檢察履職辦案中,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精準理解立法原意和司法政策,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兼顧法理情,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比如,對涉及企業家行賄的案件要區分情況,那種不花錢不辦事“被動”行賄的,要和“圍獵”幹部的“主動”行賄區別開來。比如,嚴格依法辦理涉黑涉惡案件,要堅決做到“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

非常時期,各級檢察機關積極作為、主動擔當,還有許多感人事蹟和亮點舉措值得總結學習。疫情終將結束,我們要繼續發揚迎難而上、捨我其誰的依法戰“疫”精神,勇挑重擔,敢於創新,把常態化檢察工作做細做實,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