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辛苦付出的“家庭經濟支柱”們

致辛苦付出的“家庭經濟支柱”們

大家好,我是嬋娟。

好久不見,別來無恙。

今天先跟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朋友住在市內地段比較好小區,從客廳看去可以遠眺珠江。由於小區人口密度不大,所以跟周邊的鄰居都挺熟識的,關係也比較親近,故事就發生在她鄰居一家。

鄰居是幸福的三口之家,丈夫是名私營企業主,妻子是某上市公司的高管,兒子正在上小學,家境殷實,一家人過得忙碌而充實。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在三年前戛然而止,先生被查出胃癌,發生的時候已經中晚期了。

病發後,先生開始了漫長的住院抗癌治療,所幸家庭條件有一定基礎,在治療初期也沒感受到太大的經濟壓力。但漸漸地,陰霾開始聚攏過來,大半年之後,先生的公司由於沒了主心骨,經營狀況堪憂,不少員工選擇了離職,為了維持運轉,不得不為此揹負上了大筆債務。

而太太這邊,情況也不樂觀,她每天三點一線,來回於公司、家和醫院。由於自身職務是企業高管,揹負的業績壓力很大,再加上先生重病纏身,還有一個學習關鍵時期的孩子,她早已身心俱憊,不堪重負。可她不能辭職,辭職了這個家就斷了收入。

為了能抽出更多時間工作,她給丈夫在醫院請了2個護工24小時輪流照顧,把兒子的興趣班、輔導班全部停掉,請了一個住家保姆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然而儘管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但她還是在職場上折戟了,公司高層以照顧她的特殊情況為由,把她安排到了一個閒職部門,而她的位置,被一個競爭已久的對手給代替了。

最後,我問朋友,他們後來怎麼樣了?朋友說,後來,先生的公司最後還是停止了經營,欠了一大筆債,太太還在閒職部門,拿著不到從前一半的收入,卻不敢辭職。所幸的是先生的治療比較成功,因為都是用的當時最先進的醫療手段和昂貴的進口藥品。

但這個時候家裡已經入不敷出了,最後,不得不賣掉了最值錢的一套房產,搬去了市郊的小房子,孩子也從私立學校換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公立學校。


從這個故事中,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一個殷實的中產之家,都被癌症拖垮了。更讓我恐懼的是,當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倒下後,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因此所帶來“蝴蝶效應”,很多重要的東西如多米諾骨牌般的一個一個倒下:丈夫的公司沒有了,太太的職業生涯毀了,孩子的優質教育資源消失了,連房子都沒了……

中產之家皆是如此,而普通的家庭,面臨的困難就更不可想象。所以保護好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就是保護好這個家。

癌症,被醫生稱之為“老年病”(兒童也可能得癌症,但是他們的癌症類型很特殊,和成人的完全不同),因為人活的時間越長,分裂和修復的細胞基數就越多,同時歲數越大,免疫系統越弱,修復的細胞很容易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的發生率變高。

致辛苦付出的“家庭經濟支柱”們

但從近幾年開始,癌症患者有了“年輕化”的趨勢。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惡性腫瘤的的高發年齡已經到了31-50歲。

而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剛好處於人生的高峰階段,工作有了一定成就,生活也有了責任和負擔,上有老下有小,有車有房有貸款。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才是真正需要保護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高於孩子,因為只有頂天立地的大樹不倒,孩子能被被庇護。

我們都知道,風險是不可控的同時也是多元化的,為了避免家庭經濟支柱發生風險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就需要用不同種類的險種來搭配以提升我們的抗風險能力。

關於人身風險保障的有四大險種,每個險種都有它不可取代性。

致辛苦付出的“家庭經濟支柱”們

其中很多人容易把醫療險和重疾險混為一談,甚至認為有了醫療險就不用重疾險了。其實這是極其不正確的,與治療費用相比較,患病後的一系列隱藏的問題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才是最致命的,正如開篇故事的情況一般。

還有人因為患病後沒有足夠的錢去支撐家庭開支,不得不被迫過早的出去工作,因勞累導致病情復發的案例也實在太多。

那麼這些險種的保額應該如何決定呢?

l 壽險:根據家庭的收入結構、支出、大額貸款、教育費用、贍養費用而定

l 重疾險:一般按照個人3-5年的年收入來計算,一般選擇保終身的產品

l 醫療險:根據個人對醫療水平和條件的重視程度來決定

l 意外險:保額應設定最高,因為會根據傷殘等級來賠付保額的10%-100%

舉個例子:

30歲男性

程序猿

年收入20萬左右

家有妻女

保費預算1.8萬元

(家庭詳細情況略)

致辛苦付出的“家庭經濟支柱”們

假設這位男性因意外造成重疾,最後再身故,那麼上述的每一個險種都會進行賠付。雖然這是假設的極端人身風險,但是如果真發生了,有這些賠償金的支撐,至少能極大程度拯救一個家庭的經濟負擔,讓最親的人能有所依靠。

最後,祝福每一位家庭的經濟支柱平安健康,你們在,家就在。

更多精彩文章關注:嬋娟歷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