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到底有多少問題?


文物鑑定到底有多少問題?

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全民收藏時代,鑑寶節目滿天飛,鑑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鑑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文物鑑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1、誰來鑑定“鑑定專家”

參與杭州“壺王”鑑定的4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鑑定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鑑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文物鑑定到底有多少問題?

“國家隊”尚且無法取得一致認識,而在社會上,各種文物鑑定培訓班和鑑定機構如雨後春筍,一批批鑑定專家“新鮮出爐”。電視熒屏上,各路鑑定專家輪番登場,為捧著“寶貝”的藏家們掌眼。只是,不少“電視專家”只是在熒屏上風光,據稱,他們中的不少人上了拍賣行的“黑名單”,經其鑑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張蔚星說,國家承認的鑑定專家基本只有三類:一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文物鑑定委員會,最為業界認可;二是文化部認證的鑑定專家;三是各省級或市級文物部門主導的鑑定委員會。辦案時首先考慮這三類專家。按照現行法規,這些專家只對文博系統而不對社會和私人開展鑑定活動,因此各類鑑定活動和鑑寶節目,只能算是“群眾文化活動”,出馬的專家要麼是來自權威機構“走穴”,要麼就是草根專家。

而在文博界,關於鑑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西部某省一位鑑定專家,自己寫考證文章,將自己的一把頗有爭議的青銅劍高價賣給博物館;河南省一位知名專家,指導親戚燒製仿古瓷器,而他則為買家開具鑑定證書;一位著名畫家的專場拍賣會上出現大量贗品,畫上均有其後人題跋,家屬竟憑此賺錢……

《誰在收藏中國》的作者吳樹稱,在北京市場買“古董”,只要給3000塊,鑑定證書隨便開。他曾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竟順利通過拍賣行鑑定,經過幾個朋友哄抬,一隻“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萬元“天價”,雖然是自賣自買,卻使贗品有了輝煌的拍賣紀錄。拍賣行要的是著錄費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價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

2、“眼學”靠不住,科學也沒轍?

傳統的文物鑑定,靠的是專家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俗稱“眼學”,然而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讓專家們防不勝防。

文物鑑定到底有多少問題?

“眼學”靠不住了,科學檢測又如何?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中子測試等科學檢測手段這些年紛紛上馬,然而科技並非萬能,如果用古代的紙墨仿製書畫,儀器就無從辨別。即使其他門類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應付科技檢測的門道。

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說,陶瓷照X光一秒鐘就可以“變老”100年,很容易騙過熱釋光檢測,通過這種檢測,曾經測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話。化學成分分析也不靈驗了,景德鎮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現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鎮,你可以買現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窯址取土燒製,做出的瓷器,其化學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吳樹說,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檢測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萬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學檢測時卻變成了幾萬年前,原因是該陶器在國內檢測時受到了輻射。顯然,“一次性”的科技檢測結果很難進行驗證,也就不大可靠。

3、鑑定界急需建立誠信體系

文物鑑定之亂,源自全民收藏虛火太旺;而文物鑑定之亂,又為全民收藏火上澆油,甚至誤導大眾收藏理念。藝術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寶運動。

文物鑑定到底有多少問題?

據估算,全國搞收藏的人數達到8000萬至1億,然而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當做投資,窮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財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為“雅賄”之物。這樣的“收藏運動”,本質上是打著文化幌子的財富遊戲,用文物垂釣金錢,用金錢丈量文化,這種心態必然會折射到鑑定界。

連續多年調查文物市場的吳樹認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贗品,鑑定專家和贗品同樣氾濫,這是個極大的諷刺。

他說:“這麼多人搞收藏,文物哪裡來?無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據法律規定,地下文物屬國家所有,賣真的出土文物就違法;如果是假的,賣贗品屬於商業欺詐,也犯法。整個行業都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解決鑑定之亂,出路在於構建鑑定行業的誠信體系。當前文物鑑定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態,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監管缺失。包括鑑定環節在內的民間文物流通,處於法律的空白地帶,發生糾紛、打官司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眾多的古玩市場、鑑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遊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專家建議,文物鑑定應該像醫生、教師行業一樣,建立專業資質認證體系,改變現在誰都可以自封“鑑定專家”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被證明惡意鑑定並給交易雙方造成損失的,鑑定師會被取消資質,終身不得再進入這個領域,而中國贗品成災、證書氾濫,卻從沒有鑑定專家被問責,更有一些道德墮落的所謂專家,親自參與了製假售假活動。因此,呼籲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對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鑑定能力並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必須摘下他們頭上的“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