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經常在外面吃飯的人,你問他吃過的哪道菜給他印象深刻,多半是回答不上來的,他們倒是會答非所問的說,吃的某地方的某一種食物,味道不錯,而不是具體指的哪道菜。你問那些大款他們人會說,廣東盆菜的啦、帝王蟹的啦、鮑翹參肚的啦、再問具體好在哪裡,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便宜。浮躁的食客吃不出菜品的細膩。中國地域遼闊食材豐富,因而造就了魯、川、粵、蘇、閩、浙、湘、徽、眾多菜系。今天中國菜在我們眼裡是個什麼樣子呢?中國菜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了嗎?還是在經濟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拋棄了中國菜的原有?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主流一般都由社會的中產階級來引領,飲食文化也是一樣的。傳統的中國菜由宮廷官府菜,地方菜兩個模塊組成,舊中國只有達官顯貴才有實力品嚐美食,也正因為如此,成型的中國菜,都是比較考究的。古代中國百姓識字的人少,吃飽穿暖的也不多,他們只能在小吃領域裡面展現點智慧。今天不一樣了,普通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中國社會的知識型中產階級,正在生活成本漸長的大環境下,逐漸的末落,對中國菜也沒有了講究,新型的中產階級大多是沒有文化底蘊的各行業暴發戶,胡吃海塞,山珍海味,他們不在乎菜品的考究,要的是面子,只照貴的整。互聯網打開的潘多拉魔盒,讓文化走向了大眾,中國菜在大時代裡也走向了大眾。近幾年,商務型宴會酒樓倒下一片,殘存下來的,能保持酒店運營不惡性循環就不錯了。因此,中小型餐館應運而生,成為中國菜新的載體,追求便捷,簡單,降低成本,讓中國菜走下了神壇。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在有600年都城歷史的故都北京,從忽必烈建立元大都開始,餐飲業就開始在那裡興盛,有過一個叫“東三和”的店,是開於明朝天啟年間的,一直開到民國中期,這樣的店,多少代人經營,多少代人對菜品做了深刻的研究,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沉澱下來的東西,定然是質樸驚豔的,而現在,這種有傳承的店,基本在中國大地上絕跡了,有的也只是掛了一個門頭搞點噱頭而已。實質性的東西已今非昔比。清朝的宣統帝離開了故宮,御廚們解散了,整理了幾百年的御膳食譜也失傳了,宮廷菜也歇菜了。後來的一場十年大運動,又把倖存下來的東西打散了,中國菜從上流失去了傳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下,一些與老中國菜有淵源的人,開始翻箱倒櫃的尋找過去的東西,終因斷層僅取些皮毛。現在的中國菜開始在中低端發力,千變萬化。各地都有不一樣的“化”。魯菜曾經是中國菜的龍頭老大,後來被戴上了油乎乎,鹹乎乎的帽子,被粵菜超越了,粵菜成為中國菜引領者,和作為文人菜的淮揚菜,一直被列入國宴裡,而這些菜系的大師們,有的忙著收徒,有的忙著做節目,有的忙著做評委。靜下心來做菜的師傅少,本來傳承下來的東西就少,又無法進行完好的保留,中國菜靠著烤鴨海貨撐攤子。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餐飲業在經歷了高速發展期的市場繁榮後,進入了現在經濟下行的小冰河時代,在大環境下存活下來的,會所,會館,星級酒店,商務酒店,高端餐飲均在出品展示上下功夫;另類別致的盛器,西餐式的裝盤方法,果醬,糖藝,雕刻,搞出喧賓奪主的盤飾。加上雲煙霧罩的乾冰,和靠精緻的裝修的就餐環境打造出高端的氛圍,奪取食客的注意力。只要菜的口味大差不差,就皆大歡喜。一些廚師,借鑑西餐的做法等,做中國菜,中西結合嘛,不是不可取,只是因為在本身沒做好的基礎上搞創新。一些廚師,向中國古典文化挖掘,搞意境菜,也是如此。形式大於了實質,好看勝過了好吃,口味被意境限制。注重用昂貴的原料勝過了高超烹調方法,中國菜在被西方世界影響的道路上,開始了一點變異,對形式的推崇高於過內涵。就像唐魯孫在《中國吃》裡講到的;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的一家店,沒有什麼特色菜,只因為乾隆從門口經過,因此把門口墊高稱為御道,以此來吸引客人,過分的講究盛器和裝盤,和這個故事的道理是一樣的。中國菜的高端,正從大家閨秀變成了摩登女郎。

現在的中國餐飲業,中低端市場菜品快速融合,很多餐廳不再打某一菜系的標籤,搞上一個所謂的特色,有粵菜,有魯菜,有淮揚菜,有川湘菜,融合菜是信息時代的產物,用西餐的方法玩粵菜,用粵菜的方法做魯菜,打破了地域打破了菜系的融合手法,讓中國菜有了更為豐富的呈現,同時也漸漸的失去了單系原有的姿色,彷彿清一色臉面的美女,失去了特質。口味都差不多。唯獨川湘菜口味的明顯,以辣為主。就像是中國文化裡的遊牧民族,因為特別不容易被同化,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中國六億愛吃辣的食客,天南地北無辣不歡,不斷的吃出新的花,川湘菜好比以前是蒙古人騎著蒙古馬,現在是蒙古馬上騎的是漢人,雖然還幹著放牧的營生,卻和從前不同了,大融合趨勢是當下中國菜的宿命。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中國廚師是中國菜的靈魂,偉大的作品要有偉大的讀者,中國廚師就是中國菜的作者兼讀者。中國廚師的社會地位有所上升,但仍然不在社會主流文化的範圍之內。中國廚師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也得買房買車娶媳婦,然而本本分分的做菜,讓這些夢想只能是夢想,他們要發展,要自我提升要多掙錢,就得想辦法速成,就不能一門心思的只想著做菜,在做菜的路上,剛乾出點名堂,就脫離了一線,不再靠只炒菜掙錢了,會幹的只說不幹,不會幹的瞎幹,是中國廚師行業的普遍現象,站在灶上的大多數是需要技術提升的廚師,技術到位了,就幹廚師長、總廚之類的。搞管理去了,前赴後繼一直都是這樣。而年青一代的廚師,吃苦耐勞的精神已經失去,一個廚師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個魯菜師傅,要有七年的刀工,三年的勺工,才能成為一個好師傅。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能耐住這寂寞期的,沒事手機一抱抖音,快手玩起來,認真研究菜的有幾個?即使堅持混下來這十年的,也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利益至上,飯店生意不好,老闆想到的辦法首先是換一換廚師,因而廚師與老闆之間沒有誠信可言,大家都玩表面文章,搞衛生,開會的時間都比研究菜品的時間多。多數的酒店對中層管理者把控不嚴,德不配位,廚師的工作熱情積極性也難以提高。真正的菜品創新緩慢,從前有鮑魚燉土豆,現在我給你來個水蘿蔔燉鮑魚,僅僅是搞搞原料組合的花架子就完事了。即使有的廚師有絕活,也不輕易的在就職的飯店裡亮相。有些酒店廚師,又劍走偏鋒,使勁在香料上下功夫,用混合而濃烈的味道,刺激人們日漸麻木的味蕾。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趨利避害的一些人,讓食材的品質一落千丈,種毒韭菜的人不吃韭菜,我吃鴨子就好,養速成鴨子的人不吃鴨子,我吃大蝦就好,賣有害添加蝦的人,我不吃蝦,我吃韭菜就好。誰也逃不掉,中國在工業萌芽的明代,就開始了往大米里摻沙子了,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國人的致命傷,一隻小鴨苗,28天就能變成一隻4.5斤的大鴨子,這是多麼的可怕,用這樣的鴨子做出的烤鴨能好吃嗎?吃的放心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調味品方面,鹽里加了碘,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所需,因部分地區的食物碘含量偏低,加碘為了國民身體健康的無奈之舉,畢竟大多數中國人飲食不能達到營養均衡,碘鹽讓菜品的味道變得古怪,鹽畢竟是菜品的靈魂,很多店為了從人力上降成本。搞標準化的料汁,便於菜品的批量快速製作,往往用一些只會翻勺的廚工來製作。好處是菜品口味統一,不鹹不淡。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菜品亮點,綜合上述,中國菜的中低端從《詩經》裡的《國風》變成了路邊的言情小說。

中國菜正在高端西餐意境化,中端融合化,大眾調料化,的形式下發展。所幸,國家整體富裕起來了,中國在世界地位的上升,民族自信的恢復,讓中國菜有了多元化的發展,烹飪手法更加豐富,人口的快速流動,讓正真愛做菜的中國廚師有機會博覽眾長,法古新做。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飲食的認知漸漸迴歸理性,開始注重飲食健康了,促使中國菜從食材到烹調方法上都有所改變。浙菜裡的台州菜,開始尋求把簡單的食材做到極致,是中國菜新的風向。期待中國菜會有更完美的呈現。

現在的中國菜,元芳,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