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经常在外面吃饭的人,你问他吃过的哪道菜给他印象深刻,多半是回答不上来的,他们倒是会答非所问的说,吃的某地方的某一种食物,味道不错,而不是具体指的哪道菜。你问那些大款他们人会说,广东盆菜的啦、帝王蟹的啦、鲍翘参肚的啦、再问具体好在哪里,不知道,反正就是不便宜。浮躁的食客吃不出菜品的细腻。中国地域辽阔食材丰富,因而造就了鲁、川、粤、苏、闽、浙、湘、徽、众多菜系。今天中国菜在我们眼里是个什么样子呢?中国菜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吗?还是在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抛弃了中国菜的原有?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主流一般都由社会的中产阶级来引领,饮食文化也是一样的。传统的中国菜由宫廷官府菜,地方菜两个模块组成,旧中国只有达官显贵才有实力品尝美食,也正因为如此,成型的中国菜,都是比较考究的。古代中国百姓识字的人少,吃饱穿暖的也不多,他们只能在小吃领域里面展现点智慧。今天不一样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中国社会的知识型中产阶级,正在生活成本渐长的大环境下,逐渐的末落,对中国菜也没有了讲究,新型的中产阶级大多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各行业暴发户,胡吃海塞,山珍海味,他们不在乎菜品的考究,要的是面子,只照贵的整。互联网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让文化走向了大众,中国菜在大时代里也走向了大众。近几年,商务型宴会酒楼倒下一片,残存下来的,能保持酒店运营不恶性循环就不错了。因此,中小型餐馆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菜新的载体,追求便捷,简单,降低成本,让中国菜走下了神坛。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在有600年都城历史的故都北京,从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开始,餐饮业就开始在那里兴盛,有过一个叫“东三和”的店,是开于明朝天启年间的,一直开到民国中期,这样的店,多少代人经营,多少代人对菜品做了深刻的研究,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东西,定然是质朴惊艳的,而现在,这种有传承的店,基本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有的也只是挂了一个门头搞点噱头而已。实质性的东西已今非昔比。清朝的宣统帝离开了故宫,御厨们解散了,整理了几百年的御膳食谱也失传了,宫廷菜也歇菜了。后来的一场十年大运动,又把幸存下来的东西打散了,中国菜从上流失去了传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一些与老中国菜有渊源的人,开始翻箱倒柜的寻找过去的东西,终因断层仅取些皮毛。现在的中国菜开始在中低端发力,千变万化。各地都有不一样的“化”。鲁菜曾经是中国菜的龙头老大,后来被戴上了油乎乎,咸乎乎的帽子,被粤菜超越了,粤菜成为中国菜引领者,和作为文人菜的淮扬菜,一直被列入国宴里,而这些菜系的大师们,有的忙着收徒,有的忙着做节目,有的忙着做评委。静下心来做菜的师傅少,本来传承下来的东西就少,又无法进行完好的保留,中国菜靠着烤鸭海货撑摊子。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餐饮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市场繁荣后,进入了现在经济下行的小冰河时代,在大环境下存活下来的,会所,会馆,星级酒店,商务酒店,高端餐饮均在出品展示上下功夫;另类别致的盛器,西餐式的装盘方法,果酱,糖艺,雕刻,搞出喧宾夺主的盘饰。加上云烟雾罩的干冰,和靠精致的装修的就餐环境打造出高端的氛围,夺取食客的注意力。只要菜的口味大差不差,就皆大欢喜。一些厨师,借鉴西餐的做法等,做中国菜,中西结合嘛,不是不可取,只是因为在本身没做好的基础上搞创新。一些厨师,向中国古典文化挖掘,搞意境菜,也是如此。形式大于了实质,好看胜过了好吃,口味被意境限制。注重用昂贵的原料胜过了高超烹调方法,中国菜在被西方世界影响的道路上,开始了一点变异,对形式的推崇高于过内涵。就像唐鲁孙在《中国吃》里讲到的;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一家店,没有什么特色菜,只因为乾隆从门口经过,因此把门口垫高称为御道,以此来吸引客人,过分的讲究盛器和装盘,和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一样的。中国菜的高端,正从大家闺秀变成了摩登女郎。

现在的中国餐饮业,中低端市场菜品快速融合,很多餐厅不再打某一菜系的标签,搞上一个所谓的特色,有粤菜,有鲁菜,有淮扬菜,有川湘菜,融合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用西餐的方法玩粤菜,用粤菜的方法做鲁菜,打破了地域打破了菜系的融合手法,让中国菜有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同时也渐渐的失去了单系原有的姿色,仿佛清一色脸面的美女,失去了特质。口味都差不多。唯独川湘菜口味的明显,以辣为主。就像是中国文化里的游牧民族,因为特别不容易被同化,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中国六亿爱吃辣的食客,天南地北无辣不欢,不断的吃出新的花,川湘菜好比以前是蒙古人骑着蒙古马,现在是蒙古马上骑的是汉人,虽然还干着放牧的营生,却和从前不同了,大融合趋势是当下中国菜的宿命。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中国厨师是中国菜的灵魂,伟大的作品要有伟大的读者,中国厨师就是中国菜的作者兼读者。中国厨师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然不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范围之内。中国厨师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也得买房买车娶媳妇,然而本本分分的做菜,让这些梦想只能是梦想,他们要发展,要自我提升要多挣钱,就得想办法速成,就不能一门心思的只想着做菜,在做菜的路上,刚干出点名堂,就脱离了一线,不再靠只炒菜挣钱了,会干的只说不干,不会干的瞎干,是中国厨师行业的普遍现象,站在灶上的大多数是需要技术提升的厨师,技术到位了,就干厨师长、总厨之类的。搞管理去了,前赴后继一直都是这样。而年青一代的厨师,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失去,一个厨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鲁菜师傅,要有七年的刀工,三年的勺工,才能成为一个好师傅。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耐住这寂寞期的,没事手机一抱抖音,快手玩起来,认真研究菜的有几个?即使坚持混下来这十年的,也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利益至上,饭店生意不好,老板想到的办法首先是换一换厨师,因而厨师与老板之间没有诚信可言,大家都玩表面文章,搞卫生,开会的时间都比研究菜品的时间多。多数的酒店对中层管理者把控不严,德不配位,厨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也难以提高。真正的菜品创新缓慢,从前有鲍鱼炖土豆,现在我给你来个水萝卜炖鲍鱼,仅仅是搞搞原料组合的花架子就完事了。即使有的厨师有绝活,也不轻易的在就职的饭店里亮相。有些酒店厨师,又剑走偏锋,使劲在香料上下功夫,用混合而浓烈的味道,刺激人们日渐麻木的味蕾。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趋利避害的一些人,让食材的品质一落千丈,种毒韭菜的人不吃韭菜,我吃鸭子就好,养速成鸭子的人不吃鸭子,我吃大虾就好,卖有害添加虾的人,我不吃虾,我吃韭菜就好。谁也逃不掉,中国在工业萌芽的明代,就开始了往大米里掺沙子了,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人的致命伤,一只小鸭苗,28天就能变成一只4.5斤的大鸭子,这是多么的可怕,用这样的鸭子做出的烤鸭能好吃吗?吃的放心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调味品方面,盐里加了碘,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需,因部分地区的食物碘含量偏低,加碘为了国民身体健康的无奈之举,毕竟大多数中国人饮食不能达到营养均衡,碘盐让菜品的味道变得古怪,盐毕竟是菜品的灵魂,很多店为了从人力上降成本。搞标准化的料汁,便于菜品的批量快速制作,往往用一些只会翻勺的厨工来制作。好处是菜品口味统一,不咸不淡。但也因此失去了很多菜品亮点,综合上述,中国菜的中低端从《诗经》里的《国风》变成了路边的言情小说。

中国菜正在高端西餐意境化,中端融合化,大众调料化,的形式下发展。所幸,国家整体富裕起来了,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上升,民族自信的恢复,让中国菜有了多元化的发展,烹饪手法更加丰富,人口的快速流动,让正真爱做菜的中国厨师有机会博览众长,法古新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饮食的认知渐渐回归理性,开始注重饮食健康了,促使中国菜从食材到烹调方法上都有所改变。浙菜里的台州菜,开始寻求把简单的食材做到极致,是中国菜新的风向。期待中国菜会有更完美的呈现。

现在的中国菜,元芳,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