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在旬邑

1939年10月,陝甘寧邊區教育廳派幹部到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新正縣馬家堡(今屬陝西省旬邑縣職田鎮馬家堡,當時屬新正縣三區陽坡頭)籌辦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關中分委高度重視,經過積極的籌備,1940年3月15日,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在馬家堡正式成立,簡稱關中師範。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勳兼任校長,王佰勳任黨支部書記,劉瑞棻任副校長。1939年冬起,因國民黨頑固派進攻關中分區,迫使關中師範學校屢次遷移。習仲勳對關中師範學校師生的安全非常關心,他強調說:“今天二師的任務是保障學校一百多名師生的安全,還要準備接收分區被頑軍侵佔區小學教師,擔負保存幹部的任務。學校要學會在反摩擦鬥爭中辦學。”僅1940年3月30日至1942年底兩年多時間,關中師範學校先後6次搬遷,7次建校,歷經艱難坎坷。在頻繁遷徙、轉移的艱苦跋涉中,全校師生遵照習仲勳的教誨,以頑強的毅力,堅強的戰鬥精神,戰勝了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生活的艱難困苦,堅持“敵來我走,敵走我辦,邊走邊辦”的方針,出色地完成了邊區教育廳規定的教學任務。

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在旬邑

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舊址

1940年3月30日下午,關中分區軍民在馬家堡舉行反汪擁蔣大會,關中師範全體師生也參加了大會。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勳在會上向群眾作了揭露批判汪精衛投日叛國的工作報告。在會畢後關中劇團公演秦腔《三岔口》之際,駐職轟擊馬家堡。同時,向新正縣四區看花宮一帶進攻,致使戲劇停演。所慶幸的是參加會議的幹部、師範師生及群眾安然無恙,但預備三師部隊不斷挑釁,有侵犯邊區的跡象。關中分委領導當即決定,所在地區黨政機關和關中師範立即遷移。當天夜裡,關中師範全體師生奉命遷到距離新正縣馬家堡約20裡的三嘉塬索洛村。該村當時是個只有10多戶100多口人的小村,忽然遷來一所100多人的學校,吃飯住宿都有很大困難。但在當地區、鄉幹部及群眾的熱情歡迎和大力支持下,群眾兩三家合住一院,騰出院落和窯洞讓關中師範的師生居住,有的教師和群眾一同住在牲口窯裡。當時,師範設有附小,高年級20多名學生隨師範遷到索洛村,而低年級學生都是馬家堡村的娃娃,未來得及搬遷,高年級學生到三嘉塬後併入南莊子初小,並更名為關中師範附屬小學。

關中師範遷至索洛村後各方面條件比馬家堡差,沒有房屋,用窯洞做教室,窯洞緊張時,大樹下也成了課堂。沒有桌椅、黑板,就借用群眾的門板當黑板,每個學生製作一塊小木板放在膝蓋上當桌子。三嘉塬沒有駐紮邊區部隊,學校雖然在後方,但離職田鎮國民黨駐軍比較近,師生的安全仍受到很大威脅,所以學校師生在村口修了碉堡樓,學生日夜輪流放哨,夜間教師輪流查哨值班。

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在旬邑

學校的課程參考邊區教育廳頒發的《邊區師範學校章程》開設了國文、政治、數學、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科學、教學法、美術、音樂等。根據當時戰爭形勢的要求,增設了軍事課,請當地有軍事經驗的幹部作報告,主要內容是講游擊戰爭及一般軍事知識,講怎樣配合地方做好群眾工作。再就是補充課、課外報告,由學校生活指導處根據學校師生中各種問題來擬定項目,由校內教師兼任和請分委、縣領導講授。補充課規定在每週六的上午,下午為全校的“救亡日”,主要為學生會活動。當時學校教師少,每個教師除教課外,還得負責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很辛苦。劉耿任教導主任兼代政治,李達教歷史、自然併兼任總務主任,石大康(黃兢)教國文、音樂併兼一個班的班主任,賀三多教數學兼學校保衛工作,劉瑞棻副校長除負責學校全盤工作兼講教學法而外,還兼做時事報告和群眾工作。除國文外,其他課程都是教員自編教學提綱,經教導會議討論通過後,教員在課堂上講,學生記筆記,每週最少有兩次學習討論會。

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在旬邑

根據關中地區形勢發展的需要,學校提出“鞏固教學,保衛關中”的口號。所謂“鞏固教學”,就是要使幹部師生精誠團結,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認識,把學校辦好;所謂“保衛關中”,就是學校積極配合當地黨政軍,動員群眾參加“反摩擦”的武裝鬥爭。因此,學校成立了一個宣傳教育委員會,主任由副校長劉瑞棻兼任,下設三個股,創辦詩歌小調宣傳牆報,演出小戲,每週組織宣傳隊去關中分區所在地長舌頭集市搞一次宣傳活動。並積極響應邊區政府的號召,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積極開荒種地。因無勞動工具,就和群眾“換工”,學校師生為群眾的小麥除草,群眾給學校牲口開墾荒地。在艱苦的條件下,關中師範學校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一面學,一面做,挖窯洞,建校舍,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縫衣,做飯,砍柴燒木炭。1940年,挖窯洞14孔,開荒100畝,燒木炭1.5萬斤,燒柴全部自給。在物資困難的情況下,師生們用彈殼和木棍製成蘸水筆,用燻煙製成墨水,用豬鬃製成牙刷,用核桃製成算盤珠,用石板和沙盤代替紙張,用香火和石日晷代替鐘錶,用食鹽代替牙膏。就這樣,既克服了困難,又學得了文化知識,還鍛鍊了革命意志。

1940年5月19日,國民黨軍隊搶佔了我關中分區黨政機關駐地馬家堡後,還不時步步緊逼邊區。關中分委書記習仲勳來校作了時事報告,並傳達了分委為了100多名師生的安全,準備讓關中師範遷移的決定,初步決定先遷移到新寧縣,再不行,可北遷至南梁老家。1940年5月24日,關中師範奉令遷往新寧縣傅家山。新寧縣黨政機關當時住襄樂,距離傅家山約3裡。1940年8月中旬,又由傅家山遷回新正縣三區陽坡頭後掌村。1940年11月24日晚,師生又急行軍遷到陝甘交界的蜈蚣洞。後遷至馬欄,更名為馬欄師範。讓習仲勳感到欣慰的是:“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特定歷史年代裡,二師培養出數以千計的人才,分佈在黨、軍和財、建、教、新聞、文藝、出版、醫療以及工、青、婦等各個方面、各個戰線。”


(作者系甘肅省正寧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科員黃栓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