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前進:在關中分區馬家堡的日子裡

楊前進:在關中分區馬家堡的日子裡

這張珍藏了七十多年的老照片,攝於1938年陝甘寧邊去所在地旬邑縣以北的馬家堡。看了這張照片,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勾起了我很多有趣的回憶。

1937年5月,我生於高陵縣吳村楊一個耕讀傳家比較富裕的家庭。曾祖父是清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府谷縣知縣,頗有政聲。祖父是讀書人,長期從事會計工作。祖父母思想開明,支持父親、兩個姑姑參加革命,還資助我村子裡隨父親去邊區的鄉黨經費。

父親楊新城1932年入黨,擔任高陵縣特支宣傳委員,後輾轉於關中游擊隊、楊虎城部隊等搞地下工作。1937年調到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工作,負責宣傳、教育,直至1940年犧牲。

我的出生給全家帶來了快樂。我是長孫女,全家視為掌上明珠,祖母給我取名叫“千金”(“文革”中改為“前進”)。

“西安事變”後通過國共談判,才基本劃清關中分區和國民黨統治區的界線,關中分區管轄新正、新寧、赤水、淳耀、永紅五縣。由於敵人不斷進犯,關中分區曾在馬欄、馬家堡、長舌頭村等地居住、往返變更,相較而言在長舌頭村住的時間較長。

1938年,國民黨不斷向我邊區挑釁,1939年5月製造了有名的“旬邑事件”,殺害了我榮軍學校學員,我父親作為共方代表與國民黨進行了談判,並取得了勝利。後國民黨不斷髮起進攻,關中分區只好由馬家堡遷到長舌頭村。父親搞宣傳教育工作,特別忙碌,經常把我放在老百姓家,我就成為大家的孩子。關中分區領導習仲勳司令員、張仲良同志常逗我玩。在那貧窮的村莊,我的穿戴是比較時髦的,經常穿戴著母親繡的風帽,緞子背心,貓頭鞋,穿著刺繡的紅緞裹肚,大家都愛抱我,說我像個洋娃娃。

父親和同志們經常在我們家炕上開會,坐在炕上一邊開會,一邊輪流抱著我玩,有時因為我太搗就把我放在房東炕上,等開完會才來抱我,但我早已進入了夢鄉。

父親字寫得好,馬家堡街上的標語口號都是他親自寫得。有時寫標語帶上我,我也忙前忙後,遞筆端墨,寫完我也成“三花臉”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父親直接參與了籌建關中黨校、關中劇團、分區報社、陝北公學分校等工作。有一次,柯仲平率領延安民眾劇團來慰問演出,我從頭看到尾,父親給民眾劇團贈送了錦旗寫的“民眾藝術”四個大字,從家裡拿走時,我搶著要送。

父親很喜歡看書,他的一箱子書寶貝似的,在迂迴戰鬥中隨身攜帶。晚上寫材料翻書時,我也爭著翻,他怕撕爛,就給我個小本本教我背“三字經”和唐詩(1987年重返關中分區時到原地尋找未找到那些書)。父親去西安採購圖書、文具及體育用品。他從家裡帶些錢,與母親抱著我和同志們一塊去馬欄飯館吃麵條、包子、白麵饃以解饞。

父親有次去延安參加教育工作會議,我不斷地要找我爸爸,晚上不願意睡覺。父親開會一回來就抱起我親個夠。7月,我的兩個姑姑要去延安,我纏著不讓她們去,她們流著眼淚和我告別。走之前,父親就抱著我,與母親、兩個姑姑一起照了張合照,還給我單獨照了這張照片,留下了童年的美好記憶。

1940年初,國民黨掀起了反共高潮,磨擦鬥爭激烈,母親懷有身孕,只好回老家生孩子,誰知還未生下小弟,父親就犧牲了,年僅26歲。母親在過度悲傷中生下小弟後也離開了人世。

我的成長,全靠黨和任命培養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全由政府供養。在西北保育小學上學時,爺爺常寫信鼓勵我好好學習,長大了報效祖國。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大學畢業後,我分到了公安系統工作。我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工作成績報效國家。“文革”中,受到了衝擊,我無怨無悔,相信黨的偉大正確。在西安市檢察院一直工作到退休。現在,我已76歲,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的晚年。


作者為西安市檢察院退休幹部,新正縣三科科長楊辛程之女楊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