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嗑”閒談

這周聊了位投資人,帶勁!記錄一下。

主要原因是我們絮絮叨叨嘮半天,感覺在瞎扯淡。

末了,繞一大圈大夥認為他在變相壓價。

我到覺得挺帶勁。

大副常用《一代宗師》裡的金句打比方:

“一門裡,有人當面子,就得有人當裡子”。

有時在外面PR、講課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操盤手,頭戴光環的投資人是否表裡如一,核心是他的“出手(次數與成本)”和“退出(結果與方式)”。

可如何在短期內分清投資人是真意向、偽聊天、還是免費背調,考驗“對話”雙方談話技巧。

舉個例子。

《流量池》剛火的3個月,我和某位做營銷的朋友閒談。

大家剛認識,從陌生到熟悉,只能通過對話錨定認知,依託隻言片語建立初步畫像。

我問他:看沒看過《流量池》這本書?

貌似很普通的問題,背後隱藏諸多小心思。

《流量池》是較早系統闡述流量整合的營銷書,對互聯網營銷發展功不可沒。

以該書為引子,如果他看過,會是一個雙方交換營銷觀點的契機,是良好溝通的開端。

如果他沒看過,說明對行業近況不敏感,缺少前沿信息收集渠道或不在意行業熱點。

如果他不懂裝懂、答非所問,也能間接判斷我們的聊天將以什麼方式或頻道維持下去。

可見,提出問題尋求答案,除了答案本身,答案的打開方式更是一種答案。

天馬行空、淡而無味的交流,不僅僅是一來一去,更是彼此理論知識、意識形態的反覆磨合。

看似毫無關聯的問題,判斷雙方的認知與知識結構,並以此為基點,複核三觀,審慎知行合一。

嘮嗑成了“功夫在詩外”具化表現。

不僅是甲乙之間對話,雙方對某件事的認識也能幫助判斷涉事第三方的行為方式。

比如甲對乙有相對完整的畫像,通過與乙溝通丙的故事,甲可以從乙的認知結構間接判斷丙的言行舉止,勾勒粗線條輪廓。

依託別人的認知概括另一個人的畫像,從一個動態互動中總結,類似投資中的“反身理論”或“纏論”。

信息過載、節奏加快的今天,依靠公開、隨處可見的情報並不能準確判斷事件的真實結果。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知識結構、認知屬性的理論模型,才能判斷、總結,形成基於信息篩選、重建後的行為動作。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反身理論也能從“善戰者”的理論模型或者“套路”中倒推“他”的行為模式,做出針對性解讀與判斷。

這時如何識別並反套路,進一步衍變成“纏論”。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戰功。

這位GP雖然沒有顯耀的名聲,但是一言一行無不透露出對企業、賽道、投融資的犀利穿透。

“面子”可以帶來溢價,“裡子”才是把實惠留在口袋裡的“抓手”。

投資是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判斷創始團隊理論能力是從企業基因入手;剔除“反身論”與“纏論”,抽絲剝繭捕獲價值點,才是投資人的核心競爭力。

“只有有能力輸出大量確定性的人,才有資格追求不確定性”。

說話、說話的方式、反饋信息的總結是核心競爭力的先決條件。

所以,看起來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背後,無不是洞若觀火、運籌帷幄的長期準備。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