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別人掏心掏肺講道理。

偶爾說說道理,或許別人還能聽進去;常常道理連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很容易讓人反感。

不停地講道理和不講道理一樣可怕。


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樹木覆蓋著雪的天空


01

愛講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


要說最讓人討厭的低情商的溝通方式,講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裡,所謂的道理講得越多,越會讓聽的人堵得慌,不想再溝通下去。

想到《大話西遊》中唐三藏唸經般的說教: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氣,生氣會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


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汙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但若在生活中出現這樣的人,我們一定會和孫悟空一樣覺得特別煩,恨不得把他亂棍大打一通。


著名主持人馬東曾經在節目中提及他的母親。


他說76歲的母親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關燈。屋裡燈亮著,只要沒人在,她就第一時間關掉。


剛開始馬東會勸阻母親說:“總是一開一關會影響燈的使用壽命,就算開著也費不了多少電。”


母親總是回答“好”,但接下來還是會像之前那樣去關燈,後來過了一段時間,馬東便也不再管這些事情了。


馬東說,節約用電應該已成為母親固定的思維,所以無論你與她講多少遍道理,都沒辦法改變她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行為。


我們的父母不也是一樣嗎?

你可能一遍一遍告訴他們,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他們滿口答應,轉頭卻依然把菜放進冰箱。

很多人可能做不到像馬東那樣去理解父母,而是不停地與父母講道理,甚至爭吵。殊不知,這不僅是情商最低的行為,還會傷害彼此感情的方式。

道理本身不傷人,真正傷人心的,是一個人講道理時對別人感受的漠視和不尊重。

不停說教,甚至過度較真、鑽牛角尖,久而久之會讓人不舒服,關係變緊張。


02

只講道理的人,活在“應該”之中


為什麼會有人總喜歡講道理?

道理,其實就是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


你應該應該怎麼做?


我應該應該怎麼做?


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鍊和發展,過度地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在大人給他們植入的意識裡,小朋友應該好好吃飯才對,即使是你已經吃得很飽了;

小朋友應該不哭鬧才對,即使你已經很傷心了;

小朋友應該不搶玩具才對,即使你不想跟別人分享……

很多人在這個框架上長大,變成所謂的乖寶寶,他們長大後也會繼續採用這種模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複製早年用“道理”跟人聯結的模式。

在溝通的過程中,道理總會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體會不到每個人感受上的差異,總是不知不覺就得罪別人。

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除此之外,“過度講道理”也會讓他們自己的內心變得不健康。

因為只信奉道理,當道理跟自己的感受衝突時,他們會一味壓抑自己的感受去解決問題,由此構成強迫。

通過強迫的方式讓自己做事的人,很難體驗到做事的樂趣,容易陷入到機械和麻木裡,有時這種強迫過多,壓抑的情緒就會在潛意識中做抗爭,形成很大的內心衝突。

我通常用馬和騎馬的人來比喻這種關係。

騎馬的人必須瞭解自己馬的感受,特點,才能更好地管理馬,和馬一起奔向目標;


而如果騎馬的人只關注“馬要跑得快才對,馬應該跑到那裡才對”,完全不顧馬的感受,一味地抽打馬來讓它奮力奔跑,只會把馬搞崩潰,引起馬的對抗。

同理,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別人,也很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抗。


03

情商越高的人,越是“嘴拙”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呢?

這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天性喜歡勝過別人。


相比處於下風,我們更喜歡在各方面佔上風;我們天性喜歡別人認同自己,當有人反對或質疑,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維護自己,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反對和質疑的聲音。

可是,這種慾望卻在談話中把我們拉得越來越遠。它常常讓我們忘了溝通的真正目的,忘了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處處“講道理”的文明社會,但我們更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遠比道理更高級的東西,比如情趣,比如愛,而它們,理應得到赦免。

如果你碰到這樣一個人,在不傷害原則的情況下,不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

懂得在恰當的時候認輸,是一種高情商,也是一種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