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在“講道理”

1、講道理也是建立關係的方式


我們都知道講道理是獲得權力的一種方式。那麼,講道理一般會出現在什麼關係中?

實際上,無論是在親子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還是在其他關係裡,都會有一方相對而言比較喜歡講道理。

從另一角度來看,講道理也是我們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

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在關係中扮演著講道理的角色,也就意味,這段關係對他來說是不安全的,情感不安全。

如果關係和情感是不安全的,我們有可能就會想以講道理的方式與對方產生鏈接。

在安全的關係中,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當我們建立一個穩定的治療聯盟,所謂治療聯盟就是治療師被自己的來訪者邀請到他的人生中、他的安全區域,包括可以看到來訪者的秘密、隱私,就像你到你的蜜友家,她邀請你參觀她的臥室或者閨房的那一刻,我們是被信任的。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做過一個調查《為什麼中國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根據調查顯示,來自教師家庭的孩子心理病出現頻率最高。

這很有意思,卻又很符合規律。

特別是小學老師,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講道理,當孩子向他們表達‘我想靜靜’的需求時,他們會認為孩子是在挑戰他們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權威,也就更看不到孩子希望得到尊重。

在這種情形下,孩子的情感是不安全的,是壓抑的。

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在“講道理”| 胡慎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家庭中講道理傾向於責任


俗語說,“養不教,父之過 ”,這裡就有了一種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家裡中的講道理更多傾向於責任。

在關係裡面,一個人越是自戀,越是容易混淆責任和邊界。

自戀建立的三種關係模式:你是我的第一部分、你是我的孿生子、你只是另一個我,但是沒有“你”的存在。因為他弄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別人的事情。

如果在家庭中有人不斷地講道理,可能對他來說,這是一段不安全的情感關係,或者說,他混淆了責任。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家庭中,一旦孩子稍微脫離了媽媽的掌控,一些焦慮或自戀的媽媽就會不停地告訴孩子,你要聽媽媽的話,媽媽是為了你好。

如果孩子還是自顧自地不聽勸,媽媽就會滔滔不絕地跟孩子講各種大道理,甚至跟孩子分析各種利害弊端,目的是為了說服孩子順從自己。

那麼,在這段關係裡,媽媽感到了不安全。孩子是她的一切,是她的全部責任,所以她需要孩子每時每刻都照顧到自己。

我經常會問我的來訪者一個問題:你們會和父母談談工作或學習上的一些感受嗎?

有些來訪者說,很少談,就算說了父母也不一定感興趣,更多的是以過來人的身份給我們講道理,教我們應該如何與同事領導相處,要怎樣為人處世等等。

當一個人在教你應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時,就已經投射了你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那麼,在這一刻,你受到了對方的攻擊,或者說是誤解。

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青年人離開家庭以後不願多和父母電話聊天,每次通話幾乎都是重複著同樣的內容。你在幹嘛、吃飯了嗎、冷了多穿衣服、要和同學好好相處、注意身體啊、認真學習啊,沒什麼事我就掛了......

這看似在互通電話,實則更像是在完成一項程序任務。

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在“講道理”| 胡慎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講道理有可能是合理化的推責


在家庭中出現某些危機事件時,我們習慣性地就會把責任歸給一方,認為都是對方的錯,這時候我們就會給對方講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講道理一方面可以抵消我們一部分的失控感;另一方面能夠合理化自己的無能為力。

合理化實際上是推責,它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換句話說,“合理化”就是製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以遮掩對自我的傷害。

在中國式的家庭裡,一些自戀的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父母,很喜歡把事情合理化。

我小時候在我奶奶身邊長大的,有一次,我摔了一跤,她立馬在地上踩了幾腳:“這破地,讓我的寶寶摔跤。”這就變成了都是地板的錯,我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然而,這種認知一旦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變成對待問題的思考方式,那麼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我的事,我沒有錯。

所以,在家庭裡,向親人認錯或道歉,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當你的家人,尤其是父母向你道歉的那一刻,你會覺得特別感動,因為你終於不再被誤解了。

很可惜,對於一個需要絕對權力或者不能夠犯錯的人來說,道歉是不可能的事兒。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承認自己的失誤,也不敢面對傷害他人的事實。

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在“講道理”| 胡慎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4、在關係裡為自己負責


正如開篇所說,講道理是一種權力,那權力喪失就無法自由表達,也會失去對事物的控制,或者被他人認為自己是錯誤的。

為了不被誤解為錯的,或者說為了不承受被犯錯後的嘲諷、蔑視,我們總會無意識地搶著說話,為自己辯解。

我的一些來訪者會用某種合理化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所有權力,他會和我講很多的道理,試圖讓我贊同Ta是正確。

這時,我一般是含情脈脈地看著他,不會打斷他,也不會回應他的話,我會說:“看上去你有點焦急”或“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很失落。”我回應的都是一些感受。

講道理裡面一定包括著對他人的定義標籤,同時對方也需要擁有自己的權力。

當要用這種方式去獲取權力時,實際上就形成了控制--服從的關係模式。在這樣的關係中,你對了就是我錯了。

只有在合作和自我負責的狀態下建立的關係,才能長久、和諧、穩定。

我和我的朋友一共投資過兩家公司,然後都虧了,關鍵是我們還能做朋友。知道我們故事的人都說:“你們好厲害啊,虧了兩家公司還能做朋友,為什麼?”

其實很簡單,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只要我們能夠清楚和遵守規定,那這件事情也就沒有誰責怪誰的說法了。

合作的關係,就是敢於在關係中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

就像我和朋友開公司,我們兩個人都有問題,後來分析了,我們都沒有時間去管,反倒是中間的職業經理人掙錢了,作為投資人的我們都虧了。

沒有關係,吃一塹長一智,自己做的決定只能自己負責。至少,你擁有了負責自己(控制自己)的權力。

沒有安全感的人,都在“講道理”| 胡慎之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心理學最有影響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