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涉性侵養女案:“眾星發聲”,為何名流的公共正義會被觸發?


高管涉性侵養女案:“眾星發聲”,為何名流的公共正義會被觸發?

媒體公佈:涉性侵養女案的養父


“媒體報案”,“輿論審判”,讓“養父”性侵“養女”案漸入佳境。目前,案件歸屬地警局已經成立“工作專班”,將對案件的“前前後後”進行全面徹查。坦白講,這對於“養女方”(養女及養女的生母)而言,實屬不易。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除卻各方媒體的努力,作為“娛樂圈”的明星,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可觸的社交媒體上,“姐姐來了”,“哥哥也在”的兩大話題,成為“性侵養女案”中“養女方”(養女及養女的生母)的主要“後援話題”。“姐姐”指的是“女明星們”,“哥哥”指的是“男明星們”。當然,這也反映出,國內“娛樂圈”的年輕化。貌似,成為阿姨和叔叔,就很難再入圈。


只是,無論怎樣,對於這次“娛樂圈”的集體出征,總還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大多數時候,“娛樂圈”的明星更關注的是“商業流量”,對於這種公共事件的發聲,多數時候是不太參與的。一方面,參與的切入視角不好把握,容易露出短板;一方面,媒體人和知識分子已經夠多,冒然參與有硬蹭流量的嫌疑。


總之,諸多方面考量,專業人幹專業事總應該“沒毛病”。然而,對於這起“性侵養女案”來講,因“受害者”是女性,而且還是“少女”。於此,就能理解,為何很多“女明星”會在“第一時間”(事件剛觸發的時候)就憤怒發聲。因為,作為同性別的通感力,這可能是一種本能性的情緒。


所以,在“眾星發聲”的圖景中,也就能理解,為何是“姐姐來了”,而不是“哥哥來了”。而在註釋“男明星發聲”的時候,特意用“也在”來強調他們的接力屬性。當然,整個發聲過程,還並不是同時性的表達,只是幾個影響力更大的“女前輩”發聲後,才引發圈內普遍性的聲援。


不過,這裡並不想過多的比較誰先喊出“第一句”的重要性。而是想透過“娛樂圈”的正義,就名流和公共正義的關係,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畢竟,在面對“性侵案”上,要想爭取最大的正義,那麼“弱勢一方”自然要得到更多的幫助 。同時,也說明,在社交媒體時代,名流的存在,除卻專業的極致,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公共正義感。


現代意義上的“明星”,可能更接近“名流”的意義。就在於明星們除卻要在各自的領域內獨樹一幟,更需要在具體的社會中,也能有較好的美譽度。比如“正義”,“慈善”,“勇敢”,“自強”等積極的標籤。這些標籤的終極存在,還並不是絕對的個人標籤,因為“名流”本身更強調“公共人設”。


不過,這對於公眾來講,可能並不重要。因為,名流在面對公眾的時候,本來就是“公共面孔”。所以,只要“公共面孔”維護得好,就算是對得起公眾的信任。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在部分明星聲援後,會出現更多明星的跟隨。從根本性上講,“大家都跟隨,我不跟隨”,就意味著是一種缺席。


所以,當“眾星發聲”成為一種現象時,也表明在正義的出發點上,已經被蒙上利弊的考量特性。只是,公眾在考量名流的時候,可能更強調正義的效果。至於,名流本身獲得什麼額外的增值效益,可能公眾並不關心。因為,對於“性侵養女案”來講,“打擊養父”才是人們更關心的部分。


只是,從輿論的即視感上而言,無論是“眾星發聲”的高度概括,還是“娛樂圈”集體出征的宏大敘述,都其實是在強調場面感。事實上,最先喊出“第一句”的明星,才是最主要的推動者,而接下來的跟進,但凡超過量的質變臨界,那麼之後的跟進,就只是一種跟隨行為。


但是,這種“跟隨”與“從眾”還不是一回事。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公眾對名流的公共屬性有一定的要求,就是渴望名流的影響力能更多的普照弱勢群體。從共生互利的角度說,就是依靠公眾關注度生存的名流,也要儘可能地利用關注度去幫助弱勢群體。


只有如此,名流和公眾的互動才是良性的。當然,普遍的意義上,公眾自認為自己就是弱勢的。所以,才更渴望,名流在影響力積聚的時候,不忘初心,不忘自己的“觀眾”。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得益於社交媒體的存在,要是換作報媒時代,這樣的情形近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另外,“真相還在路上”,“名流們”這樣圍獵“養父”,會不會有些不合適?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作為“性侵案”來講,如果擔憂傷害“強勢的一方”而默不作聲,那麼基本的尺度裡,“弱勢的一方”必將暗無天日。所以,當案件還懸在半空的時候,“名流”的圍獵可能就是推動案件走向程序化的“最後一擊”。事實上,就這起案件的發展過程,確實也是如此路數。


在某種意義上,一波三折的案件,只有引起極大的輿論反響,才可能被更加重視。所以,此次“娛樂圈”女明星掛帥出征,即便跟真相無關,但是,卻可以給真相更多信心。當然,就“性別困境”來講,也反映出一些女明星根本上的覺醒。


因為,就“娛樂圈”來講,類似的女性被欺凌的事件,已經不是新鮮事。雖然,從形式上與“養父”性侵“養女”案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男性對女性的一種欺壓。所以,透過這種發聲,其實也是對“娛樂圈”內的一種警告和警惕。起碼,讓更多人知道:“她們並不好欺負”。


然而,總的來講,“眾星發聲”從部分女明星的本能情緒源起,到最終的“結構性”跟隨,這可能會讓“名流”更加看重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價值。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拉近名流與大眾的距離,讓大眾更加願意為名流的周邊買單。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個相對良心的閉環互動過程。


說實話,如今的名流文化日趨迎合媒體口味和大眾口味,無論是在個性的展示上,還是在人生目標的定位上。名流各自體現著某一社會群體的價值觀,併成為這一群體的楷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與此同時,也要警惕絕對性粉絲主義的誕生。


不得不承認,媒體的呈現是名流的基礎。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發聲”會成為一種現象。甚至,如果深層次地去揭示其中的內涵,明星的發聲終究只是一種開關作用。因為“流量大盤”才是“輿論大盤”的基礎,而公眾卻是流量永恆的基石,即便再過幾百年,也可能依舊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