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涉性侵养女案:“众星发声”,为何名流的公共正义会被触发?


高管涉性侵养女案:“众星发声”,为何名流的公共正义会被触发?

媒体公布:涉性侵养女案的养父


“媒体报案”,“舆论审判”,让“养父”性侵“养女”案渐入佳境。目前,案件归属地警局已经成立“工作专班”,将对案件的“前前后后”进行全面彻查。坦白讲,这对于“养女方”(养女及养女的生母)而言,实属不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却各方媒体的努力,作为“娱乐圈”的明星,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可触的社交媒体上,“姐姐来了”,“哥哥也在”的两大话题,成为“性侵养女案”中“养女方”(养女及养女的生母)的主要“后援话题”。“姐姐”指的是“女明星们”,“哥哥”指的是“男明星们”。当然,这也反映出,国内“娱乐圈”的年轻化。貌似,成为阿姨和叔叔,就很难再入圈。


只是,无论怎样,对于这次“娱乐圈”的集体出征,总还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大多数时候,“娱乐圈”的明星更关注的是“商业流量”,对于这种公共事件的发声,多数时候是不太参与的。一方面,参与的切入视角不好把握,容易露出短板;一方面,媒体人和知识分子已经够多,冒然参与有硬蹭流量的嫌疑。


总之,诸多方面考量,专业人干专业事总应该“没毛病”。然而,对于这起“性侵养女案”来讲,因“受害者”是女性,而且还是“少女”。于此,就能理解,为何很多“女明星”会在“第一时间”(事件刚触发的时候)就愤怒发声。因为,作为同性别的通感力,这可能是一种本能性的情绪。


所以,在“众星发声”的图景中,也就能理解,为何是“姐姐来了”,而不是“哥哥来了”。而在注释“男明星发声”的时候,特意用“也在”来强调他们的接力属性。当然,整个发声过程,还并不是同时性的表达,只是几个影响力更大的“女前辈”发声后,才引发圈内普遍性的声援。


不过,这里并不想过多的比较谁先喊出“第一句”的重要性。而是想透过“娱乐圈”的正义,就名流和公共正义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毕竟,在面对“性侵案”上,要想争取最大的正义,那么“弱势一方”自然要得到更多的帮助 。同时,也说明,在社交媒体时代,名流的存在,除却专业的极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公共正义感。


现代意义上的“明星”,可能更接近“名流”的意义。就在于明星们除却要在各自的领域内独树一帜,更需要在具体的社会中,也能有较好的美誉度。比如“正义”,“慈善”,“勇敢”,“自强”等积极的标签。这些标签的终极存在,还并不是绝对的个人标签,因为“名流”本身更强调“公共人设”。


不过,这对于公众来讲,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名流在面对公众的时候,本来就是“公共面孔”。所以,只要“公共面孔”维护得好,就算是对得起公众的信任。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在部分明星声援后,会出现更多明星的跟随。从根本性上讲,“大家都跟随,我不跟随”,就意味着是一种缺席。


所以,当“众星发声”成为一种现象时,也表明在正义的出发点上,已经被蒙上利弊的考量特性。只是,公众在考量名流的时候,可能更强调正义的效果。至于,名流本身获得什么额外的增值效益,可能公众并不关心。因为,对于“性侵养女案”来讲,“打击养父”才是人们更关心的部分。


只是,从舆论的即视感上而言,无论是“众星发声”的高度概括,还是“娱乐圈”集体出征的宏大叙述,都其实是在强调场面感。事实上,最先喊出“第一句”的明星,才是最主要的推动者,而接下来的跟进,但凡超过量的质变临界,那么之后的跟进,就只是一种跟随行为。


但是,这种“跟随”与“从众”还不是一回事。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公众对名流的公共属性有一定的要求,就是渴望名流的影响力能更多的普照弱势群体。从共生互利的角度说,就是依靠公众关注度生存的名流,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关注度去帮助弱势群体。


只有如此,名流和公众的互动才是良性的。当然,普遍的意义上,公众自认为自己就是弱势的。所以,才更渴望,名流在影响力积聚的时候,不忘初心,不忘自己的“观众”。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存在,要是换作报媒时代,这样的情形近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另外,“真相还在路上”,“名流们”这样围猎“养父”,会不会有些不合适?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作为“性侵案”来讲,如果担忧伤害“强势的一方”而默不作声,那么基本的尺度里,“弱势的一方”必将暗无天日。所以,当案件还悬在半空的时候,“名流”的围猎可能就是推动案件走向程序化的“最后一击”。事实上,就这起案件的发展过程,确实也是如此路数。


在某种意义上,一波三折的案件,只有引起极大的舆论反响,才可能被更加重视。所以,此次“娱乐圈”女明星挂帅出征,即便跟真相无关,但是,却可以给真相更多信心。当然,就“性别困境”来讲,也反映出一些女明星根本上的觉醒。


因为,就“娱乐圈”来讲,类似的女性被欺凌的事件,已经不是新鲜事。虽然,从形式上与“养父”性侵“养女”案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欺压。所以,透过这种发声,其实也是对“娱乐圈”内的一种警告和警惕。起码,让更多人知道:“她们并不好欺负”。


然而,总的来讲,“众星发声”从部分女明星的本能情绪源起,到最终的“结构性”跟随,这可能会让“名流”更加看重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价值。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近名流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更加愿意为名流的周边买单。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相对良心的闭环互动过程。


说实话,如今的名流文化日趋迎合媒体口味和大众口味,无论是在个性的展示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名流各自体现着某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并成为这一群体的楷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绝对性粉丝主义的诞生。


不得不承认,媒体的呈现是名流的基础。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发声”会成为一种现象。甚至,如果深层次地去揭示其中的内涵,明星的发声终究只是一种开关作用。因为“流量大盘”才是“舆论大盘”的基础,而公众却是流量永恒的基石,即便再过几百年,也可能依旧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