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昭示射義的《禮記》

射禮有四種分類。一是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祀;二是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所進行的射禮;三是燕射,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四是鄉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射禮的形式內容十分豐富,多種多樣。

射禮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們民族氣質、性格、思想的重要表達載體,是華夏獨特的人文景觀。尊重傳統,捍衛文化的多樣化存在,這些文明覆興的普適性要求同樣適用於射禮。在當今時代,也正是需要射禮的要求來要求我們自己。用射禮過程中所需要的氣魄來訓練並提高我們自己,提高自身的價值、素質。而射禮中就有大量的華夏文明精華積澱,而其糟粕相對較少。作為後代青年學子更應該發揚傳承。

  射禮倡導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射禮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射禮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引領方法,是華夏先民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而射禮的諸多細節中,處處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而尤為可貴的是,與其它禮儀樣式相比,射禮中的等級觀念、專制色彩等劣質部分相對較少。比如,主持鄉射禮的是賓,而不是地方行政長官。賓是尚未獲得官爵的處士,但德行卓著,由賓來擔任射禮的主角,顯然是為了提倡尊賢的風氣。人選一經確定,州長要親自登門約請。行禮之日,州長要在序門之外迎賓。在射禮的三番射的環節,大夫身份雖然比較高,但射禮要求,他們也要與士一一配合為耦。這種不論等級身份、崇尚德行、講究平等的精神在傳統文化中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在冷兵器時代,學習射箭,直接有助於國民國防觀念的塑造,有助於國民開放、勇敢、大氣的氣質與性格的形成。而到了今天,射箭等民族體育活動早已銷聲匿跡,絕大多數人,別說是從事射箭比賽和運動了,甚至連真正的弓箭都沒見過。現在的很多人,缺乏鍛鍊,缺乏運動中所存在的精神之精華,國魄之所在。不得不說與民族生活方式的長期演變有直接關係。復興射禮等民族禮儀與人文體育活動,無疑有助於國民氣質與性格的重塑。

而在《射義》中君主對射箭的人不管前進還是後退,左旋還是右轉,動作一定要符合規矩。從內心來說,沉著冷靜;從外表來說,身體挺直;然後才可以把弓箭拿得緊瞄得準。把弓箭拿得緊瞄得準,然後才可以指望射中。所以說,從人的外部射箭動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在德行。射箭的一系列動作其實隱藏著許多的學問,也是考驗君臣的一種方式。

射箭時各自伴射歌曲的含義,從而做好各自的工作,才能功業成就和德行樹立。從射箭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人的德行如何。所以古時候的天子通過射箭比賽來選拔有資格參加助祭的諸侯、卿大夫、大。射箭,這是男子的事,所以才用禮樂來修飾它。在所有的事情當中,要尋一件既有禮樂的修飾而又可以經常進行並從而樹立起德行的,非射箭這件事莫屬,所以聖王很重視它。伴射歌曲的多樣性也象徵著君臣的各司其職,在各個管轄處的工作。

也許我們遺忘了這樣的時代:當英勇的華夏武士們在黃沙千里的戰場上浴血鏖戰,以強弓勁弩捍衛著華夏民族的驕傲與尊嚴的時候,同樣陽剛的儒子們在桃花夭夭的家園中揖讓而升、挾弓並立,耳畔是《采蘩》勻和有力的鼓點,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邊是一冊昭示射義的《禮記》。

  那是一個文人投筆即能從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時代。剛毅、優雅、仁德、禮讓,冷兵器時代的殘酷戰爭工具,被我們的祖先射向了潰逃的敵人,也射向了華夏民族的內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禮樂的薰陶、有體育的錘鍊、有競爭的引導......華夏射禮,傾注了數千年華夏禮樂文明內涵的真正的“弓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