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今年糧食豐收基礎穩固


  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糧食生產穩不穩,不僅全國人民關心,也備受世界矚目。在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國糧食生產是否會受到疫情衝擊?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人士,探討我國糧食生產和春耕有序推進的情況。

  連年豐收面積穩

  中國政府始終對糧食安全有清醒認識。“2004年起,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16連豐,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產幅度最大的時期。”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從農業補貼、水利設施、轉移支付等多方面加強對糧食生產支持和保護。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277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474公斤,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穩糧食關鍵在於穩面積。近年來,各地發揮價格的指揮棒作用,打出了政策組合拳,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發揮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作用,積極開展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社會化服務,降低生產成本;運用金融保險的力量,推進小麥、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減輕自然風險壓力。

  糧食主產區種植面積穩定,產量就穩定。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連日來一直在小麥主產區的田間奔波。他表示,河南是小麥生產第一大省,近年來小麥單產持續提高。河南開展小麥整建制高產創建,從統一良種、肥水管理到病蟲防控、機械收穫,逐步推行標準化生產。如今,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就有1個來自河南。

  商品糧基地穩定,調出量就有保障。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王守聰長期在農墾系統工作。他介紹,農墾系統擁有耕地近1億畝,糧食的可調出量充足,僅黑龍江農墾年產的糧食就足夠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約1億人一年的口糧。

  著眼當前產量穩

  越是面對挑戰,越要抓好糧食生產。“疫情初期,部分地區的農資流通面臨一些困難。當前,農資重點企業復工率和農資門店營業率均已達常年水平,春耕生產的種子農藥化肥有充足保障。”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副司長黃修柱說。

  再有不到兩個月,夏糧就將迎來大面積收穫。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劉莉華說,今年氣溫偏高,小麥生育期比往年提前一週。目前,長勢好於上年和常年,一二類苗比例87.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總體看,春季田管到位,土壤墒情充足,豐收很有基礎。

  目前,春耕春播已經從南到北陸續展開。截至3月26日,全國春播糧食7480多萬畝,進度同比快了0.6個百分點。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1600多萬畝,育秧進度快了1.6個百分點,栽插進度快2.9個百分點。東北4省區春播意向面積穩中略增,春播墒情好。4月份,全國進入機耕機播的作業高峰,投入春耕的農機具總量預計超過2000萬臺套。

  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長橋村,村民餘鴻勝正在秧田裡機播,旁邊是旋耕機在犁田。“去年種了57畝水稻,今年我們擴大到150畝,爭取都種上雙季稻。”餘鴻勝說,“為做好春播,縣裡協調解決耕地流轉、融資貸款等難題。有了政府的扶持,我對豐收充滿信心。”

  未來產能提升穩

  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軟硬件同時發力將長期決定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許多昔日的“斗笠田”“望天田”變成了阡陌縱橫的“萬畝田”“噸糧田”。據中國科學院評估,耕地質量每提升1個至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於非項目區。

  在耕地穩固的情況下,繼續提高單產的關鍵在於科技助力農業發展。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我國持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9.2%,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已超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達95%以上。

  袁隆平和超級雜交水稻、李振聲和遠緣雜交小麥、李登海和緊湊型雜交玉米……近年來,中國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一批國際領先的品種,推動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了5次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產10%以上。截至目前,全國選育農作物品種4萬多個,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達到2.7萬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糧食生產的安全穩定,也將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