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嘴鳘鱼胶

鱼胶科普 | 赤嘴鳘鱼胶

赤嘴鱼是解放前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本港海域常见的大型海洋鱼种之一,因此一直以来在沿海地区人们的心目中认识度较高。赤嘴鳘鱼胶,外形似鲈鱼,潮汕和闽南一带称作“赤嘴鳘”,湛江一带加“银鳘”,温州地区叫“金丝鳘”,东南亚地区则叫“黑鳘”,其实是同一种鱼。赤嘴鳘属于高经济价值鱼类,自古就有“有钱吃鳘,无钱免吃”的说法,可见其价格的昂贵。

潮汕地区濒临海洋,以前南澳一带是赤嘴鳘鱼经常出没的地方,本地渔民经常可以捕捞到赤嘴鳘,因此赤嘴鱼胶在潮汕本土知名度极高,以前潮汕人家里一般都会专门留起些上好的赤嘴鳘鱼胶,给女儿或者媳妇怀孕和产子时用。赤嘴鳘公肚在香港更是备受推崇,被称为“广肚公”“鳘肚公”、“生开肚公”等等,长期以来是酒楼的高档食材之一。

鱼胶科普 | 赤嘴鳘鱼胶

赤嘴鳘鱼胶的辨别特征:

赤嘴鳘鱼胶分为养殖和野生:养殖的赤嘴鳘鱼胶来自国内,主要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野生的赤嘴鳘鱼胶则主要来自印度洋区。养殖的赤嘴鳘鱼胶比较小,重1两以上的比较少见。野生的赤嘴鳘鱼胶相对而言比较大,母肚最大可至1斤半左右,公肚一般不超过1斤重。赤嘴鳘鱼胶有以下主要特征:

1.赤嘴鳘鱼胶均有一对“法令线”。法令线是“长”在鱼胶身上的“线”,都是成对地出现。

2.在法令线的旁边均有一排“出水孔”,肉眼一般看得见,透过光线照射更为清晰。赤嘴鳘鱼膘或白花胶的鲜鱼鳔,其外面的附属物被拔去后会在鱼鳔上留下小孔,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出水孔”。

3.公肚(雄鱼鱼鳔)为“厚薄肉”,即胶身中间厚两边薄。或反之;母肚(雌鱼鱼鳔)的胶身则厚薄均匀。

4.赤嘴鳘鱼胶中,大耳赤嘴和金兰赤嘴的头部一般有两只“耳朵”,其他品种的“耳朵”很小或者没有,如缅甸赤嘴、红鸡赤嘴等。个别大耳赤嘴还带有多只“小耳朵”。赤嘴鳘鱼胶的特征,其实就是其所属鱼种的鱼鳔特征。不同的有鳔鱼类,都有各自不同的鱼鳔特征,是鱼类为适应生活环境而进化形成的特点,如金钱鳘的鱼鳔前端有长的细管,斜纹大棘鱼的鱼鳔前端有短管等等。而赤嘴鳘胶“耳朵”的大小和比例,除了与鱼种有关外,与鱼类生活的海域环境也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