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眼中的片仔癀

很多人研究片仔癀會在初期和身邊從醫的朋友交流了解這個藥,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因為我們都希望核心產品是能被權威所認可的。但我們得到的反饋往往是這樣的:


西醫1:中藥都是類保健品,心理安慰大於藥品功效,解決問題還要靠化學藥

西醫2:聽說過片仔癀,是中藥裡比較有名的老方子,但是平時我們都還是用西醫方案治療

中醫1:這是個老方子了,確實是很不錯的藥,不過我們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子給病人

中醫2:其實這個藥就是炒作什麼絕密配方,中醫內行大多數都知道是怎麼配的,甚至一些厲害的老中醫自己配出來的效果更好


於是,大多數人止步於此,和所謂的“權威”一樣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中醫騙局。但正如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說道:如果投資只聽從專家的意見,那你大概率會賠錢。大多數非常專業的高智商的基金經理,行業研究專家並不能做出戰勝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

當然這是格雷厄姆在書中的表述,我並未有藉此來貶低各位專家的意思。只是對於這個現象在反思,既然權威都不看好,是什麼支撐其一年超過600萬粒,過40億的營業額呢?

在走訪多家體驗館及零售藥房後發現,部分體驗館是在季度中旬就已經將全年配額銷售完畢,片仔癀給體驗館限量出貨一年4000粒到1萬粒不等。零售門店如老百姓、益豐、泰陽、海王星辰等一線藥房中只有極少部分有現貨銷售。抽樣調查中零售藥品的出產日期大多在調查日的4到7個月之前(沒發現有更久的存貨)。對比專業的調研,我這隻能算淺嘗輒止,但是仍然有幾個可能的猜想:

1. 上市公司可能由於原料供應原因有意控制出貨量

2. 片仔癀並沒有東阿阿膠那樣的渠道商大量囤貨情況,終端銷售數據是真實的


既然產品是實打實被消費者買掉的,為什麼權威的醫生們似乎對這個藥品的看法都偏消極?在此西醫中醫之爭我們不予討論,這會引來罵戰。更多想討論的是中醫對片仔癀不待見的原因。


好友的父親,也是一名資深的中醫教授在一次喝茶的時笑著對我說:應該沒有中醫會直接用片仔癀給病人治病,因為這

即不得名,又不得利

是的,幾乎所有中醫都選擇用自己的方子與藥搭配中成藥給患者治療,並且根據患者情況動態調整,一方面方子自己能把控治療過程能保持患者的黏性,另一方面藥品提成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如果簡單給患者服用片仔癀,會丟了患者依賴度,而且藥品差價也賺不到多少錢,這種雙輸的買賣確實極少數人願意做。

“偶爾有愛喝酒的親戚朋友問我,片仔癀能不能保肝護肝?我都會和他們說,那是個好東西,可以堅持服用。因為我知道他們問題不嚴重,我也不需要賺這個錢。”老教授這樣跟我說。


關於片仔癀的分析和估值文章太多了,回過頭其實我更想和直接的使用者好好聊聊他們的感受,片仔癀是10%、20%還是40%增速其實都不那麼重要,所有的增速預測還是會落地到消費者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上來。很多人會說目前超過50倍靜態市盈率遠遠高於15%增速的茅臺,但是這是一個在國內肝病患者滲透率不到1%的產品,知名度不及雲南白藥1/10。如果用它的人都說好,未來會是多少市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