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的藝人都喜歡唱英文歌曲?

戲儂


1藝人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過去的藝人和觀眾都是本土培養,且觀眾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較低,而現在藝人和粉絲都是年輕一代,我們國家變得更富強,他們所受的教育多種多樣,許多有海外的經歷,比如大火的蔡徐坤和吳亦凡。而且粉絲也隨著年輕化 ,我國與社會接軌,英語交流程度加大。

2現今粉絲經濟中流行潮流時尚

我們回顧現在大火的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可以發現,這些人大多帶有潮酷的標籤。而他們熱愛的rap或者kpop大多發源海外,所以他們像他們自己的偶像一樣,覺得用英語表達是一種很酷很流行的方式。


阿拉清秋醬


說的好叫引進新音樂與國際接軌嚮往更高的舞臺,說的不好叫心有餘力而不足,其實他們也許、可能、做不出好詞來,國內難混只能追求國際化了。

羅大佑、李宗盛、林夕、方文山、周杰倫、高曉松……我們國內著名的寫詞人幾乎包含了各個方面,勵志、愛情、人生、江湖、友情……他們用詞書寫了人生。難道真的是這些作詞人是大神,是別人望而卻步的存在?其實並不能這樣說,其實是音樂的種類多了。

現在藝人歌手都走原創路線,而原創歌手想要顯得獨樹一幟,做不到某方面的頂尖人物就需要另闢蹊徑了,剛好新種類音樂是一個交點。

如吳亦凡,他玩的音樂叫hip hop(走嘻哈路線) ,這樣的類型是樂壇以前沒有的,至少是不流行的,而這樣的風格音樂是不好配中文詞的。

嘻哈源自於美國的街頭文化,說白了就是街頭兩混混對罵形成的音樂風格,這樣的風格配什麼高級詞都顯得很無力,只有一種罵街似的詞才顯得生動。

我們國內最早的喊麥就類似嘻哈,想想喊麥的詞有多少是有深意的?基本沒有,只有押韻;有時聽的熱血沸騰的,但是不能過度解讀。

如果用中文來作詞,寫的深了就成罵街了容易被封殺,淺了就立意不夠,只好用英文來了。難道英文就真的可以有新意?也不盡然,只是用英文它可以用一個詞來唱,中文就不行;英文一個詞可以代表一句話、一個意思,不像中文一個詞基本是有千百種解釋,承上啟下很容易不倫不類,英文更容易用詞踩節奏。

事實也確實如此,現在的歌手除了少數幾個人以外,基本玩的音樂都是不同以前的;什麼迷幻搖滾、rap、說唱、電音、融合樂……反而流行、古典、民謠這類風格它逐漸減少。可能不能說減少,只能說沒有大神脫穎而出了。

一來是每個領域都有大神,寫的好了容易被罵抄襲,差了基本被罵。

二來作詞人的地位沒那麼高,沒多少人是專業的作詞人,職業不吃香。

所以這就是原因之一,音樂風格不好用中文來作詞。

最後:說他們崇洋媚外就欠妥當了,英文歌曲大多確實旋律好聽,也是因為聽不懂詞不會膩更容易去研究曲調,而中文歌曲都是先看詞去了,往往忽略了曲調,容易膩;說他們與國際接軌算是抬舉他們了,寫別人的歷史文化哪有那麼容易;當然了,你要說作為中國人去寫英文歌就是為了凸現自己“才華、能力”顯得高大上些,那就【呵呵】了。


二次元獨愛


聽過幾首我覺得是流量的英文歌。。著實有點尷尬,感覺發英文歌就是可以說什麼進軍歐美音樂市場好像很國際很高大上,跟真正英語熱單一比就相形見絀,全靠電音,節奏不錯但也是電音的功勞混得都快聽不出來他本來的嗓子了,但是詞是真的尷尬,初中一下英語水平吧,就很空的內容,可愛的用詞,也算是給粉絲一個吹實力的切口吧,畢竟中國寫英文歌的還是少數。


無心小棧


因為這是現在社會流行的方式。作為藝人的他們怎麼可以脫離潮流。

要知道,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的語言,而作為藝人的他們當然要學一點英語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所以,英文歌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予翕


中國人的創作風格在於其詞曲帶有強烈的中國韻味,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風樂曲,但是歐美人他所創作的歌曲帶有強烈的是節奏感和律動感,而對於音樂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節奏和音律


達達嘮娛樂


中文歌曲比英文難唱,中文不好聽,感情和歌詞對不上大家一聽就聽出來,英文你就隨便了,表情誇張,表演到位,高音,大家一般就認為good


饕餮人生


外國的音樂是確實領先國內的。所以很多藝人要去外國進修學習音樂。那自然是要用英文歌曲來做練習的。唱英文歌,那也屬於正常操作了。


我是丁小乙啦


一:因為版權,國外的藝人可沒有時間天天盯著誰唱他的歌,沒給版權費。

二:突出自己比較高大上,與國際接軌,提高形象。

三:國外的歌不容易有對比,產生拉踩現象


大旭談娛樂


中文流行歌已經湧現出大批的優秀詞作者了,在此基礎上創新很難了。面對受眾更多的是常聽中文歌的中國人,英文歌曲創作相對來說容易些,畢竟受眾也不知道你在唱什麼。


二話影評


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確實英文音樂比華語音樂成就高,並且更好聽。

第二,炫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