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的艺人都喜欢唱英文歌曲?

戏侬


1艺人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过去的艺人和观众都是本土培养,且观众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较低,而现在艺人和粉丝都是年轻一代,我们国家变得更富强,他们所受的教育多种多样,许多有海外的经历,比如大火的蔡徐坤和吴亦凡。而且粉丝也随着年轻化 ,我国与社会接轨,英语交流程度加大。

2现今粉丝经济中流行潮流时尚

我们回顾现在大火的流量艺人和他们的粉丝,可以发现,这些人大多带有潮酷的标签。而他们热爱的rap或者kpop大多发源海外,所以他们像他们自己的偶像一样,觉得用英语表达是一种很酷很流行的方式。


阿拉清秋酱


说的好叫引进新音乐与国际接轨向往更高的舞台,说的不好叫心有余力而不足,其实他们也许、可能、做不出好词来,国内难混只能追求国际化了。

罗大佑、李宗盛、林夕、方文山、周杰伦、高晓松……我们国内著名的写词人几乎包含了各个方面,励志、爱情、人生、江湖、友情……他们用词书写了人生。难道真的是这些作词人是大神,是别人望而却步的存在?其实并不能这样说,其实是音乐的种类多了。

现在艺人歌手都走原创路线,而原创歌手想要显得独树一帜,做不到某方面的顶尖人物就需要另辟蹊径了,刚好新种类音乐是一个交点。

如吴亦凡,他玩的音乐叫hip hop(走嘻哈路线) ,这样的类型是乐坛以前没有的,至少是不流行的,而这样的风格音乐是不好配中文词的。

嘻哈源自于美国的街头文化,说白了就是街头两混混对骂形成的音乐风格,这样的风格配什么高级词都显得很无力,只有一种骂街似的词才显得生动。

我们国内最早的喊麦就类似嘻哈,想想喊麦的词有多少是有深意的?基本没有,只有押韵;有时听的热血沸腾的,但是不能过度解读。

如果用中文来作词,写的深了就成骂街了容易被封杀,浅了就立意不够,只好用英文来了。难道英文就真的可以有新意?也不尽然,只是用英文它可以用一个词来唱,中文就不行;英文一个词可以代表一句话、一个意思,不像中文一个词基本是有千百种解释,承上启下很容易不伦不类,英文更容易用词踩节奏。

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的歌手除了少数几个人以外,基本玩的音乐都是不同以前的;什么迷幻摇滚、rap、说唱、电音、融合乐……反而流行、古典、民谣这类风格它逐渐减少。可能不能说减少,只能说没有大神脱颖而出了。

一来是每个领域都有大神,写的好了容易被骂抄袭,差了基本被骂。

二来作词人的地位没那么高,没多少人是专业的作词人,职业不吃香。

所以这就是原因之一,音乐风格不好用中文来作词。

最后:说他们崇洋媚外就欠妥当了,英文歌曲大多确实旋律好听,也是因为听不懂词不会腻更容易去研究曲调,而中文歌曲都是先看词去了,往往忽略了曲调,容易腻;说他们与国际接轨算是抬举他们了,写别人的历史文化哪有那么容易;当然了,你要说作为中国人去写英文歌就是为了凸现自己“才华、能力”显得高大上些,那就【呵呵】了。


二次元独爱


听过几首我觉得是流量的英文歌。。着实有点尴尬,感觉发英文歌就是可以说什么进军欧美音乐市场好像很国际很高大上,跟真正英语热单一比就相形见绌,全靠电音,节奏不错但也是电音的功劳混得都快听不出来他本来的嗓子了,但是词是真的尴尬,初中一下英语水平吧,就很空的内容,可爱的用词,也算是给粉丝一个吹实力的切口吧,毕竟中国写英文歌的还是少数。


无心小栈


因为这是现在社会流行的方式。作为艺人的他们怎么可以脱离潮流。

要知道,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的语言,而作为艺人的他们当然要学一点英语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所以,英文歌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予翕


中国人的创作风格在于其词曲带有强烈的中国韵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风乐曲,但是欧美人他所创作的歌曲带有强烈的是节奏感和律动感,而对于音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节奏和音律


达达唠娱乐


中文歌曲比英文难唱,中文不好听,感情和歌词对不上大家一听就听出来,英文你就随便了,表情夸张,表演到位,高音,大家一般就认为good


饕餮人生


外国的音乐是确实领先国内的。所以很多艺人要去外国进修学习音乐。那自然是要用英文歌曲来做练习的。唱英文歌,那也属于正常操作了。


我是丁小乙啦


一:因为版权,国外的艺人可没有时间天天盯着谁唱他的歌,没给版权费。

二:突出自己比较高大上,与国际接轨,提高形象。

三:国外的歌不容易有对比,产生拉踩现象


大旭谈娱乐


中文流行歌已经涌现出大批的优秀词作者了,在此基础上创新很难了。面对受众更多的是常听中文歌的中国人,英文歌曲创作相对来说容易些,毕竟受众也不知道你在唱什么。


二话影评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确实英文音乐比华语音乐成就高,并且更好听。

第二,炫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