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是誰寫的?這句話好在哪裡?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勸人珍惜時間的大金句,我從小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並且說得很順口了,即便那時還不知道作者是誰,是古代還是近代的,是中國本來有的還是國外翻譯來的。後來,讀的書漸漸多了,我才知道,原來這句話的作者是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王貞白。


王貞白在白鹿洞讀書的時候,寫了一組詩《白鹿洞二首》,"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就出自《其一》。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 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讀書不覺已春深"——我讀書太過專注,沒想到不知不覺中春天已經快結束了。


這句話,王貞白是在直言自己認真讀書的經歷和感受,因為過於專注,因此才沒有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詩人沒想到春天一下子就到尾聲了。對於王貞白的經歷,想必大部分人都能感同身受,哪怕不是認真讀書,但是你認真看電影、認真打遊戲、認真談戀愛……時,想必也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吧。

"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的光陰就像一寸的金子一樣珍貴。


時間很珍貴,大家都清楚。但是,要說具體值多少錢,卻不像普通商品那樣可以用貨幣衡量。在這句詩中,王世貞將抽象的時間價值,用具體的金子來衡量,十分具體形象,易於理解,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像這樣將抽象事物具象化的手法,在古詩詞中使用得其實也挺多,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我們都知道,愁緒這種東西是具體存在,但是卻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李清照則是認為自己的愁緒連舴艋舟都載不動,讀者自然就能體會到她的愁緒究竟有多麼沉重了。

時間跟金子相比,究竟哪一個更貴,其實是沒有具體答案的,完全取決於個人。像一些大富豪,錢掉了都懶得花時間撿,而一些窮人的時間白白流逝卻賺不到一分錢,其實本質上還是在於認知和思維上的差距。因此,我們要不斷提升自我,這樣一來,我們的時間才會更加珍貴。


當然,上面這段話只是我個人以意逆志,延展得有點過度了。王世貞當時的想法,可能就是覺得要讀的書,要學習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得好好珍惜時間,多讀點書。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如果不是有道人來逗我笑,我可能還在追尋周公、孔子的思想呢。


白鹿洞在如今的江西省境內,實際上不是一個山洞,而是山谷間的一個平地。這裡不僅有學子讀書,還有一些道人修道。我們都知道,修道之人最講究清心寡慾,然而詩人卻還是等到道人來逗他,才開懷大笑。可知,他讀書比道人修道還要刻苦用功。


"周情孔思"本意是指周公、孔子的思想情操,這裡泛指一些儒家經典,是那時讀書人必須要讀的書目,相當於現在的課本。

另外,將《其二》也附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欣賞一下。


白鹿洞二首·其二

唐代: 王貞白

一上西園避暑亭,芰荷香細午風輕。

眼前物物皆佳興,並作吟窩一味清。


可以看開到,王世貞的這組詩一共有8小句,但是為什麼卻只有"一寸光陰一寸金"最出名和流傳廣泛呢?我認為,可以從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內容方面。前文已經說過,普通人的一生中,一般都會有在專注於某一件事的時候,感覺時間流逝很快的體驗,因此這句話很容易引起共鳴。且這句話的意思淺顯直白,讀完就懂,懂了就會有共鳴。


形式方面。這句話運用了

重複的修辭手法,句子中使用了的兩個"一寸"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洗腦


由於很多名句都具有這個特點,因此可以多舉幾個例子。

⑴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


"我"和"相思"都重複了兩次。詩仙的這句話,哪怕以前沒見過,現在看了,是不是也忍不住多讀幾遍,而且很容易就記下來了。


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我"和"青山"都重複了兩次。


⑶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梅"和"雪"都重複了兩次。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使用了重複手法就能出金句。用得好,是如虎添翼;用得不好,就是東施效顰了。


"一寸光陰一寸金",今天,也不要忘記讀書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