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清平乐》这部剧最经典的还是朝堂戏部分,唇枪舌剑之间,治国理政,排兵布局。

许多时候,剧中的场景都十分简单,黑压压一群朝臣站在那儿,大家针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文言文的台词飘在空中,飞来飞去,每个人都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问就在这中间。

宋朝背诵天团以文人墨客为主,基本也各有性格特点,只是他们的为官之道、从政之路各不相同。

晏殊曾经做过一番评论,将每个人的优点都点出来。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比起晏殊两次自请被贬,范仲淹三次因为直言劝谏而被贬。

吕夷简可谓是从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开始,一直到宋仁宗亲政的中期,都始终身居宰辅之位。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在剧中他才是最认认真真在朝堂战斗的人。“卓绝政见、手段魄力”,确实是宰辅当之无愧的人选。

本文将通过太后听政和官家亲政两个时期,深入剖析他的角色和所做所为,来和大家一起领会这个人之所长。

太后听政时期:鞠躬尽瘁、考虑周全、控制着太后不让她有机会成为武后。

太后垂帘听政十年,家世一般,既无后台,也无子嗣,却能始终屹立不倒。

这一方面与她卓绝的执政能力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她从未逾矩,也没有为自己的娘家越权谋福利。

而她能够这样做,既有自己没那么大的野心的缘由,也有吕夷简这一社稷之臣的掣肘和制衡。

  • 第一件事:阻止皇帝见生母,保全太后颜面的同时,又顾全大局稳定朝纲。

太后执政、皇帝年少的时候,吕夷简找太后议事完,碰到了八大王。

八大王对于他越过官家直找太后表示不满,但吕夷简第一反应,此人突然出现必定有问题。因为八大王在先帝去世后,就被以阳狂症为由收治在家。

他脑袋瓜马上转起来,八大王是从官家住所福宁殿来,难道跑去说了什么不该说的?

而后,守卫马上来通报,官家居然破晓就强出宫门,而且一个侍卫都没带。看样子是跑去皇陵,寻找自己的生母。

他没有动粗,没有用武力去强行带他回来,而是去找官家的恩师晏殊。因为只有晏殊才能劝回皇帝。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此举,既顾全了太后颜面,又防止了生母和太后两宫并立,朝局混乱的可能。而且也顾全了皇帝的感受和颜面。

可谓一举三得。

吕夷简之所以这么做,有几个原因:

1.如果他自己出面,未必劝得回来。恐怕要和官家当面起冲突,那万一官家冲进去见了生母,后果不堪设想。

2.如果他真的带了武力去强行干预官家,那就会背上胆大妄为的罪名。官家毕竟已经登基了,他现在可以安然度过,那以后呢?

3.生母和太后绝对不可并立,否则朝廷内部很快就会分化,各自站队,恐怕朝局不稳。而如若他能想办法阻止,太后毕竟会高看他一眼,这个宰相做的不错!

  • 第二件事,劝太后厚葬官家生母李顺容

这件事情是让我最最刮目相看的!

吕夷简的远见就表现在此。

如果他不劝,不行使“社稷之臣”之责的话,太后恐怕会酿成大错。

李顺容病危,太后下旨升她的位分。刚刚宣读两个小时,她就归西了。

第二天在讨论如何安葬的时候,官家很难过。听说太后要草草安葬生母,可是他不能抗议,没有能力提出意见。

官家只是很委屈地一直静静坐在太后前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又不敢开口。

只要吕夷简一听这个事情,就知道兹事体大,急匆匆要赶去问太后。

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情要是处理不好,后果会有多严重。

如果李顺容真的被凿桓而出(不走西华门,而是从墙壁上挖个洞,把人抬出去。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了),一旦太后百年之后,再也压制不住文武百官,恐怕就是官家秋后算账的时候了。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到时朝臣们猜准了官家意思,开始给太后泼脏水。官家心里早已生怨怼,必定不会放过他们。恐怕“你我二人,就要和太后的后代一起,被人挖坟而出,用席子一裹,扔到荒野去喂狼”。

这对形势是真真分析得够透彻了。

所以吕夷简哪怕当朝会被太后责骂,他也要劝住,就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

太后不甘心,觉得李顺容原来不过就是自己身边一个婢女,虽然生了官家,却从未养过他。难道自己这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还比不过吗?为什么非要厚葬她。

但吕夷简用“官家对生母不过一个愧字,如果太后这次草草把她安葬了。就会把这个愧变成恨!”

事实证明,太后才归西,葬礼还没办呢,就被人当众诬陷她毒害李顺容。官家把太后的娘家都围起来了,召集全朝百官,当场对李顺容开棺验尸。

最后发现,她竟然穿着太后的服饰,尸体用水银护养,容貌依旧。葬礼的一切细节都遵从礼制,也并无中毒迹象,太后也算是无愧于心了。

官家顿时对太后完全释然,他的愧疚也消散许多。

这招真的高。这和历史也相近。

  • 第三件事,顺势而为,让大臣同意太后以衮服祭祀

太后听政十年,从未逾矩,可是这次突然提出来,要穿衮服(天子的服饰)去祭祀太庙。这算是太后临死前的最后遗愿了,虽然有些大逆不道。尽管所有朝臣都反对,但吕夷简从未当堂反对过。

在后来议事的时候,他一看到皇帝和晏殊一唱一和,要用变通方案同意的时候。他马上投赞成票,也算助力太后一把。

对太后,吕夷简可谓尽心尽力,尽可能满足她的心愿,很多事情也都从她的角度考虑。这也难免有人把他划为太后阵营。

可是他在官家亲政后却没有下台,这就又要归功于他的能干了。

在宋仁宗时期,认真搞权,巩固地位

  • 第一件事,辅助官家废后,也设计范仲淹被贬

吕夷简与其他文官不同,他担任宰辅十余年,从政手段颇为老辣。

在前朝既有自己的党派,比如夏竦和王相、张相等,基本都听他的。在后宫,太后身边最为信任的任督知就是他的人。

而在官家这边,他虽然无法笼络得了张茂则;但却笼络了官家相对属意的杨美人和尚美人,使得她们二人随时给他通风报信。

这一天,他和这两位美人勾结的事情,被郭皇后当场撞破。无大脑的郭皇后一门心思只记得,将自己被弹劾的罪过赖在两位美人头上,全然不懂得谋算。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不止当众殴打杨美人,就连官家出现亲自护短,郭皇后都不收手。这显然是她失了分寸,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结果郭皇后失手伤了皇帝。

这事儿搁现代,那算是郭皇后对官家家暴了。可是官家依然和颜悦色,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真真是脾气太好了。

关于郭皇后为何一定会被废除,我写了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

这一边,官家虽然面上没有表露出不高兴,实际上内心还是颇为不满。

他的表现是:

  1. 不通报太医来看伤口,因为没有面子。
  2. 明明约了吕夷简,但却只能迟到,因为要请茂则偷偷帮他处理伤口。
  3. 由茂则跟吕夷简说,这个郭皇后做的蠢事。

聪明的吕夷简马上猜中心思,上奏弹劾郭皇后。

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

  1. 除掉眼中钉

郭皇后已然撞破了他与两位美人勾结的事情,这样就有一个把柄握在她手上。毕竟大臣与妃子勾结,这是个大罪。与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这里与史书不大一样。历史上郭皇后确实是与吕夷简有过节,但却不是因为这一点。

据说,太后归西之后,官家重整内阁,重新安排。

当时考虑到吕夷简是宰辅,官家有些犹豫要不要换。

于是郭皇后就说,那他肯定是跟太后一派的,不然怎么当得了宰辅。

虽然后来官家动不得他,没有撤换。

但这事儿还是传到了吕夷简耳朵里,他心里把郭皇后划出了自己的阵营。

2.向官家投诚

这一点有点像递投名状。毕竟之前吕夷简是一心向着太后办事的,有什么事情都是直接绕过官家找太后商量的。如今是官家的天下,他想继续留任,势必要做点什么来投诚。

官家不满郭皇后由来已久。一则她确实莽撞;二则这门亲事是太后定的,官家肯定想换。

而这次居然郭皇后自己撞枪口上,敢伤官家;而且“结婚5年无所出”,综合这两点,已经可以发起弹劾了。

外加官家刚刚亲政,正需要做件事情立威,向文武百官宣布,现在是他的天下了。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拿郭皇后开刀吧。

但吕夷简这人的聪明老辣还体现在,做一件事想要一举多得。

他知道虽然自己是宰辅,可以提出来弹劾,也能够帮忙拟废后诏书。可是宋朝还有台谏官呢,这一届里还有个直言不讳的硬骨头范仲淹。如果要达到目的,必须要跟现有制度对抗。

于是他直接关闭台谏,甚至引导范仲淹等文臣直接敲宫门去劝谏。耿直的范仲淹,自然就中计了。因此就有了他们不顾体面,直勾勾冲去拍宫门这一幕,着实是恐怖了。

《清平乐》朝堂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提吕夷简

此时,吕夷简再适时地上奏说范仲淹他们有错,居然敢逼宫,应当贬黜。

官家看透了吕夷简的想法,但最后他却还是遂了吕相的心愿。为何?

  1. 他知道,要达到废后目的,确实只能关闭台谏。否则被这些文官们缠个一天都未必能成。
  2. 吕夷简这个人的能量还是比较大的,现在自己羽翼未丰,还动不得他。
  3. 范仲淹是不错,但也确实耿直。不妨先让他再下去历练一下,到时候再找个机会调回来。

但官家还是留了一手。他提出来,既然郭皇后被废除了,但不守规矩的两位美人也必须要送出宫去。

此举何意?

敲打吕夷简。因为他知晓吕勾结两位美人的事情,这就是处罚。

此事,算是官家与吕夷简的初次过招,充分见识了他的厉害。

  • 第二件事,阻止郭皇后回宫的同时,又防止曹皇后拉拢人心立威。

皇帝不忍心郭皇后在寺庙受苦,曹皇后又决定要做点事拉拢人心。于是,她同意郭皇后回来宫中休养的同时,又提出来,要提升三位和她交好妃子的位分。

这一招嘛,《甄嬛传》里甄嬛就用过,效果奇好,是会立刻笼络后宫这些人的心。

吕夷简一眼就看穿曹皇后的心思,甚至觉得她有点像太后的作风。

但一听说曹皇后年轻时候,居然女扮男装去听范仲淹讲课。这就不得了,他瞬间把她划入范仲淹阵营,必须下手打压她。

而且好不容易弄出去的郭皇后,怎么可能让她回来宫中作妖?

于是他不但偷偷暗示闵公公把郭皇后毒死,还让群臣阻止妃子位分提升的事情,还弹劾曹皇后行为不端。

好好的一件事瞬间变坏事了。

  • 第三件事,苗娘子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生皇子的妃子,他立马靠上去巴结。

苗娘子怀孕了,是男是女还不知道。但毕竟是这后宫中,好不容易听到的怀孕的好消息。

于是,在朝堂上,吕夷简主动提出,该提升苗娘子的位分。但他却不直接提,为何?

他先质疑,虽然苗娘子怀孕了,可是她位分低啊!

官家听完顿时不悦,他的那通反驳,让吕夷简在一旁暗笑,果然不出所料。

他在赌官家的心结。当初就是因为自己生母的位分低,他才会被抱走给太后抚养。所以,他肯定不愿意自己有可能的第一个皇子也遭受同样的命运。

之前曹皇后要提位分,他阻止,破坏了这件事。

现在是他主动提,是想笼络苗娘子。

因为朝堂上谁都知道,这事儿是他做的。只要传出去,苗娘子肯定会感谢他。

万一真的生下皇子,那就极有可能立为皇储。那么这位皇储知道自己生母位分的提升,是由吕夷简提议的,这恩情多大。

这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事。

他既没有直接提,避免大臣反对;又引导官家的怜悯之心,主动提。最后由官家自己下定决心去做。

高,实在是高!

结语

吕夷简这个人的戏份还是挺重的,因为他身居高位,而且把控朝政一二十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很多,但还是能够看出,他应该是归属太后那派的,至少太后是相对信任他的。

可宋仁宗就不一定了。因此,后期他混官场的作派就有些截然不同。

朝堂戏一直是《清平乐》里我最喜欢的部分。虽然文言文台词,加上点到为止的表达方式,总让人看得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我还是喜欢慢慢看,甚至倒退回去,看清楚,再默默点头。

欢迎关注,我将持续更新《清平乐》剧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