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6分到7分,德雲社終於撕下了“爛片”標籤?

從2.6分到7分,德雲社終於撕下了“爛片”標籤?

從2.6分到7分,德雲社終於撕下了“爛片”標籤?

目前來看,已經有不少人將《老師·好》視為德雲社在電影界的“翻身”之作。不過,這部沒有郭德綱參與演出的電影,在本質上與德雲社此前的影片有著明顯的割裂和區分。

在相聲界成名已久的德雲社,在跨界拍電影方面似乎一直都不太順。這一點,豆瓣評分已經揭示的很明顯了:《歡樂喜劇人》2.6分,《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2.9分,《祖宗十九代》也只有4.2分。

去年春節檔的《祖宗十九代》,雖然藉助檔期優勢票房突破1億大關,但在同檔期其他五部影片的“襯托”下,《祖宗十九代》以及德雲社在口碑方面都遭到了外界的猛烈抨擊。

《祖宗十九代》尚且還是票房過億的作品,另外兩部以德雲社藝人為核心的影片《歡樂喜劇人》和《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結局更為“慘烈”,兩部影片除了口碑不佳之外,前者票房6700萬,後者則不足2000萬。

屢屢在電影領域失利的德雲社,也因此被觀眾套上了“爛片”的標籤。

正因為以往“德雲系”影片的表現未能令人感到滿意,因此,被視為帶有德雲社“基因”的《老師·好》,在上映前似乎普遍未被看好。

但目前來看,與《地久天長》《波西米亞狂想曲》以及《波西米亞狂想曲》《狂暴兇獅》同日上映的《老師·好》,無論是在口碑方面豆瓣評分達到7分,還是突破1億的票房成績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業內預期,甚至有不少人將該片的破億,視為本月檔期中的一匹“黑馬”。

那麼,《老師·好》究竟憑什麼?

淡化“德雲社”標籤

《老師·好》這一併不“商業”的片名,無論從哪個層面看似乎都並不具備市場吸引力。

但就是這個名字,也是屢次更改後的結果。

最開始,該片宣傳劇照裡的名字是《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後來在宣佈中又先後改為了《老師好》《我們最好的時光》,最後才確定為如今的《老師·好》。

但無論是哪個名字,都完全區分於以往將“喜劇”作為片名核心的德雲社電影。

自2010年郭德綱自導自演《三笑之才子佳人》以來,德雲社旗下藝人參與的電影作品已達14部,但半數作品票房均未達1億。當然,德雲社藝人也曾參與過《煎餅俠》這樣的票房10億+喜劇,以及《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縫紉機樂隊》等7部過億影片,但這類影片並非以德雲社作為核心,旗下成員在電影中參與的篇幅也極其有限。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而此前真正以德雲社成員為核心的三部影片,《歡樂喜劇人》《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和《祖宗十九代》,片名都明顯透露出了“喜劇”觀感,但均因口碑不佳而遭到了口誅筆伐。

其中,2017年的《歡樂喜劇人》豆瓣評分2.6,票房6700萬;同年上映的《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豆瓣評分僅2.9,票房未達2000萬。

而2018年春節檔的《祖宗十九代》在郭德綱的賣力“吆喝”下,雖然藉助檔期優勢獲得了1.69億票房,但口碑表現仍然乏力,豆瓣評分只有4.2。一時間,在大部分觀眾和業內人員的觀感中,德雲社和“爛片”標籤之間形成了某種聯繫。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本月的《老師·好》,是于謙首次擔當電影主演和監製身份,而導演則由郭德綱的弟子張欒擔任,他正是此前《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的導演(即張鶴欒)。

從這兩位核心主創來看,雖然該片有著較強的德雲社“基因”,但影片主演陣容除于謙以外,並未啟用德雲社其他成員,而是使用了大批此前並無知名度的青年演員。

除此之外,該片在營銷過程中也並沒有放大“德雲社”以及“相聲”標籤。因此,從外在觀感上而言,《老師·好》與此前的德雲社“相聲電影”做出了一種“割裂”。

這在前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雲社大電影”這一標籤對影片產生的負面影響,使普通觀眾能夠將關注度更高的集中在影片本身,而非“德雲社”身上。

憑什麼逆襲?

路演。

路演現在一直是電影的主流宣傳方式,不僅是各地方媒體露出的重要環節,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粉絲口口相傳,擴散影片口碑。

因此,路演已經成為能增加電影排片和票房的重要砝碼之一。在路演過程中,通過讓主創人員和觀眾進行互動,增加電影和明星的曝光度,同時通過提前看片的方式,儘可能的大面積發酵影片口碑。

在先期已有路演口碑打底的情況下,片方也能夠在影片正式上映時,向院線爭取到更多的排片支持。

早年間,電影路演形式比較單一,通常是在電影公映前後,明星主創來到影院,短時間內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路演的場地一般選擇在電影院、劇場、大型商場的活動中心、地方禮堂或體育場等。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路演的形式也開始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影片類型,片方也會相應進行不同主題的路演方式。

在距離《老師·好》正式上映前20天,片方就開啟了主題為“我們最好的時光”的全國16城高校影城路演。而在影片正式上映前7天,片方就完成了12座城市的高校路演。

其實《老師·好》將學校作為路演主場,並不是有新意的打法,大部分以在校學生作為目標受眾的青春片,往往大多會選擇在高校路演。從而讓高校學生產生共鳴,使影片在前期能夠更好的進行口碑發酵和傳遞。

而以“師生情”作為核心主題的《老師·好》,選擇在高校路演也是結合了這部影片的校園題材和青春片類型。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現在來看,高校路演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為影片的前期口碑造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目前,該片的貓眼想看人數已經達到了4.2萬,並在6萬觀眾打分的情況下獲得了9.4分。而在豆瓣上,該片7分的成績也在評分上遠遠超出了以往的“德雲社系”電影。

貓眼用戶畫像顯示,《老師·好》核心受眾是20歲-29歲的年輕觀眾。其中,20-24歲也就是高校受眾,佔比29.6%;而25-29歲已邁出校園的觀眾,則為29.7%,兩個年齡群體佔比近乎持平。

社會共情佔了“小眾”紅利?

導演張欒曾提到,他拍攝《老師·好》的初衷,就是“見到了如今很多失敗的師生關係情景,所以想談談記憶中的老師形象。”

而影片中伴隨笑點和淚點所展現的師生情,相對而言對觀眾產生了一定的觸動,以及對當下師生關係的探討。

在該片豆瓣頁面,有熱門短評留言稱:“以前的老師,雖然真的會打你,但也真的會管你;現在的老師已經不敢打你了,但也不會真的去管你。”雖然這一評價過於以偏概全,但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當前師生關係“緊張”的社會議題。

很大程度上,《老師·好》其實走上了一條與近年校園主題的青春片所不同的路。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近年來,校園青春片大多展現“學生”這個群體,焦點通常放在年輕人面對愛情和成長的焦慮與疑惑。但《老師·好》的核心人物其實是于謙飾演的苗老師,核心主題則是苗老師與學生們從“對抗”到“不捨”的轉變,把焦點放在了80年代高中老師與學生們的關係上面。

而在近些年的校園青春片中,雖然也有將故事放在90年代主打“懷舊”主題的作品,但相對來,展現“師生情”的國產青春片數量相對更為稀少。

也因此,影片中所展現的80年代純粹的師生情,在當前的環境背景上更加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群體和剛邁出校門幾年的社會群體。最重要的是,雖然80年代與當前國內年輕的主流電影觀眾生活年代相距甚遠,但這部張欒自稱“流水賬”式的影片,並沒有與影片的目標受眾產生“代溝”。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相反,影片展現的大量細節,例如上課偷看武俠小說、燙髮、吸菸、倒騰小買賣,以及緊挨講臺的差生“專座”,都是大眾在校園生活中最熟悉的片段。因此,有觀眾提到,“與其說我們被這個土老帽兒的故事打動了,不如說是被學生時代土老帽兒的自己打動了。”

目前,按照《老師·好》的票房走勢,貓眼專業版預測該片票房落點在2.72億。或許,這部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所取得的成績,能夠一定程度上扭轉此前大眾對於德雲社“相聲喜劇大電影”的負面印象。

但對郭德綱領導的德雲社而言,想要跨界在電影圈站穩腳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从2.6分到7分,德云社终于撕下了“烂片”标签?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