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強烈的衝擊!

這是電影《告白》上映後得到的最多的評價。

一部分人覺得電影無病呻吟不應該是導演的水平,一部分人覺得非常震撼。

一般一部電影出現這樣的評價,通常不是電影的問題,是“觀眾看了以後怎麼想?”的問題。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事實上,這部電影無論在IMDb和豆瓣的評分都不低,甚至上映後“僅三週票房累計超人民幣1.48億元”,還拿了第30屆香港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但是題材太過敏感,一度引起了社會的討伐。

敏感什麼呢?

13歲正太殺人分屍,14歲蘿莉毒死全家人。

絕嗎?

絕,甚至過於R級暴力血腥,而可能對社會產生不可控的負面影響。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一看這個題材,道友們應該能猜出,這絕對不會是國內的電影。

畢竟(眼神對接),你懂的。

《告白》上映後,有人說是爛片,有人說是神作。

但對中島哲也來說,這部電影,是“最傷腦筋的作品”。

為了避免影行君寫成了“屎”,道友們還看的腦殼疼,所以影行君準備用三個視角,捋順劇情。

道德守護者:悠子

教師《告白》的開始,在一間教室。

13、4歲的學生晃著小腦袋,喝著牛奶,綻放“綠色有機無公無汙染”的無邪笑容。

BGM還是可愛萌噠的。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滿滿的廣告視覺感對不對?

片名還那麼唯美小清新,如果不是電影簡介下面寫上了“劇情/驚悚”,說它是加長版的MV,或者是廣告植入,影行君絕對毫不懷疑的相信。

但如果導演是中島哲也,就得另說了。

他的電影,開頭越是唯美,越是小清新,那你就得“掏大刀”準備好致鬱了。

鏡頭持續聚焦教室裡的學生,這些小蘿莉小正太看似溫和可人,但卻對臺上講課的悠子一點也不在乎。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玩手機,大鬧,看課外書,化妝……

按照這種課堂秩序,在咱中學,黑板擦早就直接啪啪打臉,家長五分鐘火速就會出現在教室門口。

但是講臺上的悠子卻一點兒沒受影響,她站在臺上寫下一個大大的“命”,保持著自己的講課節奏,沒有呵斥,沒有叫家長。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不慍不怒,這種態度,是不是太奇怪?

一般對學生採取全體無視態度的老師,只會出現在大學的選課上。

悠子是三年A班的班導,半個月後,她就要從這個學校辭職。

辭職前的最後一堂課,她說了一個“告別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三年A班的A同學,和B同學,還有悠子的4歲女兒。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故事開始於一個4歲女孩被殺的事件,主謀是三年A班的兩個14歲少年:學霸A和乖乖仔B。

A同學是班裡的學霸,曾經因為發明了防盜錢包而獲得了創新獎;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B同學是班裡的乖乖仔,媽媽的掌中寶。

事發於為了測試A同學的新發明,B同學提出“找悠子的女兒下手,反正悠子不是什麼好人”。他們把防盜錢包做成了悠子女兒前不久沒跟媽媽要成功的兔子錢包,送給了當時站在游泳池邊的她。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但是測試對象達成共識的兩人,在事情的嚴重性上卻沒有達成共識。

打開防盜錢包的一瞬間,因為電力過大,這個年僅4歲的孩子便當場

……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死了”這是A當時的原話。

事後,警方認定是“失蹤落水”,A和B沒有受到任何譴責。

但真正殺人的不是學霸A,而是內向的B同學。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我們預期的道德判決沒有出現,悠子就這樣離開了三年A班。

在A和B的牛奶裡放入艾滋患者的血液後。

被霸凌的少年A:求媽媽再愛我一次

悠子離開後的第二年春天,三年A班裡的A同學照舊和往常一樣上學,唯獨少了一個人,少年B。

道德譴責?

不存在的。

說教,是最愚蠢的教導方式。

中島很聰明,他把教育變成了“親身體驗。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因為悠子留下“A和B的牛奶裡有艾滋血液”,B少年將自己囚禁在家裡,直到新來的班導反覆上門以各種說辭勸導B回到學校。

B徹底被逼瘋了,揮刀殺死了自己的母親。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而三年A班的同學被一則短信煽動,開始對羞辱、霸凌這個“殺了人還厚著臉皮來學校”的A同學。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這些,都是當初說離開的悠子所為的。

悠子所謂的離開,是離開學校,這個代表著人的道德的地方;離開了學校,悠子便不再是教育者,而是失去孩子的母親。

這裡大概會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她沒有立即上訴?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14歲以下犯罪擁有刑事豁免權”,深知就算是A被刑事拘留,或者進行社會服務,他們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多麼操蛋”的事。

我們以為未成年人都是可愛的小野獸,小野獸也有冷漠的一面。

他們的冷漠,不是“拒絕幫忙”,而是“這件事,我可以不用負責人”;而是“她死了和我無關”

如果說成年人被社會麻木了道德,那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就是沒有完全建立起道德系統。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以為自己殺了人的A,以為就此會被社會大肆報道而重新得到另組了家庭的母親的重視,卻沒算到警方以“意外死亡”結案,而悠子竟然沒有任何作為。

以為得到了“好不容易的友情”的B,在得知A不過是把自己當成另一個傻瓜後,將只是暈倒的4歲孩子丟入池中,溺死。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而這些不過是A為了得到母親的重視,B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傻瓜”。

很荒謬對不對?

殺人動機簡直幼稚的不行。

但是這恰恰是我們不正視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潛意識裡,社會集體意識固執的相信,殺人,必須只有思想複雜的成年人才做的出來;

因為殺人事態嚴重,所以必須是複雜的殺人動機才能成立,才能“配得上”殺人這個恐怖的行為;

而且殺人,還必須歸咎於社會資源分配的失衡,歸咎於窮,歸咎於家庭教育失敗,歸咎於應試教育的失敗。

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罪犯心理負擔,和個人犯罪的嚴重性。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可是哪怕是成年人犯罪,很多時候不過只是一個“氣不過”。

高承勇“氣不過”實際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的落差,2019幼兒園砍殺事件“只是想這樣做”。

僅僅只是因為想要“媽媽再愛我一次”,A同學竟然準備引爆炸彈裝置,“以炸死全校學生的重大社會事件引起母親的目光”。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但他按下遙控器後,卻沒有得到預期中的死亡。

因為炸彈,在他“親愛的母親辦公室裡”。他親手殺了自己活著的希望。

轉移的人,就是“失去了孩子的母親”——悠子。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絕嗎?絕,太絕望了。

從始至終,中島都沒有出現道德指責,灰色的色調冷峻的鋪開A和B的告白,審判變成了“一個母親的告白”。

比起“十惡不赦”,“僅僅只是,就這樣”的句式,來的更讓絕望。

在這部電影裡,中島保持了一貫的華麗風格,雖然很MV式,但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起,剪輯明顯成熟流暢。

對於非常鍾愛成長問題的中島來說,華麗三部曲已經完成。但成長,卻永不停歇。

一部拿了最佳亞洲電影的“爛片”

以上圖片皆來自豆瓣、網絡

如違規請聯繫刪除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