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過下毒謀殺皇帝有可能嗎?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皇帝死法千千萬,下毒方便又簡單。

(電視劇裡的“銀針試毒”)

在古裝劇裡,想判斷飯菜裡有沒有毒,直接拿銀針試試就知道了,銀針變黑就證明有毒。你看這多簡單,皇帝吃飯的時候直接全套銀具:銀盃子、銀盤子、銀筷子、銀勺子……這不就能防毒了嗎?

想多了,銀針試毒針對的是砒霜,其他的毒真不行。而就算是砒霜這種爛大街的毒藥,只要掌握好量,少量多次,也是可以弄死人的。清末民初的時候,民間有很多關於清宮的八卦傳聞,比如光緒帝是被毒死的。

這事兒爭來爭去,結果2008年“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公開一份研究成果,運用現代刑偵手段檢測發現,光緒帝的頭髮裡含有高濃度的砷元素,而且各截斷的含量差異很大——這意味著光緒帝是被毒死啊!

至於誰下的毒,那就真不知道了,雖然有幾個嫌疑人,但缺乏證據,只能猜測。


再說明末三大案的“紅丸案”,泰昌帝把身子玩虛了,生了病。

(紅丸案)

按照太醫的意見,身子骨的問題要慢慢補,不能著急。結果泰昌帝猴急猴急的想快點好,再次生龍活虎起來。於是亂吃藥腹瀉不止,把自己折騰的奄奄一息。

這時候,鴻臚寺丞李可灼蹦出來說:皇上,我有仙藥,包治百病!

於是,泰昌帝就這麼吃了紅丸仙丹,卒。

紅丸案的分析文章很多,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很明顯,這其中有陰謀。尤其是當時的這個“仙丹”,基本上都是有毒性的。

泰昌帝,十有八九就這麼被仙丹毒死了……

再比如漢質帝、漢少帝、晉惠帝、南唐後主李煜……當然,還有一些吃藥吃死的,也有極大可能性就中毒而亡。

所以,毒死皇帝有可能嗎?當然可能,而且成功率很高,畢竟能動手下毒的,都是身邊人,不好防!

不好防也要防啊,所以才有了電視劇裡的“試毒員”——找別人先試試,沒有毒我再吃。


對了,有一位奇葩國王,想了更好的辦法防止自己被毒死。

(毒蘑菇)

他是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岸地區,本都王國的米特拉達梯四世。這位國王一直都擔心有人下毒,於是一咬牙一跺腳,以毒攻毒!

他開始主動吃“毒物”,比如毒蘑菇、蠍子、黃貂魚脊髓,他的花園裡也種著很多有毒植物,廚師每天變著花樣“下毒”。但是,人家都是小心把握用量,一點點往上加。

意思就是,通過日積月累的鍛鍊,讓自己百毒不侵!

結果,他後來兵敗被俘,要被處死。人家聽說他百毒不侵,就把毒藥拿來挨個試,還真毒不死他。可惜米特拉達梯四世自己受不了了,讓侍衛捅了自己一刀,慷慨赴死……

還有,史書當中很多皇帝,死得不明不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難道沒可能是被毒死的嗎?


七追風


在古代,想通過下毒謀殺皇帝很難。



皇帝的膳食,歷來是內廷服務的重中之重,所以也採取了多重要措施來防範。

首先,要在御膳房進行嚴格的監視,每出一道菜,都會有官員從旁監視在旁邊監視,而且還要記下這道菜是誰掌的勺,是誰配的菜,這樣一旦出了問題就能立即追責,也可以震懾敢於下毒的人,從源頭杜絕危險。



第二,菜上桌之後,為防備有人在上菜的過程中下毒,還會讓貼身太監親嘗試毒。如果太監親嘗後出事,就可以立刻調查追責,如果太監親嘗後無事,皇帝還是不放心,於是就有了第三步。

第三,如果還是怕有毒,皇帝還可以讓太監拿著銀筷子或是銀針去試毒,一旦飯菜有毒,銀器很快就會變黑。但如果一切正常,皇帝便可放心地享用御膳。



第四,皇帝自己也很雞賊,他每道菜只嘗三口,絕不多吃,因為他不想讓身邊人掌握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偏好,以便有人在他喜歡吃的飯菜裡下毒,後來這也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祖制,幾乎每一代皇帝都遵循這條規定。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最終還是被毒死了。比如明朝的泰昌帝,就因為吃了大臣送的紅丸丹藥被毒死;還有晚清的光緒皇帝,也是被慈禧用砒霜毒死。


達摩說


古代通過下毒謀殺皇帝有可能。

一般來說,皇帝都惜命,在飯前會用銀針試毒,也會有身邊的太監或宮女給皇帝試菜,所以大多數要毒害皇帝或者后妃的賭都不是通過食物下的。

有一些毒是慢性的,銀針試不出,宮人試菜只試一口,那試毒的人會沒事,但皇帝吃多了就會有事,這種下毒辦法每次都要找機會,其實不可取。

更多的毒是相互作用的毒,比如在皇帝寢宮都會點薰香,在薰香下一種毒,然後在皇宮皇帝常去的地方種點相生相剋的花花草草,兩種混合會中毒。

比如有些皇帝愛字畫,於是把毒摻雜在字畫裡,只要聞多了就會中毒身亡。

還有皇帝都想長生不老啊,根據這個特性,給皇帝推薦方士制“長生不老藥”,是藥三分毒,皇帝吃的“仙丹”裡面都含有微量礦物或者毒金屬,有人說秦始皇和唐太宗就是吃丹藥太多死的。

要想毒死皇帝,那真的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

聽說西漢霍光位高權重,不想讓已經及冠的漢昭帝劉弗陵掌權,於是在漢昭帝經常吃的魚池邊種了一種慢性毒植叫鉤吻,這種植物的花掉到魚池,魚吃了身上也帶毒,日積月累漢昭帝身上也中了毒,二十二歲就死了。

漢昭帝死後,沒有子嗣,霍光繼續扶持其他傀儡皇帝,把權利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以上都是野史看來的,正史上沒有說哪個皇帝是被毒死的。但真有人要下毒謀殺皇帝還是很有可能的。


默默共讀


宮廷劇中,妃子被下毒的場景比比皆是,但是卻沒有發生在皇帝身上,這是為什麼?

我的觀點是,下毒當然可以謀殺皇帝,但是幾率太低了。

毒殺皇帝,你要過這幾關

我們以清朝為例,看看毒殺清朝皇帝有多難。

第一、用餐地點和用餐時間不固定

皇帝有嬪妃千千萬,早飯在皇后寢宮,中午飯在嬪妃寢宮,晚飯偷偷跑到宮女寢宮,當然這是開個玩笑,不過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乾隆十二年內務府的檔案顯示乾隆一天就換了三個用餐地點。故宮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排列組合一下,要想下毒成功幾率太低,可以這麼說,選擇下毒就是選擇送死。

第二、御膳房的管理

我們知道,為皇帝提供飯食的地方是御膳房,雖然說御膳房由內務府管理,但是主管御膳房的官員由皇帝直接指派,非其親信不能擔任,所以說,想收買官員,也是極其有難度。

御膳房規定每個爐子有三個人把手,一個人配菜、一個人掌勺、一個人打雜,互相監督,在炒菜送菜的時候,御膳房總管、各種官員的監視,可以說是二重保障。除此以外每一道菜都有記著這三個人的名字,而且每份菜準備兩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用來試菜。一旦出問題,三個人的上下幾輩兒幾乎全都玩完。

而且,皇帝吃菜都不會超過三口,你也根本不會知道皇帝喜歡哪道菜。

所以說,想下毒,幾乎不可能。

來細數一下,那些被毒死的“倒黴”皇帝

一、光緒帝

根據資料,光緒帝在囚禁期間受到非人的虐待,生活極為悽苦,根據慈禧太后的吩咐,每天還是兩頓飯菜,慢慢的就變成一天一頓,而所謂的飯菜,除了變質的食品外,再沒有其他的。太監也對光緒帝的命令視而不見。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週年,“光緒被砒霜毒死”確證。

光緒帝,有人說是被慈禧毒死,也有人說被袁世凱毒死,但是對於我們文章的主題是無關的,在這兒只是想表明想毒死皇帝,要麼比他地位高、要麼槍桿子,可見毒殺的難度。

二、漢平帝劉衎

劉衎繼位時,年僅九歲,太皇太后王政君垂簾聽政,大司馬王莽操持國政,而劉衎也只好成了了他們手中任意擺佈的一顆棋子,形同傀儡。

王莽向漢平帝劉衎進獻椒酒時,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漢平帝死亡。《資治通鑑》記載:“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不時崩於未央宮。

這就是歷史上的王莽篡漢,也就是說毒死皇帝的也是一個權臣。

綜上,毒死皇帝肯定是可能的,但是要有一定的條件。


大帥說歷史


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也可以講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危的職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曆代封建王朝中,共計有一百八十多位皇帝死於非命。

被奸臣亂黨篡位的也就不去說他了,更甚至還有被自己血脈至親暗殺的,這就令人唏噓了。可見皇帝這個位置,實際上也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好。

在諸多暗殺手法當中,毒殺無疑是最兵不血刃的,在皇帝的飯菜裡下毒,皇帝吃了之後一命嗚呼,安詳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也沒有什麼痛苦。

但實際上,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困難,那麼多死於非命的帝王中,真正被毒殺的,不超過20位。

那麼,給皇帝下毒,到底有多難呢?

御膳房專門負責皇帝的一日三餐

首先,給皇帝做飯是有專門的部門的,叫做御膳房,他們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給皇帝準備伙食,而且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工序和規矩,並且還有兩到三個人監督。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大家全都吃不了兜著走。

從選材,到操作,再到飯菜擺在皇帝面前,更是需要經過層層的篩選,即使是被你僥倖混入了御膳房或者買通了其中一個環節,成功投毒,那麼,再接著往下看。

皇帝進食前,有專人試毒

正是因為皇帝的高風險性,由於不斷的有前車之鑑,平日裡自會注意多加防範,畢竟皇帝的性命可關乎著帝國的命脈,吃飯這樣的大事自然也不會怠慢。

先是會用銀針進行測毒,當時常用的毒藥是砒霜,有點化學常識的都知道,砒霜內含有硫化物,遇銀就會產生硫化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這樣有沒有被下過毒一測便知。

其次,萬一別人下毒用的不是砒霜呢,皇帝也害怕呀,所以還有第二道保險。每道菜擺到皇帝面前之後,皇帝身邊的太監都會先一步進行試吃,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有人投毒,只有確保安全之後,皇帝才會開始進食。

所以,想通過下毒來謀害皇帝,技術難度還是比較高的,一個環節出錯就容易被識破。


古今嘚吧嘚


皇帝是古代權力最大的人,不管是大臣還是百姓,是後宮還是皇子,全部都要看他一個人的臉色。只要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就會把這些人全部都殺了。許多人因為這個鬧的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再加上很多大臣和皇子都看著皇帝的那個位置,所以當時想殺皇帝的人不在少數,但是皇宮裡面戒備森嚴,想要直接衝進去刺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麼當時的人們有沒有考慮過下毒這種方法,其實在古代,只要是刺殺皇帝就沒有簡單的,下毒也是這樣。溥儀曾經說過,在他在位的時候,就沒吃過一頓熱的飯菜。

我們就拿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為例子說明,看看當時的菜從選料到上菜到底要經過哪些工序。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給皇帝準備飯菜的地方叫做御膳房,這裡面除了廚師就是太監。當時能夠進入御膳房的人都是皇帝的親信,而且都是從貴族當中挑選出的信賴的人。這些人在東北的時候就跟著滿清了,世代都受著滿清的恩寵,而且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皇帝的親戚。這些人當時所擁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皇帝給的,所以他們是不會對皇帝有什麼其他不忠的想法的,因為這樣才能保住他們現在能得到的一切,不然可就是整個家族都跟著他後面受罪。

當時做飯的每一個程序都有一個專門的人負責,而且還有人專門負責監督,就是洗菜什麼的,都會有人在旁邊盯著,而且這些人還會經常調換。炒菜的時候也是這樣,雖然是同一道菜,但是卻由三個廚師同事製作,他們之間還要互相監督,最後太監從他們的菜中隨便挑一個給皇帝,誰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的菜會最後被皇帝吃到。而這裡面如果出了什麼問題,無論是做菜的還是監督的都會被殺,所以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等到最後這些菜全部都呈到皇帝面前的時候,還會有人一直在旁邊看著,每一道菜都有專門的太監負責,菜的每一道細節和工序全部都被記錄下來,只要出現問題直接就能找到負責的人。即使前面的所有工序都有人能夠全部都過關了,但是到菜上桌的時候,還有更嚴格的考驗。

我們在影視劇中都會看到,當時的人們為了看一些東西有沒有毒,會先用銀針進行檢驗。如果沒有什麼問題,接下來就會有太監給皇帝試菜。他們先吃兩口,過段時間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不良反應,然後皇帝才會開始吃飯。經過這麼多複雜的步驟,很多菜等到皇帝吃的時候都已經是涼的了。所以溥儀在他的書中才會說,自己在位那麼長時間,一口熱菜都沒吃過。

除了這些,當時皇帝們吃飯的時候還有規矩,這也是他們的祖宗一直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每一道菜,不管皇帝有多喜歡吃,都不能吃超過3口,也不能發出任何的讚美。避免有心之人知道皇帝的喜好,從而對皇帝進行投毒。所以說,當時要是想通過這個方法來謀殺皇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一件事。寫到這裡,我是真的一點都不羨慕皇帝了,畢竟對於一個非常愛吃的人來說,喜歡吃的東西不讓我吃超過3口就算了,還都是冷的,這東西還怎麼吃啊,這樣的東西皇帝都能吃的下去。而且有些除了一些涼菜,有些東西冷的是非常難以下嚥的,滿清的皇帝飲食習慣可能跟我們飲食習慣有點區別,但是不知道漢族的皇帝們是如何忍受得了這樣的折磨的,可能古人沒我們現在的人這麼挑剔,對飲食沒太大的要求。







緣禦寒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無論衣食住行,都是天下最好的。有一種職業叫侍衛,他們專門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還有一種職業,叫試吃。這個職業一般由太監或者宮女來頂替。所以一般來說,想要潛入守衛重重的皇宮去刺殺皇帝,幾乎不可能。那麼暗中給皇帝下毒呢?不好意思。溥儀:別扯了!我這些年都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位置那可是有很多人眼紅的,但是有些人真刀真槍的打不過,就想著用一些陰損的招數,比如說下毒,而且很多的網友表示這種的方法簡單實用,但是實際上要毒殺皇帝是非常難的。這就要從皇帝的吃飯規矩開始說起了。要知道九五之尊吃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十分的講究。

做飯的每一道程序都有專人負責,而且是操作和監督分開執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摘菜的時候可能有兩個人在旁邊監督著他,而且這些人員還會經常調換。炒菜的時候更是如此,雖然是同一道菜,但是必須由至少三名廚師同時操作,他們之間還必須互相監督,最後太監從他們的菜中隨意的跳出一個送給皇帝,他們誰也不知道自己做的菜能不能被皇帝吃到。

此外,清朝的祖制中規定“菜不過三匙”,意思就是說不管飯桌上的飯菜皇帝喜不喜歡吃,最多隻能吃三次,隨後便會有太監把菜撤走。這也是為了皇帝的安全著想,畢竟身為一國之君,生命是極為重要的,若讓別有用心的人知道了皇帝的喜好可能就會對皇帝不利。如此的做法就沒有人能猜到皇帝的喜好了。


古談奇聞


行刺皇帝,除了武俠小說這種注重炫技的文學題材,有幾個智商正常的人會採取派一個人,而且是沒有接近皇帝資格的陌生人,去刺殺的?一般都會選擇策動皇帝身邊的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皇帝身邊的人。

1、這些人容易在皇帝不設防或設防不多的情況下近皇帝的身,而普通人很難接近君主;

2、這些人刺殺皇帝多是為了篡位,殺了有收益,或在戰爭時刺殺對方國家君主也許會對軍心造成一定影響,但等繼位者繼位後,戰爭依然可以持續,收益不大。

都知道美國有總統遇刺,但美國總統遇刺一般是遭到槍擊,槍擊既可以做到遠距離射擊又較容易隱藏,而中國古代一般只有依靠匕首,那就需要離君主有相當近的距離,而遠距離武器例如弓箭又不利於隱藏,難度就比槍擊大了不少。





那些人的事


我認為這種可能會分情況而定!

首先古代帝王早會想到天下黎民之心不會全部歸附,必然免不了有各種勢力因為千奇百怪的原因刺殺皇帝。其中用毒必然可靠,低調,高效,不過,皇帝自然也知道這點,於是出現了試毒大臣,一般是內侍太監進行這個工作,會用銀針探毒。當然不缺親口試毒的。

到了清朝更是出現第二種保險方法,即“吃菜不過三匙”,吃菜不過三口,一般吃兩口就撤下去了,並且這道菜以後長時間不會再出現在皇帝的餐桌,防止有人知道皇帝的飲食規律。並且清朝皇帝使用的餐具全部為金銀製造也會產生一定預警。

當然以上情況出現在一個英明神武,集權強大,很會御人的皇帝的情況下,國家繁榮,天下和平,天下根基已固的情況下。倘若征戰之中,恰逢皇帝昏庸,或者,天下初定,前朝舊的勢力依舊猖獗,那就無疑增加了謀害皇帝的風險……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紕漏,還請大家斧正。


集思廣益


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掌管天下大權,可謂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一語便可斷人生死。自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以來,對於皇帝這個位置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投毒、暗殺或是逼宮、奪嫡,都是那些野心家們的常用手段。不過,歷史上被暗殺的皇帝有不少,可卻很少有被毒死的。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且聽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投毒,主要還是將毒下在飯菜中,這樣被投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將毒藥吃進肚子,無聲無息的達到毒殺的目的。而想要將毒藥成功下進皇帝的御膳中,那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皇帝每天用的御膳,從食材採購到做成上桌,需要經過許多複雜的環節,而宮中對於每個環節的把握都是極為精細的。我們以清朝為例,有專門的機構---御膳房為皇上準備餐飲,而這些管理者們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深受皇帝信任,且御膳製作過程中分工極為精細,每個人只負責自己應該做的,這樣一旦出了什麼問題,就能很快找出緣由,所以這些負責御膳的人也是絕對不敢掉以輕心的,畢竟,若是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絕對是難逃一死。

無論是原料的購買,抑或是食材的運輸、整理、清洗,都有專人進行負責,其目的就是要保證食材的安全。而在烹飪時,通常有三個或以上的御廚來進行烹飪,三個人互相監督,就算有人想借此機會下毒,也是絕無可能。御膳出鍋後,便有專門的太監(通常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將菜送到皇帝身邊,期間每人負責一道菜,若是有人想借此下毒,想來也是很難的。

這還不算完,當菜端上來之後,還會有專門的太監進行試吃,若是一段時間後這太監沒出現異常狀況,皇帝才能放心的食用。而且,大家應該都知道銀器遇到很多毒藥都會發黑,因此古代宮廷也會用銀針來試一試菜裡有沒有毒,可謂是機關算盡。可是等到太監試毒完畢,菜也基本上都涼掉了,難怪溥儀會說自己基本上沒吃過熱的飯。

除此之外,大清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每道菜最多隻能動三勺。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啊,這也是為了預防有人從皇帝平時吃得多的菜中判斷出皇帝的喜好,從而藉機下毒。這皇帝似乎當的也不怎麼樣嘛!連吃個飯都要受這麼大的約束。可見,通過下毒來謀殺皇帝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難怪那些陰謀家們寧願找名刺客去刺殺也不肯安排人下毒。通過下毒殺死皇帝很難嗎?溥儀:別傻了!這些年我就沒吃口熱乎的!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