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62式機槍到底有多“爛”?

戰地太平洋


62式,是日本戰後自衛隊裝備的一挺通用機槍,裝上兩腳架時,作輕機槍使用,有效射程600m;裝在三腳架上時,可以作重機槍使用,有效射程約1100m;當然,也能安裝在車輛上,作為車載機槍使用。
此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全槍長1.2m,空槍重量10.7公斤,口徑7.62mm,採用美國M-13式金屬彈鏈,既可發射北約減裝藥彈,也可發射全裝藥彈;研發於50年代中期,於1962年正式定型,成為日本自衛隊的制式裝備。

僅從槍管外型判斷,62式通用機槍,與二戰時期,普遍裝備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也即“歪把子”機槍非常類似,槍管上密密麻麻地佈滿了散熱片,顯然保留了早期哈奇開斯機槍用散熱片散熱的優點。

毫無疑問,62式通用機槍和歪把子機槍,可謂一脈相承地繼承了哈奇開斯機槍的槍管造型,在具備優異的散熱性能的同時,卻也傳承了哈奇開斯機槍與生俱來的缺陷,也就是因為槍管上佈滿了散熱片,導致機槍重量大幅攀升。

二戰時期,作為一挺機槍,歪把子由於槍管上佈滿了散熱片,全槍重量有10.2公斤,是二十年代的技術條件下的產物。62式通用機槍,是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期出產物,應該說研發條件要比二十年代優異了許多,但62式在輕機槍狀態下,全槍重仍然有10.7公斤,與日軍二戰時期的主力機槍歪把子相差也就0.5公斤的重量,且輕機槍狀態時,與歪把子輕機槍的射程相當。

只是62式通用機槍裝上三腳架時,有效射程提高到了1100m,應該是發射全裝藥彈的效果,發射7.62mm減裝藥,達不到這個距離。
62式通用機槍的理論射速每分鐘約600發,實際戰鬥射速不足300發,比二戰時期日軍主力重機槍7.7mm的92式射速略高些,但92式重機槍空槍重有27.5公斤,與92式重機槍相比,62式通用機槍已經不錯了。就62式通用機槍性能而言,在外界眼中似乎中規中矩,既不十分優異,但也仍然堪用。據日本64式步槍的開發者之一津野瀨光男認為,62式通用機槍存在重大缺陷,就是槍管問題,槍管外徑小,且構造脆弱。
此外,62式通用機槍由於零配件較多,而導致的維護性差、零件間隙大,以及質量增加、連發射擊時命中率低、卡彈、扳機故障等多種問題,這些都是自衛隊在使用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因此,在自衛隊中有“笨槍之王”等綽號。

國平軍史


62式通用機槍有那麼爛嗎?
輕機槍狀態下的62式機槍。


在槍管上開散熱槽這種辦法,在實踐中被證明效果不大,但是費工費時,還是直接更換槍管比較方便,而62式槍管上也開槽,槍管也可以更換。

62式通用機槍從1956年開始研製,到1962年正式定型,在研製的過程中,62式哈奇開斯、布侖、路易斯等機槍的很多特點,也保留了很多早期機槍的特點,比如在槍管上開散熱槽等。而且由於機框比較重,緩衝器的緩衝效果好,所以62式機槍的射擊精度比較好,使用7.62nato減裝彈的時候,精度更好。

62式機槍使用7.62北約彈,全槍重10.7公斤,全長1200毫米,槍管重2公斤,槍管長635毫米,瞄準基線長590毫米。使用標準7.62北約彈的時候,初速855米/秒,理論射速650發/分,使用7.62減裝彈的時候,初速775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有效射程使用兩腳架600米,三腳架1100米。


在車輛上使用的62式機槍。
重機槍狀態的62式機槍。


紅色手電筒


日本62式機槍,是日本1962年正式定型並列裝日本自衛隊的一款通用機槍,由日特金屬工業槍械工學設計師河村正彌博士負責研製;該槍口徑7.62毫米(發射7.62×51毫米北約口徑步槍子彈)、槍長1200毫米、槍重10.7千克;理論最大射速600發/分鐘、戰鬥射速 275 發 /分鐘;有效射程,配兩腳架為600米,配三腳架為1100米。具備緩衝效果好,射擊精度高,槍管更換迅速,火力持續性好等特點。

62式通用機槍,在研製過程中吸取了法國“霍奇基斯”、英國“布侖”和美國“劉易斯”機槍的優點。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活塞筒置於槍管下方。槍機上沒有通常所見的帶彈簧的拉殼鉤,因此沒有預備抽殼的過程,而是在槍機後坐的同時抽出彈殼。供彈方式為可散彈鏈。供彈機構採用雙程輸彈、單程進彈。並可加配有光學瞄具。

62式通用機槍裝備不久便暴露出各種弊病,給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使用造成了不少的困擾,很多問題至今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62式通用機槍,主要問題有三點:

1,62式的導氣孔過大,自動機對機匣衝擊猛烈,導致62式通用機槍後坐力很大,難以保持射擊穩定性,連發發射時命中率低。

2,零件過多,致使維護性較差,導致62式機槍可靠性差,卡殼事故頻發。

3,阻鐵容易失效,射手鬆開扳機,槍械仍會繼續發射。而一旦發生了擊發失控的情況,士兵就只能採用拉住彈鏈阻止供彈,或者打光整條彈鏈再轉移陣地的方式來應對。

至於各種小毛病更是數不勝數。

由於不良記錄實在太多,自衛隊對其有“62式不聽使喚槍”、“62式單發機槍”、“笨槍之王”、“讓人無可奈何的機槍”等蔑稱。甚至據說,有些陸上自衛隊的隊員都拒絕攜帶62式。

而62式機槍的設計者河村正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逃避責任,後來離開了槍械製造領域,去搞拖拉機了。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日本歷來不重視連發速射式輕武器的裝備研發,由於受其傳統戰術思想的影響,日本軍工企業在機槍、衝鋒槍方面技術落後的現狀由來已久。從二戰時期的“歪把子”輕機槍、百式衝鋒槍、九二式重機槍,到自衛隊時期的62式通用機槍、66式衝鋒槍,日本在速射式輕武器方面,至今沒有一款可以拿得出手的過硬產品。



具體說到62式通用機槍,這是一款由日本陸上自衛隊於1962年定型並列裝的自主研發型產品,用於取代戰後美軍淘汰的勃朗寧M1919A1式機槍。

62式機槍使用7.62×51mm北約制式全裝藥彈或減裝藥彈,供彈方式採用美軍M13式可散裝金屬彈鏈,射擊時即可搭配兩腳架(用作輕機槍),也可搭配三腳架(用作重機槍)。槍身重10.7kg,槍身長1200mm,理論射速600發/分鐘。



從設計思路上看,該槍設計師河村正彌試圖通過降低槍身重量,以便使武器適應日本士兵的體型特點。然而,當時相對落後低端的製作工藝限制了設計思路的達成,實踐證明,河村正彌的想法事與願違。

該槍的最大缺陷,是槍管及槍膛內壁過薄。為了使槍身變得更加輕便,符合河村正彌的設計思路,兵工廠只能努力降低槍管及槍膛的內壁厚度。由於加工技術不過關,降低厚度的直接後果是槍管發熱過快,彈殼與槍膛易發生粘連。

對此,河村正彌的解決辦法可謂簡單粗暴:加大導氣孔,提高降溫效率。這個辦法雖然實現了快速降溫,卻隨之帶來另一個嚴重問題,過大的導氣孔致使導入槍膛的火藥燃氣量成倍增加,過分加大了自動機的復進力度,導致槍身劇烈抖動,嚴重影響連發射擊時的射擊精度。

為了降低抖動幅度,河村採納了豐和工業公司提出的提高機匣強度的辦法,於是,在槍管等部位通過降低厚度而減下的重量,又被移植到機匣,槍身重量不降反升,河村正彌的設計思路最終落空。



與同時期世界各國機槍相比,日本62式機槍在槍身重量這一項劣勢明顯。比如,美國M60式通用機槍重量8.8kg,蘇聯PK系列通用機槍10.5kg,中國56式班用輕機槍7kg。日本62式機槍以其10.7kg的槍身重量,不僅超越了當時世界上大多數主流機槍,而且也背離了槍身輕便化的設計思路。



槍身過於笨重,加之連續射擊精度差、零件間隙大易脫落、卡殼故障頻發等問題,62式機槍的確是把爛槍,難怪日本自衛隊士兵稱之為“62式不聽使喚槍”!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敬請批評指正!

歡迎關注慕什塔戈,共同領略軍事百科!


慕什塔戈


上圖是日本的漫畫《小銃少女》中對62式通機的吐槽,表示這破玩意的提把把手都能隨隨便便就被拉下來。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從一方面表示62真的很渣...

但客觀的來說,62式的主要問題倒不是做工,而是設計上就出了問題。而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精度差、易過熱

和性能不匹配的重量以及後坐力

鬆開扳機也不會停止射擊的鬼畜操作


精度差、易過熱的原因是62式通機為了執著減重,槍管和彈膛甚至比64式自動步槍還薄。

作為機槍,用那麼薄的槍管壁肯定會導致過熱快,而槍管過熱之後其固有震動頻率就會改變,導致子彈出膛的時候瞎JB飛


62式的彈膛外徑甚至只有28mm,而64有34mm。過薄的彈膛會導致膛內升溫很快,而膛內高溫會加劇子彈的黏膛。換句話來說就是不容易抽殼,而日本人為了解決不容易抽殼的問題,就加大了導氣量,試圖讓過量進氣帶來的巨大後衝力把子彈給硬拉出來。但這樣就導致了巨大的後坐力。巨大的後坐力有需要讓更厚的機匣來吸收,所以機匣得加厚...

結果就是減輕了槍管的重量,但換來了機匣的重量....

還有那個鬆開扳機也無法停止射擊的問題,日本人認為這個原因主要是下圖中的“搖底”(其實就是機框)到“逆鉤”(扳機阻鐵)的距離太長,有時候機框後坐不到位的時候會掛不住阻鐵。這時候需要清理機框,塗油。

但我自己覺得,它既然進氣量那麼大,後坐不到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可能是機框導軌的設計上有問題(後坐時,機框因撞擊搖晃而沒掛住阻鐵),或者是這個阻鐵本身就有問題,容易因機框的強後坐而迅速磨損。



不管怎麼說,連日本人自己都稱這把槍為“キング・オブ・バカ銃”(King of 八嘎槍,傻槍之王),所以說它爛沒問題


瘋狗的輕武


62式機槍是一種使用7.62×51mm北約標準彈的通用機槍,設計用於取代美軍的勃朗寧M1919A4/A6以及M1918A2自動步槍。不過該槍卻並沒達到設計時的諸多標準,並且還廣受士兵的詬病。

為了讓62式機槍儘可能的輕便,該槍的槍管非常薄,結構十分脆弱。其槍管甚至還沒有同時期研發的64式自動步槍厚,這為後來62式機槍的種種弊病埋下了伏筆。

但是彈膛薄弱的問題始終存在,並且導致62式機槍在射擊時發生槍管過熱、彈殼粘膛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河村的解決方法簡單粗暴,既然抽殼性能不佳,就加大導氣孔,大力出奇跡。這種解決辦法倒是解決了抽殼力度不大的問題,但是又接連引發了更嚴重的問題。

由於導氣孔過大,導致過量的火藥燃氣導入導氣管,導致自動機力度過大,在射擊時機槍搖動劇烈,在連續射擊時根本就打不中目標。

士兵想既然連續射擊精度太差,打點射總行了吧,結果士兵發現一旦該槍連續發射超過2、3發子彈,該槍就會進入"暴走模式"。由於後坐力過猛,62式機槍的阻鐵無法終止自動循環,槍擊復進時仍能夠將子彈推入膛內,進入"暴走模式"後即使鬆開扳機也無法停止發射子彈,所以要麼死命扯住彈鏈,要麼乾脆就打光一條彈鏈。


九品侍衛


其實當初河村博士設計這款機槍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讓機槍更輕量化。片面的追求輕便,自然就使勁的減輕機槍的重量,最直接的,就是讓鐵變薄,包括槍管,也難以倖免如此,都薄過步槍槍管了。

其實當初已經有人發現了這一問題,只是河村聽不進意見。而在實戰中河村也採取過一些補救措施,但鬥無濟於事。

槍管過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槍管過熱,彈殼粘膛,子彈精度太差。甚至出現了更嚴重的“暴走模式”,即鬆開扳機,機槍依然沒法停止射擊,只有死死拽住彈鏈或者直接讓飯鏈射完。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況在戰場上是多麼嚴重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