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公布开学的日子,许多学校将开学第一课设置为心理辅导课程。由此可见,虽然抗击疫情进入下半场,但心理防“疫”已经成为重要战场。

其实不仅仅是疫情,孩子在日常生活里,当学业不如预期、重大考试失利,都有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这种影响甚至是超过疫情的。

如何培养一个具备反脆弱能力、内心强大的孩子?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卢大力

平时的心理磨损是因,重大疫情下呈现出来的孩子个体心理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是果。重大疫情是凸显人心理的放大镜,它可以帮助家长去重视和审视以前被忽视的问题。而日常心理成长或者日常心理磨损,有时过于隐匿,往往容易被忽视。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遇到诸多挑战。个别家庭还可能出现家长越干涉、沟通,孩子情绪反弹越激烈,甚至做出采取极端行为的现象。于是,有人发出诸如"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之类的感叹。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魏兆玟

台湾亲子问题专家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会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每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肯长大的父母。”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父母情绪投射的产物,若孩子有情绪甚至走极端,请先思考孩子是否已到“中二”阶段?情绪起伏大是自然的,我建议:

父母亲最重要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学习不要做什么,避免再放大他的情绪。只要陪伴、观察孩子的生活作息,必要时可以找相同背景的同学家长组成“军师联盟”收集信息、互相诉苦、支持打气。

孩子的内心是不是健康?心理强度能够打几分?这方面是否存在一些显性的标准可以供家长来评估?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卢大力

从专业层面,可以做些心理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测评。另外,精神科和心理医生经常会用心理访谈方式去评估孩子的内心是否健康的,心理强度到底怎么样。而对于低龄的孩子,我们有时会用沙盘、游戏等方式去呈现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层面可从孩子平时的表现去观察,如有些孩子在普通的考试就表现为特别紧张,表现出各种身体不舒服,我们想想有那么凑巧的疾病吗?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去意识孩子可能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了。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卢大力

简单来说,父母不松手,孩子永远长不大。父母不能容许孩子犯错,孩子的心理素质怎么提高?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家长保护太多,限制太多,控制太多。比如孩子在学爬的时候,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在地板上爬行,理由是地板冷,地板脏;在走路的时候,不舍得或者不能接受孩子摔倒有些小磕碰。我个人建议,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无论好坏。他们需要帮助了,再伸出手去帮助他,就像给车加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魏兆玟

台湾亲子问题专家

“三不一没有”

1.不要过度保护,允许犯错,才能培养日后面对挫折的“勇气神经”;

2.不要有求必应,让孩子适时离开舒适区,给予适度压力,才能发掘心理韧性;

3.不要过度赞美,奖励要伴随努力过程之后再给,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真实自信”;

4.没有完美的父母,保持终生学习态度,才能与时俱进。

生命可以很脆弱,也可以很坚强。而作为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反脆弱”的孩子,引领孩子在混乱多变的环境中有力地成长。如果父母表达出来的爱都是健康的,形成良性循环,那么相应地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其它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也许性格各异,有的淘气外向,有的沉静内敛,但是他们的内心非常有力量。希望日后,当孩子们回忆这段日子时,感受到的是家人浓浓的爱、全社会同心协力的相助以及人心相扶、坚不可摧的力量!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撰稿:林懿琳

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帮助孩子“反脆弱”,家长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