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綠園區推進“三長”聯動提檔升級

長春市綠園區推進“三長”聯動提檔升級

長春市綠園區推進“三長”聯動提檔升級

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探索實行“網格4+”工作法,入戶走訪,瞭解民需。 (本組圖片由長春市綠園區委宣傳部提供)

“我們引進了一個‘家門口數字社區’APP,通過不同板塊,實現‘三長’與居民實時溝通,暢通聯繫渠道,同時通過服務積分兌換獎勵,激發‘三長’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長春市綠園區民政局副局長劉大勇提到的APP正在轄區內多個社區試點運行,這也是綠園區推進“三長”聯動機制落地落細的又一次探索。

3月末,綠園區迅速落實“三長”聯動機制,完成體系搭建、隊伍組建、人員培訓等工作,目前已有兩萬餘名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到位,5000多個“三長”微信群“上崗”,原有321個網格增加至593個,精細化、科學化的佈局,切實激活了基層治理末梢。

在堅實的基礎上,“三長”制升級版的“綠園探索”拉開序幕。

15日,綠園區召開黨建引領“三長”聯動機制工作推進座談會,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分享了“網格4+”工作法,正陽街道豐和社區介紹了社會力量協同治理經驗,普陽街道信陽社區提出探索建立多元參與社區治理格局,鐵西街道青浦社區作了“整合資源打造居民自治新模式”主題發言,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交流,為持續推進“三長”制提供了借鑑與參考。

作為座談會的重頭戲,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田毅鵬以專家視野,從提升“三長”人員能力,在“聯動”上下功夫,以“三長”聯動為核心鏈接多元社會力量等方面提出指導意見。

一條條建設性意見,一個個經過實踐總結的“金點子”……在“頭腦風暴”中擦出的智慧火花推動“三長”制走向更深更遠,向著有效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穩步邁進。

“網格4+”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青年路街道的武警小區丟掉了“髒亂差”的“頭銜”,實行“三長”制後,3棟居民樓,十餘個單元都有了各自的樓棟長、單元長,“管家”上崗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裝門禁。

“安裝門禁後,小區可以實現封閉管理,為此,居民們還特意集資2000多元,專門用於門禁維護。”看著變了樣的“新家”,樓棟長、老黨員鄭濤滿臉笑容,“‘三長’制是一個契機,讓我們實現了居民自治,也讓我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更加高漲了。”

強化黨建引領,引導居民自治是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探索實行“網格4+”工作法的重要環節,通過聚合各方面資源合力,提升治理成效。

銀融社區黨委書記陳春梅詳細介紹了“網格4+”工作法。“網格+三長”5項聯動,主導治理網格。建立“一哨三報到”模式,實行微信群線上實時聯動、“網格驛站”線下定期聯動、重要事項現場聯動、難點問題升級聯動、處置流程閉合聯動,縮短居民反映訴求路徑。“網格+支部”黨群聯動,協同治理網格。根據網格劃分同步組建黨支部,整合黨員與“三長”交叉任職,明確網格黨支部搭建活動陣地、培育“紅心物業”、引導居民自治、打造樓院文化等6項重點工作。“網格+十員”多員聯動,共建共治網格。社區黨委統籌協調街道執法力量、綜治協管員、水電氣熱服務人員等“十員”下沉網格,網格“十員”在“三長”協調下分工協作,開展小微服務,調解鄰里糾紛,排除安全隱患。“網格+志願者”專兼聯動,共同服務網格。為有機補位“三長”“十員”服務功能,社區黨委統籌組建健康醫療、養老助殘等6大類79支志願者服務隊,面向網格提供45項志願服務。

“我們還將繼續探索完善聯動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隊伍素質,保持‘三長’隊伍活力,提升基層防控和治理能力。”在陳春梅分享經驗的過程中,與會人員紛紛記錄下可複製的做法和腦海中閃現的新點子。

共治共建,單兵作戰變身組團協作

“單元長就是單元所有住戶的管家,鄰居們推選我,我就應該擔起這個責任。”居民張佔喜在擔任單元長的第二天,便通過“樓棟牽手團”解決了單元門損壞問題。

在“三長”報到的過程中,正陽街道豐和社區深入瞭解“三長”的職業專長、興趣愛好等,迅速組建了助老行動隊、就業助力團、小區管家群等十支特色志願服務隊,使“三長”由單兵作戰變為組團協作,從而實現老有所依、業有所就、住有所居等“十有”目標,切實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水平。10支志願服務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既有分工又有協作,以中青年骨幹力量組成的“助老行動隊”,為老年人跑腿代購、答疑解惑;部分熱心的老黨員志願者組建了“小區管家群”,深入小區排查隱患、調解矛盾;有水電氣暖維修特長的熱心居民,組建了“樓棟牽手團”,幫助居民解決下水堵塞、家電維修、更換門鎖等急難事。

“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還會定期組織開展政務服務政策諮詢、矛盾糾紛處理、群眾溝通技巧等知識培訓,提升‘三長’快速處置小區矛盾的能力。”豐和社區黨委書記王紅巖介紹,為了緩解“三長”的工作壓力,切實解決群眾問題,社區黨委定期組織召開議事協商會議,溝通“三長”聯動工作開展情況,對於群眾反映強烈、矛盾比較突出的難題,共同商討解決方法,確保“三長”配合密切,工作落到實處,構建相互促進、相互監督的“多方共治”治理新模式。

目前,豐和社區正在創建“掌上網格”APP,整合區域信息、人口數據、服務項目三大基礎數據庫,建立“一戶一檔”,動態掌握服務需求,開啟智能網格管理模式。

豐和社區善借力、聚合力,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激發基層治理活力,這一經驗做法也為更多社區提供有效借鑑。

專家支招,把舉措提煉成模式

在銀融社區、豐和社區兩地走訪中,田毅鵬頻頻感嘆,“治理網絡更密實了,覆蓋了漏點和盲區。”“基層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打通了社區服務最後一公里。”田毅鵬表示,初識“三長”制是通過家門口的單元長公示牌,而在此次走訪後,他對“三長”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我們把社區治理比作一張網,而‘三長’制使得這張網具有更完整的覆蓋性、聯動性和協動性。”田毅鵬詳細解釋道,“三長”在社區治理中充分發揮熟民情、知民需的優勢,將服務延伸至社區末端,編織了更加密實的治理網絡,彌補了漏點與盲區,真正實現服務全覆蓋。除了覆蓋性外,“三長”制還將各公共服務部門、社會組織等納入其中,縱橫聯動拓展社區治理立體性。而協動性則是指居民的主動參與,通過樓棟治理、單元治理實現自治,“有了這三性之後,網格化管理就完善成一個立體的、能動的、完整覆蓋的治理方法,而初級的立體網絡也進化成了超級立體網格。”

在聽過典型社區的經驗交流後,田毅鵬感慨頗深,他提醒各社區,“三長”制並不是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之外再建一個新制度,而是要鑲嵌其間,完善、優化治理體系。“銀融社區和豐和社區充分利用原有的資源和經驗,與‘三長’制融合一體,互補長短,賦予社區治理新的含義。”

在田毅鵬看來,如今的“三長”制還處於“開花”階段,要想不斷推進,讓“三長”制落地紮根,還需要在不同階段釐清問題清單,尋找破解方法,“彙集社區好的做法,形成經驗,並在經驗之中提煉模式,在反思、總結、提煉中促進‘三長’制結果。”

提升“三長”人員能力,將其打造為社區治理與服務的精良隊伍;在“聯動”上下功夫,發揮基層黨組織主導聯動的驅動作用,探索“三長”人員協調聯動的高效模式;以“三長”聯動為核心,鏈接多元社會力量……座談會上,田毅鵬精心羅列出“三長”制推進與深化的中肯建議,助力綠園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格局。(長春日報 朱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