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史記》與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在這裡!

《史記》為何時至今日仍能閃爍光輝

主持人:今天來看,經歷了兩千多年,《史記》所體現出來的哪些精神、追求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呢?

韓兆琦(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我認為,《史記》在經歷了兩千多年風雨後,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其進步的民族思想、卓越的經濟思想、人民性的思想追求三個方面。

漢武帝一生髮動的戰爭有伐匈奴、伐大宛、伐東越、伐南越、伐朝鮮、通西南夷等。其中除了對匈奴進行的戰爭屬於正義自衛反擊外,大多屬於非正義的擴張掠奪。司馬遷明著於史,其同情顯然在被侵略、被掠奪的一方。

司馬遷是漢代被壓迫人民與被侵略、被掠奪的少數民族共同的朋友。司馬遷所宣傳的這種各民族友好一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它已經成了兩千年來團結、凝聚境內外各族中華兒女共同建設與保衛神聖家園的強大精神力量。

司馬遷主張農、工、商、虞四者並重,反對秦朝以來統治者一貫推行的“重本抑末”。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商人不是勞動者,他們不創造財富,他們被看做是對整個社會有害無益的。

封建主義最理想的藍圖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小國寡民。司馬遷這種非常重要的經濟思想,被壓抑了兩千多年。試想,如果從司馬遷那個時代,真來一個“工農商虞”四者並重,那中國的古代史又將是一種什麼局面呢。

《史記》與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是司馬遷不媚權貴,堅持實錄,實事求是寫歷史。同時,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了大量的小人物,如遊俠、隱者、食客、贅婿、卜者等。

灼見|《史記》與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在這裡!

《史記》中有許多大人物所幹的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但這些大事件都是靠小人物的幫助完成的:信陵君竊符救趙是靠了侯嬴、朱亥;平原君能搬來楚兵,並堅守圍城,是靠了毛遂、李同;孟嘗君能脫離秦國,並在齊國幹一番事業,是靠了馮諼等。因此若說司馬遷給信陵君、平原君、孟嘗君立傳,其實際目的就是為了表彰侯嬴、朱亥、毛遂、李同、馮諼等這些下層人物,我看也是可以的。不媚權貴、敢於批判腐朽黑暗,重視社會下層、努力歌頌小人物,是《史記》中民主性突出表現的兩個方面。

司馬遷從“人”出發去考察歷史,從而形成了獨具人文特色的一家之言

主持人:您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最獨具的特色是什麼?

趙明正(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司馬遷善於吸收前代史書的精華,把它們融匯包攝在《史記》中。如《春秋》“長於治人”的社會價值就為《史記》提供了精神範例。司馬遷指出《春秋》具有“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的特點,並努力繼承它以“人事”為指歸的精神,從“人”出發去考察歷史,從而形成了獨具人文特色的一家之言。

司馬遷生活在思想界由百花齊放到群論一律的變革時期,尚能領略百家爭鳴的遺風餘韻,因此在文化觀點上主張批判繼承和兼容幷包。梁啟超就推崇司馬遷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於孔子之學,頗得力於《春秋》,西南學派(老莊)、北東學派(管仲齊派)、北西學派(申、商、韓)之精華,皆能咀嚼而融化之。又世在史官,承胚胎時期種種舊思想,磅礴鬱積,以入於一百三十篇之中,雖謂史公為上古學術思想之集大成可也。”可見,先秦漢初文化中的民本思潮和理性傳統是司馬遷人文思想的深厚歷史淵源。

但是,司馬遷對先秦諸子是批判接受的,他批判的基準就是“人”。如他批評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認為他們禮節繁瑣,不夠通達,其著眼點是人。評陰陽家“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評墨家“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著眼點是人的感性慾求,認為墨家的節慾思想有悖於人的天然本性。評法家“嚴而少恩”,是著眼於人的自由發展。對道家評價最高,肯定了它“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認為它有利於人的個性才能的發展。

司馬遷把“人”作為出發點,從人的生存和發展出發來審視、衡定傳統文化的價值,這就與儒家的人倫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認為文化是人的先行規定,而司馬遷則認為文化是為人存在、為人服務的。在儒家地位趨於獨尊的文化專制時代,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人文精神。

《史記》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還在於它作為一條文化鏈,有傳播者,有接受者,有研究者,歷代不絕

主持人:兩千年來,《史記》一直都被奉為經典,除其自身的魅力外,還有什麼原因使其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

張新科(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司馬遷的《史記》具有永久的魅力與生命力。其魅力在於它深刻而獨特的思想,在於它通過幾千年歷史體現了人性的光輝和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於它文本的整體系統結構和強大的藝術力量。正是這些魅力,形成了《史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力和永恆的生命力。

《史記》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也來自於歷代讀者對它的消費與接受,它作為一條文化鏈,有傳播者,有接受者,有研究者,歷代不絕,乃至於形成一門學問——“史記學”。這門學問的形成過程,就是《史記》生命力延伸的過程。漢魏六朝是《史記》的傳播和初步研究時期,此後不斷髮展,20世紀以來進入研究的高潮時期。

《史記》的生命力還來自於它世界性的傳播與研究。據史書記載,《史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史記》傳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覃啟勳考證,“《史記》是在公元600年至604年之間由第一批遣隋使始傳日本的”,明清之際,是《史記》東傳日本的黃金時代。《史記》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的政治、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日本,各種形式的《史記》抄本、刻本,或選本,或全本,數量在百種以上,《史記》的傳播和普及程度是非常廣泛的。

在歐美國家,《史記》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全本的俄語、法語版《史記》已經問世,全本的英語版《史記》也即將完成。世界範圍的《史記》研究也愈來愈深入,顯示出《史記》永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今天我們該怎樣讀《史記》

主持人:近些年來,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為當代人重視,《史記》也成為熱門書,今天我們該怎樣讀《史記》或者說從《史記》中我們能讀出什麼?

趙明正:讀《史記》應讀出司馬遷的人文精神。司馬遷看到人的才能發展促進了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都是表現人們要求施展才能,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司馬遷所關注的個體不是道德的化身,而是有各種缺陷的人;他考察個體的人不是觀照他們為君、為臣、為父、為子的抽象本質,而是觀照其活生生的個性;他沒有按照這些人的社會角色寫出他們應該擔負何種社會責任,而是寫出他們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由意志所從事的社會活動。馬克思說得好:“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張新科:優秀歷史人物隨著時代的變化仍然顯示出魅力,比如說《史記》裡面記載的從先秦到漢代的人物,為什麼我們今天還研究它,還從這些人身上得到力量,那是因為這些人身上有價值。如果沒有價值的話,人們早就把他拋棄了。

我們作為讀者,閱讀《史記》這樣的優秀傳記,會從這些傳主身上得到一種生命的啟迪。一看歷史上的這些優秀人物,這樣的有為,自己也就產生一種共鳴,然後引發自己的行為反應,覺得我應該像這樣去做。這就產生一種積極的作用。

就像司馬遷當時為什麼發憤著書,在逆境中去完成《史記》,他也在前代人那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今天去讀《史記》等古代傳記,也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一種精神的力量。

以《史記》為代表的這樣一些傳記,我們從裡面不光是得到一些歷史知識,更多的是如何去做人,實際上就是得到一種生命的啟迪。從正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種力量,從反面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一種教益。有一些人我們也不能決然地說是好人壞人,也有一些處在中間,你無法用好壞去判定他。不管什麼樣的人,要他們十全十美,肯定很難。

我們主要看他身上的主旋律,會給我們一種精神上的啟迪,所以胡適說“傳記可以幫助人格的培養”。傳記是人類生命的一種特殊載體,是素質教育的最好讀本。而且讀者通過傳記看到的不光是傳主一個人,也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優秀的傳主、有價值的生命就是魯迅先生所讚揚的“中國的脊樑”。

(主持人:黃月平 郭揚)

本文原載於2015年12月7日《北京日報》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 韓兆琦 張新科 趙明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