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俗話說,聽其言,觀其行。美國是不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不要只聽美國怎麼說,還要看美國怎麼做。在美國剛建國的時候,關於“言論自由”,搞得還算可以。在當時,華盛頓被看作聖人,但依然有人可以詆譭華盛頓,也有人可以質疑華盛頓。華盛頓主張“孤立主義”,引來了大批反對者,他們質疑美國政府的信譽問題,質疑華盛頓的領導力。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主張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結果引發州權主義者的抨擊,但聯邦黨人與州權主義者還是達成了妥協,否則就沒有1787年憲法了。

美國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總的來看,在美國建國初期,那些建國先賢們對於“言論自由”還是很上心的,而且尊重言論自由。但是,在華盛頓去世後,美國的言論自由體系就出了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擴張主義者佔據了美國國會,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開始對美國民眾進行洗腦,導致美國社會處於狂熱狀態。

在這個時候,任何反對美國對外擴張的聲音,都可能被當作異端。任何鼓吹“孤立主義”的言論,則被認為是懦弱之語。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人身攻擊,理性的言論彷彿不復存在。這種現象,不只在美國平民階層中蔓延,而且也成為了上層精英社會的常態。那些國會議員,不再訴諸於證據和推理,而是著眼於情緒和煽動。這就如同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每當有人對戰爭政策提出質疑時,就會遭到嘲笑:你就是慫。

美國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這距離獨立戰爭的勝利,還不到20年,但美國人已經破壞了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不是1814年英軍攻陷華盛頓,美國人或許還會一直狂熱下去。在”第二次英美戰爭“結束後,那些狂熱的美國人,終於冷靜了下來。他們發現,原來先賢們的智慧,的確是智慧,自己還是太年輕了。在整個19世紀,還有一個大事件,那就是圍繞著廢奴主義與蓄奴主義,兩派人展開了長期鬥爭。

事實上,奴隸主階層並不歡迎言論自由,他們拒絕接受批評,並竭盡全力的為蓄奴主義辯護,而且還積極迫害那些反對蓄奴的人士。奴隸主階層,也算是美國的統治階層,這就意味著統治階層對於言論自由的態度,是持有雙重標準的。如果一種思想或觀念,對美國的統治階層有利,他們就傾向於支持,如果對他們的利益有害,他們就傾向於反對,甚至發起迫害。

在1920年代後,美國的言論自由,開始逐步建立邊界。隨著公民政治素養的提高,他們對言論自由產生了共識,那就是在法律範圍內,建立有限的言論自由。美國人開始鄙視那些嚴重背離美國價值觀的言論,人們開始注重自己的言行,努力使其符合社會標準。過去那種粗鄙不堪的言行,被視為是粗魯的,無禮的。法律知識的普及,也讓言論的邊界開始收縮,因為人們發現,話一出口,就不能收回來,而很多矛盾的發生,本身就是話語引發的。

美國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但是,在美國的上層社會,卻開始鄙視言論自由,那些上層社會的精英,執迷於固有的觀念。在他們看來,這些觀念依然是不容置疑的,例如自由經濟主義等等。如果有人批評這些觀念,則被他們視作人身攻擊,很容易引發矛盾。但總體來看,1920-1940年代,美國社會的言論自由情況還算說的過去,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卻更容易因話語激發。

1950年代,是美國言論自由狀況最惡劣的時期。隨著“麥卡錫主義”的登臺,大量左翼人士遭到了迫害,一些為美國立下不世之功的大人物,也在被迫害的行列。例如曼哈頓計劃總工程師,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還有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連喜劇明星卓別林,也遭到了迫害,至死未回美國。

在這場白色恐怖運動中,美國的價值觀遭到徹徹底底的破壞,以埃德加·胡佛為首的激進主義者,利用美國的國家機器,對美國公民開展了大量非法活動,造成整個美國社會的恐慌。這個時期,被人稱為“美國的黑暗年代”,而言論自由,也被看作奢侈品。

美國是所謂“言論自由”的國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