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統籌協調 城市農村“比翼飛”

 項目建設熱火朝天,美麗鄉村遊人如織,亳州城鄉處處湧動著激情與活力。

  40年改革開放,亳州變化日新月異。主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218平方公里,是地級亳州市成立時的4.5倍;城鎮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5個百分點,增速在全省最快;“九城同創”助力經濟發展,持續改善民生;美好鄉村建設一直走在皖北地區前列……近年來,我市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奏響了邁向小康社會的“協奏曲”。

  強筋壯骨完善基礎建設

  10月18日,市區建安路隧道建成通車。作為亳州市乃至皖北第一條下穿河流隧道,歷時兩年多的建設,它的通車不僅成為亳州又一新地標,更有力緩解我市南北交通壓力,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

  “20多年前,市區渦河上就兩座橋連著南北,一個是大洋橋、一個是浮橋,後來浮橋拆除了,在旁邊建了靈津渡大橋,如今,建安路隧道已經通車,湯王大道隧道正在建設,渦河南北連接更加緊密,交通則更加便利。”土生土長的亳州人孟蘭說。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載體功能,是近幾年亳州城市工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市政公園、萬達廣場、城市規劃展覽館、亳州體育館、陵西湖公園等一大批商貿服務和社會事業項目的建成使用,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居住在亳州經濟開發區國購名城小區、工作在北部新城華佗中醫院的市民何蕊每天開車往返於城市之間,對變化二字深有感觸。一棟棟高樓聳入空中,一條條道路寬敞通暢,春天鮮花盛開,奼紫嫣紅;夏季草木葳蕤,鬱鬱蔥蔥;秋來層林盡染,五彩斑斕;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生活在這裡如在畫中。

  “吃得好,照顧得好,還能與別的老人聊天,這日子美。”在蒙城縣三義鎮楚樓村,77歲的王展貞老人高興地說,每天4元錢吃3頓飯,政府補貼6元,三四十名老人聚在一起吃飯很熱鬧,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孤零零生活了。

  蒙城縣在全縣290個村推廣農村居家養老工程,在2017年建設100個居家養老中心的基礎上,今年縣財政又拿出6000萬元,擴大居家養老中心的覆蓋面,目前已建成244個,覆蓋率達84%。

  除了惠民工程,在城市建設方面,蒙城也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優化政務服務,在2014年亳州申報成為第三批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單位後,蒙城加快推進“智慧蒙城”建設。截至目前,蒙城縣已投資5億多元,在城鄉範圍內共安裝視頻監控11977個,實現城區全覆蓋、農村重要交通路口無盲點,也是安徽第一批實現城鄉視頻全覆蓋的縣級城市之一。

  隨著城市“長”大、“長”高、“變”靚,我市三縣一區都在加大協調發展重點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我市“十三五”規劃目標,我市將加快推進“三個亳州”現代化建設進程,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新區提升、老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立體交通網基本建成,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紮實推進,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進一步提升。

  按照這樣的目標,一個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正在一天天向我們走來。

  破繭成蝶創建美好鄉村

  改革開放40年來,不僅城市面貌發生了鉅變,農村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近年來,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而農民生活了多年的村莊也正因人居環境整治悄然發生著變化,農民的生產生活也因環境的改善而不斷提檔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注重鄉土味道和民俗風情,注重補農村的短板,揚農村的長處,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民幸福家園。

  2012年以來,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縣為主、梯次推進”的原則,以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為重點,科學有序推進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果,在2013至2016年度省級美麗鄉村驗收考核中始終位居全省先進行列、皖北片區第1名。

  如今,亳州市村莊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精神面貌不斷提振,為亳州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曾幾何時,農村環境一度成為眾人心中“髒、亂、差”的代名詞。

  但現如今,不論是在利辛、蒙城,還是在渦陽、譙城,漫步鄉村,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村變得越來越乾淨了。

  在蒙城縣駱橋新村,低保戶成了村裡的保潔員,在保障村裡衛生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在譙城區周劉村,曾經的“龍鬚溝”如今變成了景觀帶;在利辛縣解集村,村民用上了價值幾百萬的汙水處理設備,村民們自豪地笑稱很多城市小區也趕不上他們……這一切變化,正源於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我市結合實際,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走出一條能複製、可持續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子。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137個,市縣自主建設中心村43個。2017年度31個省級中心村、52個市縣自主建設中心村都在緊張施工中,將接受省級驗收。2018年度48個省級中心村、47個市縣自主建設中心村現已全面開工建設,少數村已基本建成。

  “把農村的路修好、燈亮起來、立面改造起來,這樣的‘基本版’只是農村環境整治的起點,接下來,農村環境整治將會因地制宜,在‘基本版’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內容,進一步打造農村環境整治的‘標準版’和‘升級版’。”市美麗辦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市對農村環境整治不僅要做到美化、亮化、硬化,同時還將逐步加入文化、產業化的元素,通過農村環境整治的提檔升級,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質的提升、量的飛躍。

  比翼雙飛加快城鎮化步伐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不能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而是要城鄉協調發展。

  為此,市委、市政府努力統籌好城鄉發展,下大氣力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實現城鄉協調共進,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而“城鄉發展一體化”,則是一個有力的抓手。

  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樓,成了農民新居,昔日髒亂差已無處可覓。利辛縣曹店社區曾是養豬大村,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循環經濟改變了這個村莊的舊貌,成為遠近聞名的示範村,村民們早已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曹店社區還通過以落地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在加強新村建設的同時,著力於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大力培養新興產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推動工業化,促進“兩化”互動協調發展。隨著企業的入駐,很多村民也成了“上班族”,開啟了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

  從“村民”到“市民”,從“刷卡”到“刷證”,農民看病越來越方便。2011年,我市將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合二為一,統稱“城鄉居民合作醫療”,所有參合參保居民只要手持二代身份證,就可在定點醫療機構就診,並在出院時完成報銷補償手續。

  醫療、住房、教育,如果說幾年前,“市民”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城裡人”優越身份的話,現在,這種優越感幾乎蕩然無存。

  多年來,隨著我市城市框架擴大,城鄉一體化速度加快,新區建設日新月異,譙城區城父鎮劉樓新村、渦陽縣西陽鎮郭寨新村、利辛縣西潘樓鎮於寨新等新村“多點開花”,農民與市民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小,數以萬計的農民正在華麗轉身,轉向“城裡人”。

  自2000年地級亳州市組建以來,我市農村城鎮化獲得了長足發展。主城區規劃面積擴大到218平方公里,是建市時的4.5倍。2017年末亳州全市戶籍人口650.8萬人,比上年增加3.9萬人;常住人口為516.9萬人,城鎮化率39.8%。近年來,我市城鎮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5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最快。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隨著皖北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亳州加快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按照“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奮力走在皖北振興前列”的工作總要求,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瞄準“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百萬人口大城市建設定位,統籌中心城區、縣區與鄉鎮的發展步伐,將努力建設配套齊全、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區宏偉目標。

  相信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農村路、電、水、通訊、網絡等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形成,不久的將來,更加方便、滋潤的生活,必將在我市廣大農村展現,農民兄弟的市民夢已不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