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

一個人本應該活成什麼樣子?個人與集體,我們該如何自處和與他人相處?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久。當看到《樹上的男爵》這本書和書中的故事的時候,突然好像有點明白了。也許,柯希莫的人生選擇也應該是我的人生選擇。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

對自由的嚮往,是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期盼

一個人只有遠離人群,才能真正和他們在一起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柯希莫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樹上,卻將生命更緊密地與大地相連。柯希莫上了樹,卻並沒有像猴子一樣生活,相反,他活出了一個人本應該有的樣子:

他同時是一個好的人,也是一個好的公民。這是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用卡爾維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通過對個人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非個人主義的完整”。對柯希莫來說,“一個人只有遠離人群,才能真正和他們在一起。

就我個人而言,沒有任何其它的一句話,在表達個人該如何與集體相處更準確的語言了,這句話就是:“通過對個人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卡爾維諾簡介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

1923年10月15日,伊塔洛·卡爾維諾生於古巴哈瓦那附近聖地亞哥的一個名叫拉斯維加斯的小鎮。父親原是意大利聖萊莫人,後定居古巴,是個出色的園藝師;母親是撒丁島人,植物學家,為了使出生在異國他鄉的兒子不忘故土,母親特意給兒子取名為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託他們對故鄉的懷念。

卡爾維諾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戰後開始文學創作。194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通向蜘蛛巢的小路》。20世紀50年代起以幻想和離奇的手法寫作小說,或反映現實中人的異化,或諷刺現實的種種荒謬滑稽。《兩半的子爵》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同後來寫的《樹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騎士》(1959)合輯為《我們的祖先》三部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卡爾維諾創作了《看不見的城市》(1972)和《宇宙喜劇》(1965)等。他還蒐集整理了《意大利童話》。 1985年9月,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葬在地中海岸邊的卡斯提格連小鎮。

順便提一句,王小波對卡爾維諾評價甚高,是王小波最推崇的作家。王小波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多次讚歎卡爾維諾那“

天外飛龍般澎湃的想象力”和荒誕、奇趣與孩子般的想象力

《樹上的男爵》: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一個關於自由與自我的故事

《樹上的男爵》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叫柯希莫的孩子在12歲那年爬到了樹上,給自己立了個Flag:絕不下樹。大家都以為這個孩子只是在賭氣,沒想到,他真的在樹上生活了一輩子,度過了傳奇的一生。

這條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是一條異於常人、堅守自我的路。在樹上,柯希莫遇到了一連串的考驗。第一次考驗是,柯希莫看到了鄰居家的小姑娘,並且對小姑娘一見鍾情。當時,他完全可以選擇下樹,但是他卻沒有下樹。他說:他很喜歡這個小姑娘,但他不想成為他的奴隸,他只想成為他自己。

經過重重考驗,最後,柯希莫活成了一個“高貴的野蠻人”。

這條路也是一條通往完整的路。那一個人要怎樣才算完整呢?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尺度。

柯希莫在樹上的時候,一直與家人保持著聯繫,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家人身邊。他會與家人一道去做彌撒,當然,他是站在樹上做的;節日時,他也會穿出節日的盛裝;他還會讓自己的家庭教師和神父給自己上課;姐姐出嫁,他也會在樹上參加姐姐的婚禮……,家庭的活動,只要在樹上能參加的,他都儘量參加。

不僅如此,他還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樹上,他長久地看農民幹活,為他們指出田壟鋤直了還是彎了,向他們報告地裡的西紅柿已經熟了,有時還幫他們跑跑腿……

柯希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了他生活的那片土地的庇護者,也成為了他自己,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分子。

當然,柯希莫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卡爾維諾筆下,柯希莫並沒有被神化,仍然是一個人,也有人性本身的缺點。

樹上的道路也是一條獨創者的路。卡爾維諾的所有作品都有強烈的寓言色彩,這本書也不例外,它可以看作是一個作家對藝術與現實關係的思考。關於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卡爾維諾經歷過一場重大的改變。在創作早期,也就是二戰期間,他寫了大量現實主義的作品,這段時期是卡爾維諾獻身集體主義事業的時期。戰爭結束後,他開始反思並尋找“個人良知與歷史進程之間的正確關係”,進入了創作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卡爾維諾重新成了一個寫作上的個人主義者,一個獨行者

在小說中,柯希莫雖然是凌空漫遊的,但也是有根的,系在大地上。這是柯希莫的人生選擇,也是卡爾維諾的藝術選擇:關照現實,但是是用一種荒誕的方式關照現實

當我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想,柯希莫的人生選擇也應該是我的人生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