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最近為啥頻頻接到孩子“走丟”的報警?民警分析:他們的行為可總結為4類

短短几個月,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接連接到孩子“走丟”的報警。儘管孩子們最終都已平安回家,但孩子們為何頻頻“走丟”?民警綜合分析後給出了這樣的意見和建議。

3名不想上學的初中生結伴“闖”社會

1月9日上午,灞橋區3名初一學生的家長向公安灞橋分局新合派出所報警稱,孩子離校出走。經瞭解,3名學生出走前自稱不想上學了,要結伴去“闖”社會。除了一部手機,一個QQ號碼,再無其他線索。

案發後,新合派出所高度重視,立即立案查找,通過分析QQ聊天記錄、調取監控、走訪親友等大量工作,1月11日9時許,民警在十里鋪轄區發現出走學生蹤跡。隨後,民警又經過5個小時的地毯式摸排走訪,最終在一家便利店門口找到離家出走的3個孩子。

9歲姐姐找弟弟雙雙“走失”

4月4日10時30分,吳先生他和妻子在家收拾東西,6歲的兒子揹著羽毛球拍獨自到樓下玩耍。半個小時後,夫妻倆讓9歲的女兒下樓找兒子。幾十分鐘後,不僅兒子沒有找回來,女兒也不見了。


奇怪,最近為啥頻頻接到孩子“走丟”的報警?民警分析:他們的行為可總結為4類

4月4日晚,家長帶著孩子趕到派出所表示感謝。記者王濤攝

當天下午2時許,夫妻倆實在找不到孩子,就跑到公安灞橋分局紡西街派出所報警。經過4個多小時的尋找,民警終於在事發小區內一住戶家中找到了姐弟倆,當時他們已在鄰居家吃過晚飯,正在客廳開心地看動畫片。姐弟倆誤以為父母去上班才在鄰居家“蹭吃蹭喝”。因為平時,姐弟倆的父母做小生意,無暇照顧孩子,兩個孩子也經常獨自外出玩耍,兩個孩子早已習以為常。

與父母吵架後男孩負氣離家出走

4月8日晚9時許,公安灞橋分局灞橋派出所民警在巡邏途中發現一名男孩獨自在溼地公園行走。民警立即上前詢問後得知,這名小男孩家住臨潼,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之前,因與父母吵架,竟獨自離家出走。當天,他一直從臨潼走到灞橋,還打算乘車去商洛的外婆家。瞭解這一情況後,民警立即將男孩帶回派出所,但孩子賭氣拒不提供家人的聯繫方式。


奇怪,最近為啥頻頻接到孩子“走丟”的報警?民警分析:他們的行為可總結為4類

4月8日晚10點30分,民警將孩子送回臨潼家中。記者王濤攝

經民警耐心勸導,孩子提供了外婆的電話號碼。隨後,民警通過外婆才聯繫到他的父親,此時,家人也在為他的出走心急如焚,四處尋找。當晚10點30分,民警將孩子送回臨潼家中。

民警分析 這些孩子為啥會“走丟”

連續“走丟”的孩子,讓家長很揪心,也給民警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民警通過分析這些孩子的行為,發現他們的家庭氛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親子關係方面缺乏溝通。民警也想給家長們一些建議和意見。

公安灞橋分局團委書記陳涵表示,這些孩子的行為可以總結為以下4類:第一類是逃避學習壓力型。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這種壓力主要來自父母的期望和老師的要求。這也使孩子容易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逃避甚至出走的想法;第二類是逃避懲罰型。此類孩子的自尊心強,最怕丟面子,如果犯錯被處罰,超出心理承受範圍,為逃避懲罰或者為懲罰家長,就會做出離家出走的行為。第三類是盲目跟從型。孩子天生好奇心較重,忍不住想去外面玩,開開眼界。一些孩子就是因為聽信了身邊一些“不良人員”的鼓動而離家出走的。第四類是缺少關懷型。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很多父母因為生活壓力會經常吵架,無形中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視了對孩子的關照。

建議家長這樣管孩子

陳涵建議,對於一般父母來說,做到以下三點,可以有效預防孩子離家出走。

第一:穩定情緒,拒絕暴力相待。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讓孩子能聽得進去大人說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自己以及孩子的情緒。比如,親子間吵架,當時雙方都很生氣,這時候家長不要馬上發作,不妨讓自己和孩子分開一陣子,各自回屋30分鐘,等平靜下來再聊剛才發生的事情,這樣雙方溝通的效果會更好,教育質量也會提升一個檔次。

第二:家長要保持良好心態,樹立榜樣。孩子進入叛逆階段情緒不穩定,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家庭的,如果孩子的家庭當中充滿著懶散、吵鬧、表裡不一,那麼孩子的身上也會逐漸帶有這些性質,所以說,孩子在叛逆階段是什麼樣子,取決於家長平時的表現。

第三:勸說和懲罰並用。教育孩子,不僅要把道理說通,還應該適當懲罰,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確實犯錯了,接受懲罰就是在面對錯誤,孩子有此經歷,未來才會學著約束自己,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勸說和懲罰的度。

除此之外,陳涵還說,有些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恐嚇孩子,而不是和孩子談心交流。他特意提醒,請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他們調皮,警察會把他們抓走,而要告訴孩子,遇到危險要第一時間向警察求助。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