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馬德里在史前就有人居住,到底是野人還是猿人已不可考。歐洲人一直認為人類發源於非洲,然後傳染到世界各地。他們發現自己的基因和非洲人一樣,而且和非洲原始人類也一樣。我估計馬德里的史前人類應該是非洲智人。現在可考的馬德里最初居民是凱爾特人,有跡象表明他們當時住在洞穴裡。古羅馬人來了以後,一開始是佔了凱爾特人的洞,後來是自己蓋了村子叫做“馬翠斯”(Matlice)。西哥特人南下的時候把羅馬人攆走了,現在還可以看見一些西哥特人的遺蹟,包括一座長方形教堂遺蹟和一些亂葬崗。有歷史記錄的馬德里居住史是從阿拉伯人佔據伊比利亞半島開始的,包括一些猶太人,他們當時住在現在馬德里郊區的那些地方叫做“梅里特”(Maylit)。到了公元九世紀的下半葉,科爾多瓦的穆罕默德一世大帝在那條流過馬德里市區的曼薩納雷斯河邊開始建造要塞,穆罕默德一世好像不應該叫大帝吧?應該是哈利發?也不對,穆罕默德一世的時候。科爾多瓦國王還不叫哈利發,應該叫埃米爾(Emir)。穆罕默德一世把西哥特人的長方形教堂改成了一座清真寺。穆罕默德一世時期是科爾多瓦王國最興盛的時期,其後,它開始分裂,馬德里被併入托萊多哈里發國。1085年阿方索六世攻克托萊多的時候,把馬德里也一起拿下,併入卡斯蒂利亞。基督徒佔據了城區,就是相當於北京比六環少一環的五環以內,已經很大了,至少比四環多一環嘛。那時候,凡是穆斯林統統繳槍不殺,但是和猶太人一起都被拆遷到五環以外的郊區去了。穆斯林的清真寺被改成了一個宮殿,在它旁邊建起了阿爾穆德納的聖母瑪利亞教堂,這些建築就是馬德里皇宮的前身。1188年,馬德里獲得卡斯蒂利亞朝廷的一個席位。馬德里開始興旺起來。1202年,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八世授權馬德里可以自己組織市政府,費迪南三世在1222年還把這個權力更擴大了一些。1309年,卡斯蒂利亞第一次在馬德里舉辦卡斯蒂利亞朝廷全國代表大會,以後每隔若干年就會舉辦一次,每次都在馬德里。到1346年阿方索十一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馬德里地方政府已經被寡頭掌控。

伊莎貝拉一世和費迪南五世共治西班牙的時候,都城是設在托萊多。即使1492年收復格拉納達,形成完整統一的西班牙,都城還是保持在托萊多。進入十六世紀,卡洛斯一世;也就是神聖王國羅馬的查理五世;成為西班牙國王。到了1555年,他累得實在玩不轉了,就把西班牙王位禪讓給了兒子費利佩二世;把神聖王國羅馬的王位禪讓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61年,費利佩二世把王宮遷到馬德里,馬德里從此成為西班牙的政治中心。

費利佩二世之後,從費利佩三世當皇上的十六世紀末,一直到費利佩四世的十七世紀下半葉,是馬德里文化最輝煌的時期。文學家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劇作家維迦(Félix Lope de Vega )、畫家委拉斯貴支(Diego Velázquez)、詩人戈維多(Francisco de Quevedo)都是這個時期的馬德里人。

十八世紀波旁王朝時期最重要的西班牙國王是卡洛斯三世,在位時間是1759-1788,他被稱為馬德里“最好的市長”。而卡洛斯三世自己也認為是他把馬德里打造成了一個真正與首都相配的城市。這一時期馬德里的市政建設得到大力發展,修排水系統、裝街燈、把墓地搬到城外、大造城市雕塑等標誌物、修建文化設施(博物館、植物園、天文臺)等等。十九世紀馬德里的第一件大事是1808年5月被拿破崙大軍佔領,立了一個傀儡叫何塞一世。拿破崙軍隊進入馬德里以後,當地人民起來反抗,西班牙畫家戈雅(Goya)在《1808年5月3日那一天》裡描繪了當時的場景。1814年,斐迪南七世奪回馬德里和西班牙。1869年到1872年的西班牙是一片亂局,先是孱弱的王室導致無政府狀態,然後又有議會弄出一個傀儡國王,這個假國王一看不好玩,把王冠掛在椅子上就跑回家了,這就是“掛冠而逃”成語的由來。王位一空,各方力量就各顯神通。共和黨人趁機自己宣佈成立了西班牙共和國,首都設在馬德里,這就是所謂的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沒二年,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二世就在1874年復辟成功,重立了王室。但是,海外特別是南美的一系列獨立運動使西班牙基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進入二十世紀,馬德里湧現出一批要求改革的知識分子,弄出了好多主義,包括無政府主義和發西施主義。一次大戰中,西班牙給交戰雙方提供物資,屬於那種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發了一筆財。一次大戰後,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軍事獨裁者上臺執政,失去民心,只好不等遜位就在1931年自己流亡國外,結束了君主立憲制。4月,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

這一時期的馬德里開始快速發展,1930年的時候人口已經有將近一百萬。1931年的《西班牙憲法》第一次從法律上確定馬德里為西班牙首都,在此之前從來沒有正式命名首都。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對馬德里影響很大,共和黨人把大本營設在了馬德里,1936年11月在馬德里郊區發生了大規模激戰。這場戰鬥使得馬德里成為被轟炸的第一座歐洲城市,世界上首次以平民為目標遭到轟炸的城市是1932年日軍轟炸上海。世界戰爭史上開始了以平民為轟炸目標的紀錄,由此開始,馬德里被圍困三年。最後,得到納粹德國和意大利支持的右派戰勝了蘇聯和國際縱隊支持的共和黨,獨裁者弗朗哥上臺。西班牙內戰是一段印記深刻的歷史,《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裡面提到過國際縱隊;ABBA也有一首歌《Fernando》提到這場內戰。

在1959年到1973年的經濟繁榮時期,馬德里得到了空前大發展,城市人口和財富都得到了大發展,成為西班牙GDP最高的城市,也是西歐GDP第三高城市。市區也擴大到差不多現在的規模,馬德里南部成了工業區,大量農民工從西班牙各地農村湧入馬德里。經過1960年代的經濟繁榮時期以後,馬德里西北部地區成了新生中產階級居住區;而西南部邊緣部分則成了打工者居住區,產生出很多新鮮的文化和活躍思想。

弗朗哥執政後期實行經濟和政治放鬆政策,使西班牙特別是馬德里又經歷了一次發展,其中也包括西班牙的旅遊業。在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為了實現政治穩定,弗朗哥就攛掇議會同意把流亡在國外的國王接回來。1975年11月,弗朗哥去世,新的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接手政權。從此開始,西班牙從弗朗哥獨裁統治向君主立憲過渡。各政黨選舉產生首相組成政府執政,國王成為國家的象徵。1978年,修改後的憲法再次確認馬德里為西班牙首都。西班牙1986年加入歐共體,1999年加入歐元區。經過1980和1990年代的繁榮期以後,馬德里進一步鞏固了它在歐洲大陸經濟、文化、工業、教育和技術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

我們來馬德里當然是來看風景的,先看看街上有什麼風景。我們被洶湧的人流裹挾著往前走: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流向各處散開的地方,停下腳步一抬頭,就看見一座銅像。文藝復興運動迴歸古代趣味,反對宗教至上,藝術家們把思想從宗教的禁錮中放縱出來,任腦中幻想的大鵝南北展翅。這個運動在雕塑方向的發展之一就是恢復了小人兒騎大馬的形象,這個體裁在古羅馬和希臘以後已經消失了很多百年,哥特時期也未見到。這尊銅像裡描寫的是卡洛斯三世,就是那位“最好的馬德里市長”: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有國王銅像的這個寬敞的地方叫做“太陽門廣場(Gate of the Sun)”。這個地方是十二世紀馬德里古城牆的東大門,因為朝著太陽昇起的方向,所以叫做太陽門。後來因為影響交通,在1570年拆除,但是這個名稱還是保留了。

騎在赤兔馬要不就是捲毛青鬃馬上的國王面帶笑容,手裡攥著的不像是馬鞭,倒像是那個家用電器“手電筒”。他為什麼頗為開心暱?是因為對面的另一尊銅像,這個叫做“熊和草莓樹”,從中世紀就是馬德里的象徵,據說是因為當時的馬德里郊區有非常多的熊在觀望草莓樹。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廣場南側人行道上有一個標誌,半圓環裡寫著“放射道路原點”,指針指的不是南北,而是東西。指針之下是伊比利亞半島地圖,上面是“零公里”三個字。說伊比利亞半島所有道路里程的起點都是這裡。中國的公路零公里標誌是在北京的大前門。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我正在納悶兒為什麼從這裡算起點?一抬頭,發現它前面的大樓是過去的西班牙郵政局,門口有一位看門老大爺,穿制服的密斯托肚向前: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17到19世紀有郵差的年代,來自外國和西班牙各地的郵差都要到這兒來,這個廣場就會聚集著一批打探各地最新消息的人。而且,這個廣場上的新年鐘聲要通過廣播和電視發往空中,由全國人民接收,算作是西班牙新的一年開始了。

離開太陽門廣場,我們迎著落日往前走。我發現好像後面老是有一群人跟著,回頭一看,是他們: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走了不一會兒,就看見好多人坐在一圈柱廊外面的廣場上吃飯。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廣場中間還有一座銅像,是費利佩三世: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樓上有字,原來這裡是馬約爾廣場: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馬約爾廣場是按照西班牙語發音說的,按英文意思是叫做主廣場(Main Square),因為它是馬德里的中心廣場。費利佩二世在1577年就開始策劃修建這個廣場,卻是費利佩三世在1619年才開始動工,1790年才完工。費利佩三世的銅像1616年就完工了,卻是1848年才立在現在這個位置。這個建築是新古典主義風格,下面一圈柱廊,有半圓拱券和多立克式裝飾柱。主樓正立面的裝飾柱大量採用各種渦卷,中間是西班牙國徽的高浮雕。上面是一個弧形山花。這個廣場以前叫過“憲法廣場”和“雷亞爾廣場”,還叫過“共和廣場”,西班牙內戰之後才叫做“馬約爾廣場”。西班牙宗教迫害時期,宗教法庭在這裡舉辦審判活動;現在這裡慶祝馬德里保護神聖伊西德羅的節日。

走在馬德里大街上,能看到高高的椰子樹: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過了椰子樹就可以看見高高的大樓: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是西班牙廣場,後面的大樓是西班牙大廈: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仔細看看下面的雕像: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是西班牙廣場的標誌,塞萬提斯紀念碑。整個建築是由馬爾蒂內斯設計,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和桑丘的銅像是西班牙雕塑家巴萊拉(Lorenzo Coullaut Valera)1930年的作品,其它雕塑最終是巴萊拉的兒子小巴萊拉在1957年完成。塞萬提斯坐在上面的高臺上俯視著他創造的堂·吉訶德一夥,正面是堂·吉訶德一手舉著長矛,一手高伸,好像在喊“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桑丘則是騎著他那匹沒有鞍子的光背小毛驢跟在後面,還揹著堂·吉訶德的盾牌,隨時準備給堂·吉訶德遞過去擋子彈。堂·吉訶德的左手邊端頭是他的街坊,村姑勞倫佐,正在準備給圈裡的豬們熬食兒;右手邊是勞倫佐在堂·吉訶德想象中的形象,美麗的公主“託博索的杜爾西內亞”,正在檢查她百寶箱裡的珠寶,不知道是不是要“怒沉”。紀念碑頂上更棒,幾個女粉絲扛著一個大肉丸子在看書,看的肯定是《堂·吉訶德》,而不會是《維密》。

坐在車上看大街,路過好幾個地標建築。這個街心建築規模很大: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雕塑也很霸氣,一個女神駕著一輛獅子拉著的戰車。還有噴泉,嗞嗞地冒水。這是西貝萊斯廣場(Plaza de Cibeles),西貝萊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弗裡吉亞女神,也是“母親女神”,相當於我們所說的“送子觀音”。有人把這個廣場叫做“豐收女神廣場”,其實意思是說這位女神是負責多產子女的。旁邊的新哥特風格大樓是西班牙銀行,上面的標語寫著“歡迎難民”: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座建築非常漂亮: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新古典主義宮殿風格,車開得太快,沒有看清是什麼建築。門柱外面都有人物雕像,應該都是有紀念性的。樓上是一排科林斯柱,再上面山花裡面有精美的浮雕,最中間的是勝利女神尼姬(Nike),山花頂上是西貝萊斯女神。

這個雕塑也非常精美: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坐在車裡看不見最上面的結構,只看見下面的哥特式底座雕塑。這個應該是哥倫布在向國王展示新發現的美洲大陸,這位當時的國王應該是伊莎貝拉一世。查了一下,這個應該是哥倫布廣場,最上面應該是哥倫布的雕像。

走在街上看見的小教堂: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非常簡單的巴洛克式正立面,弧形拱門、方窗,弧形山花,絕少裝飾。這是典型的基督教堂,叫做“伊格萊希亞大教堂”,可能是馬德里教區基督教大主教的坐堂。

看看教堂外面的廣場: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街邊無聊的當地人在觀望我們,驚訝於我們神一樣的走位: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聖米格爾市場,馬德里允許外國人參觀的農貿市場,裡面有葷有素,有魚有蝦,豐儉由人: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民宅,還有民宅底下的小鋪: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商業街上開著放肆的花: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還有一個體育場: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這是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的主場足球場。旁邊有一個售票處,本以為是賣球票的,結果不是。那是皇馬球迷協會的窗口,交15歐元就可以入會,有一些優先權,比如優先買球票等等。有一群人在那裡爭相入會。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一直走下去,就到了這裡: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是馬德里皇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大門口要排隊入場。門口掛著廣告“馬德里皇宮衛隊隆重的換崗儀式”,二個西班牙老頭正在那兒做操,使勁把胳膊往上伸,這是治療肩周炎的秘方療法,叫做兩臂爬牆。左邊的老頭好像是在使勁掏皇家衛兵的胳肢窩。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馬德里皇宮是西班牙皇室的正式住宅,但是當前國王費利佩六世現在並不住在這裡,而是住在馬德里郊外小一點的薩爾蘇埃拉宮(Palacio de la Zarzuela),這裡只是用於官方儀式。皇宮現在是國有資產,屬於“國家遺產委員會”管理。

這個皇宮最早要追溯到前面說的科爾多瓦王國的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在公元九世紀修建的穆斯林要塞,1083年阿方索六世收復馬德里以後就很少用到這個要塞。1329年,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十一世開始改造這個建築;1561年,費利佩二世把宗教法庭遷到這裡,馬德里成為西班牙實質性的首都。1734年這兒發生了一場大火,整個建築基本被毀。1738開始,費利佩五世國王下令在廢墟上修建皇宮;1764年,卡洛斯三世是第一位入住新皇宮的西班牙國王。住在這裡的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是阿方索十三世,1931年隨著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建立,他開始流亡國外,最後病死在羅馬。從1931年以後,這座皇宮就被稱作“國家宮(Palacio Nacional)”。按照它自己介紹,這座皇宮佔地十三萬五千平方米,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歐洲皇宮;按照規模來說,它是繼法國凡爾賽宮、維也納美泉宮之後的歐洲第三大皇宮。

馬德里皇宮是一個正方形的建築,北、南面是宮殿,東、西面是拱廊,中間是一個大廣場。上面那張圖片是皇宮外面的正立面,頗有凡爾賽宮模樣,但是簡樸低調了很多。粗石牆面的半地下室和一層,其上是由四根愛奧尼克式牆柱組成的托斯卡納框架裝飾的二、三層,再之上就是圍繞宮殿的一圈飛簷。屋頂的外部有一圈石欄杆,叫做ballustrade。正立面頂部是西班牙皇家徽章,兩旁有四座雕像。從左向右,這四座雕像分別是萊奧維吉爾多、雷卡雷多、劉巴二世和維特里克,他們是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統治西班牙的四位西哥特國王。為什麼把西哥特國王立在這裡?因為這四位國王時期是西哥特人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強盛時期,其實他們四個在位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18年,最短的只有7年。有人說這個皇宮是新古典風格,我覺得還應該是哥特風格之後、和巴洛克同時期的古典主義風格,簡潔樸素的宮殿建築,類似於凡爾賽宮。新古典的標誌是古羅馬柱門,上面必須帶有三角楣山花,可是這裡沒有這些特點。

進入中間廣場之後就可以看見北面宮殿的正立面: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和外面正立面的風格一樣,也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頂上時鐘的兩側也有四座雕像,他們分別是費利佩五世、費迪南六世、費迪南六世的王后布拉幹薩的芭芭拉和費利佩五世的王后薩沃伊的瑪麗亞·路易薩。雕像中間的浮雕是“太陽從黃道帶升起(The Rising Sun Following the Zodiac)”。時鐘的上面是西班牙皇家徽章,最上面的二口鐘一架是十七世紀的,一架是十八世紀的。

廣場的南面是阿穆德納聖母大教堂: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座教堂是建在前面所說阿方索六世1083年收復馬德里時摧毀的一座中世紀穆斯林清真寺的原址上。教堂在1879年開工,一直到1993年才徹底完工,中間在內戰時期還停工一段時間。原本是要把這座教堂修成新哥特風格的,內戰後重啟修建的時候,修改了設計使其與皇宮的其它建築有統一的風格。它現在是馬德里天主教大主教的坐堂。

進入北面皇宮門廳: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最先抓住你注意力的是那個大樓梯: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樓梯本身還在其次,主要是這個樓梯間太漂亮了。這個樓梯間是文藝復興風格,二樓是一圈拱廊,在樓梯正面和一樓半相通,形成一座羅馬門,兩側有愛奧尼克牆柱。羅馬門中間的塑像是卡洛斯四世,身上披著羅馬大氅(Roman Toga)。塑像的上面是皇家徽章,下面是西班牙國徽。羅馬門上方拱頂的弧形窩陷裡面是一幅壁畫“水”,另外三個方向也有相同類型的壁畫,分別是“火”、“空氣”和“地球”。看看洛可可裝飾風格屋頂上的壁畫: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幅屋頂畫叫做《西班牙拯救基督教》,十八世紀意大利畫家賈昆託(Corrado Giaquinto)的作品;剛才的水、火、空氣和地球也是他的作品。這幅畫描述的是一個歷史事件:1571年10月7日在希臘的勒班妥海域發生了一場海戰,戰鬥的一方是西班牙領導的西方艦隊;另一方是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戰鬥的結果是西方艦隊戰勝了東方奧斯曼艦隊,這次海戰是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沿岸擴張勢力的終結。因此,基督教國家對這次海戰非常看重,它代表東西方宗教戰爭中西方的勝利,也被稱為海上十字軍的終極勝利。這幅畫的絕大部分是天藍色背景下的眾神歡樂場面,代表了西班牙率領的艦隊勝利歡慶場面。畫面的最下部是藍色的大海,海上並沒有戰鬥的場面,而是遠處有朦朧的煙和歪斜的桅杆。畫面的左下角有一塊礁石,礁石上是一個反綁雙手斜坐在地上的裸體男子,這個代表了失敗的奧斯曼帝國海軍。提香在1572年也畫了一幅同樣題材的畫:《西班牙拯救基督教》。

站在樓梯上回頭一看,下面好像還有一座塑像座在拱券壁龕裡: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走近看一下,原來是卡洛斯三世,也是披著一件羅馬大氅: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二樓對著廣場的是裝飾非常簡單的拱券頂廊廳: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從廊廳一端掛著天鵝絨門簾的門進去就是皇宮中可以參觀的區域了:

走上伊比利亞半島觀逝去的海上帝國之十:西班牙馬德里

這扇門和廊廳的裝飾風格一樣,非常簡單,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巴洛克風格:曲線和渦卷的運用。皇宮裡面不讓照相,沒有照片可看了。

幾個廳室比較有特點。國王卡洛斯三世過去的房間還保留著。衛兵室,裡面有盧卡·喬爾達諾畫的關於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故事。柱廳裡有賈昆託的另一幅屋頂畫,是關於太陽神阿波羅的;一尊卡洛斯五世的銅像;還有非常漂亮的枝形吊燈。皇座廳的屋頂畫是十八世紀意大利畫家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所作,頌揚西班牙王室的;中間是皇上的寶座,現在沒人坐,國王在這裡舉行國事活動也不能坐。侯見廳的屋頂畫是十八世紀德國畫家門斯(Anton Rapheal Mengs)畫的羅馬帝國圖拉真大帝。這裡最名貴的是十八世紀西班牙畫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畫的皇室肖像,包括一張卡洛斯三世的和一張卡洛斯四世兒童時期的。

大餐廳裡屋頂畫裡最名貴的是十七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Diego Velázquez )的《哥倫布向皇上奉獻新大陸》。委拉斯貴支的畫還有一幅宗教畫《親切的四樞德》,也是屋頂畫。

有一個房間裡展覽卡洛斯三世的王冠、權杖和座椅,有一個房間裡有西班牙的皇家飯碗菜盤子。最驚喜的是其中有一個房間裡有全套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提琴製作天王斯特拉迪瓦里絃樂器,包括二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二把大提琴。哪個四重奏組要是拿這套樂器去演出,那票就得賣一萬塊錢一張;光是這幾把琴就價值上億。

皇宮裡的房間裝飾風格也有所不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巴羅克風格的,也有亮瞎遊客眼的洛可可風格的,美輪美奐。一圈走下來將近二個小時,很值得一看。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