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剛過千禧年不久,各大電視臺還在播放宋祖英的走向新世紀,趙麗蓉在醫院的病房與世長辭。

躺在病床上以人民藝術家的身份結束一生的趙麗蓉面目憔悴,癌細胞在乾燥褶皺的皮膚下肆無忌憚地擴散到了她的全身。

家屬的哭嚎聲,新聞記者的快門聲,護士醫生的嘆息聲擠在幾平米的房間裡,窗外卻正值2000年七月盛夏,枝葉翠綠。

當報紙上出現趙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都沒法接受,以至於在未來幾年人們還在探討趙麗蓉因心臟病在舞臺上摔跤的一瞬。

回首1988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的趙麗蓉正值壯年,演出了小品《急診》,讓人記住了這個小老太太。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趙麗蓉在88年春晚

在《曉年鑑》裡,1988年的高曉松剛剛邁進清華的校門。

和趙麗蓉有些相似,他也愛上了表演,只不過趙麗蓉在演小品,高曉松則組了一個樂隊,吉他從不離手。

安靜的1988,像是整個新時代中國的縮影。


01

“中國光棍男今天起有救了!”

電視機作為改革開放後的“新三大件”之一,雖然普及率不高,但是擋不住一個村看一臺黑白電視也要了解世界的熱情。

1988年春晚更加堅定了人們買電視機的想法。

趙麗蓉和《濟公》主演遊本昌演了小品,《西遊記》主演六小齡童四人來了一出西遊“真人秀”,毛阿敏一曲《思念》唱響大江南北。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88年西遊記春晚“真人秀”

驚爆眼球的電視節目總是輪番登場,還沒等春晚的熱潮過去,88年中國的黃土地上又出現了一檔驚天動地的電視節目——

山西電視臺首創的《電視紅娘》,顧名思義,就是男女相親類《非誠勿擾》的前輩。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在那個軍挎包和小短裙並存的年代,上電視搞對象顯然是勇敢者的遊戲。只有厚著臉皮“公開找對象”,才能解決廣大中國男同胞的光棍問題。

山西電視臺敢在這個改革開放不久的敏感年代做出如此大膽的舉動,自然是有人給它做了好榜樣。

早在81年,人民日報主辦的《市場報》就刊登了中國第一條“徵婚啟事”,徵婚人是數學老師丁乃鈞。

戴墨鏡的丁乃鈞佔據了報紙一角,旁邊用幾十個字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任憑外界因為這件事吵翻了天,主人公丁乃鈞三個月收到了400多封應徵信,年底就結了婚。

如今回首看88年的《電視紅娘》,其中充滿了反抗和叛逆的味道,不知道中國徵婚第一人丁乃鈞怎麼想,大眾總歸是有點難以接受。

《電視紅娘》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報名的都是一堆大老爺們,有一天突然來了個女孩子,人也俊俏,那期節目一播出就引起了轟動。

但是當時搞對象並不是說自己想搞就能搞,節目播出後,女孩被家人責罵“幹嘛去電視臺丟人”。

談戀愛被逼著“低調起來”。

1992年的春晚小品《我想有個家》中趙本山扮演一個上《電視紅娘》找對象的離異男子,他穿著當時相親男嘉賓最主流的服裝,在全國觀眾面前喊出了“想愛”的宣言: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本山大叔為“愛”發聲

“年齡大了這婚姻市場就出現了疲軟,上電視做個徵婚廣告不算啥丟人的事兒。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到電視徵婚也是有原因的,兜裡沒錢就是渴望現金的,沒家的滋味是火熱水深的。”

本山大叔一聲“疾呼”,中國開始了羅曼蒂克的時代。


02

倒爺空手套白狼

倒賣飛機賺4億

但是活人也不能天天盯著情情愛愛。

不結婚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想要結婚還是要錢,賺錢才是當時人人都關注的話題。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小“倒爺”

1979年後,中國實行價格“雙軌制”,市場價格比國家統配價時常會高出一到兩倍。

利用兩種價格差賺錢的人一抓一大把。

人們用老北京的方式戲稱這群投機倒把的人——倒爺。

當時政府把低買高賣的投機倒把行為定性為“投機倒把罪”,在那個嚴打的年頭,倒爺也算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賺錢,一旦被抓到就得蹲號子。

也正是因為國家對投機倒把的嚴厲管制,國內的倒爺只能賺點小錢。

有時候是倒賣鄉下低價收購的幾百顆雞蛋,有時候把沿海城市收來的手錶帶回內地高價賣出,這種倒爺都被同行看不起,賺不來太多的錢,屬於不入流的那一種。

國內也有倒賣電視、冰箱等家電的倒爺。

這一類倒爺通常都有著一點官方背景,通過“走後門”、“批條子”利用價格差行賄受賄、倒買倒賣,成為腐敗的溫床,被人們稱為“官倒”。

但是在國內怎麼倒賣都要小心翼翼,88年被抓進去的倒爺能排成幾十個加強連。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秀水街

也是在這個時候,在北京,有“國際倒爺後倉庫”之稱的秀水街,逐漸成為中國與東歐相互瞭解的重要通道。

從經濟癱瘓物資短缺的蘇聯遠道而來的俄羅斯商人也像是如今排隊買iphone的中國人一樣掃光秀水街市場,整個中國流傳開“一車西瓜換蘇聯一輛坦克”的傳言。

來自重慶萬州的商人牟其中,帶著500個火車廂的罐頭,換走了俄羅斯的四架蘇製圖-154飛機,再將這四架飛機賣給了四川航空,淨賺上億。

牟其中一戰成名,成了中國倒爺的偶像。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牟其中

因為那時候,火車是中蘇兩國惟一的渠道,北京到滿洲里再到莫斯科,這9000多公里爛熟在倒爺心裡。

但是時間久了,有很大一批倒爺因為常年流轉在蘇聯,被俄國美女和豪華賭場閃花了眼。

他們開始盤踞在蘇聯各大樞紐火車站,看到中國人就搶,畢竟敢來蘇聯的中國人都是有錢的商人。

直到1998年中國取消投機倒把罪,沒等我國官方處理這群倒爺,倒爺就消失在自己人的強搶中。

僅剩的一群倒爺,成了火車站落魄的黃牛,而且馬上就要被互聯網搶票取代了。


03

段子手作家王朔

成功預言三十年後國人現狀

這些抓住了機遇、衝破了舊經濟體制的“二道販子”倒爺們,在大作家王朔的筆下依舊被“尊稱為爺”。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

提起王朔,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認識,電視劇《陽光燦爛的日子》可能比較大眾一點,這部電視劇便改編自王朔小說。

1988年全年,穿著喇叭褲的最潮中國男女抱著家裡的臺式錄音機,一路放著高價買來的磁帶。

其中的曲子八成是崔健和竇唯的歌,有時候也會放點迪斯科,剛出道的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還沒有傳到大陸。

同是1988年,28歲的王朔有四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無論是用軍挎包裝磚頭砸人的叛逆青年還是燙了捲髮的摩登女郎,只要走進電影院,就會被改編於王朔作品的電影給驚呆。

不過王朔的本人遠比其作品讓人震驚。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80年代北京青年很潮

起筆於84年的王朔先先後後寫了《頑主》、《編輯部的故事》等作品,在略顯平靜的1988年把大眾與潮流的衝擊體現在字裡行間。

就連街頭修鞋開鎖配鑰匙的老大爺都覺得自己也能騷氣沖天。

不少年輕觀眾看完王朔的電影后腦袋一熱,剪了最潮的髮型,整天吊兒郎當。

北京城從天安門廣場到通州郊區,到處都是“放蕩不羈”的小青年,整個北方把這些人稱為“二流子”

王朔的文章為什麼有把一代人變成“二流子”的能力呢?

建國後中國作家可以分為三代:早期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諸作家為第一代,尋根作家為第二代,尋根後新潮作家為第三代。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頑主中的三個段子手

王朔毫無疑問屬於第一代。在他的筆下,主角多是“流浪漢”與“孤兒”,以痞子放蕩不羈的姿態來抨擊當時的社會。

他善於用毫無掩飾的痞子行為來喚起人們理想中人“直白”處世的樣子,極易引起人的共鳴。

相比較和他同一代的作家,王朔的文風才是他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

作為一個“不正經”的人,王朔這種天生段子手的性格使他的文筆具有高度幽默感和代入感。

他的喜劇形式的最基本手段是調侃。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王朔和馮小剛

《頑主》也好,《編輯部的故事》也罷,總有幾個人在滿嘴跑火車。

這在之前嚴肅的反思類作品中是找不到的。

找不到並不代表冷門,王朔的作品的確是大眾化作品。

並不是趙樹理那樣的山藥蛋流派才能叫大眾化,王朔一定深入瞭解“農村包圍城市”這句話,他反而行之,以獨特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從城市擴散到農村。

在他看來,調侃不僅是一種寫作方式,還是主角的人生態度。

調侃別人,也調侃自己,這正是王朔作品的基本原則。

這種苦中作樂調侃的性格有沒有感到一絲熟悉?

21世紀的所有網民在網上當段子手,白天還要過著高壓的生活,想要在現代高強度的環境下活下來,就要自己去尋找快樂。

這正是王朔在80年代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而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接觸互聯網的人都學會了苦中作樂,加班的白領刷抖音,種地的農民刷快手,寫不完作業的小學生打王者榮耀。

王朔作品中對新時代的人們苦中作樂的的預言實現了!


蜻蜓fm的《曉年鑑》已經更新到了1988年。

在這個社會大跨越的時代,中國還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快來收聽吧。

1988年:中國最早一批光棍是如何脫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