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唐朝末年,時局動盪,北方中原政權頻頻更替,南方則形成了十國鼎力的局面。

位於東南沿海,遠離中原的福建,迎來了一支來自河南固始光州的隊伍。

隊伍中一名名為王審知的年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後來會成為閩國的創始人,被福建人民所銘記在心的開閩王。

隊伍的首領-王緒因疑神疑鬼,濫殺無辜,最終為手下所殺。王潮代替王緒成為了領頭人,幾年時間內掌控了整個福建。王潮去世後,其弟王審知接替了他的位置。在他執掌福建的這二十九年,雖身處戰火連天的年代,福建境內卻一片祥和。他輕徭薄賦、保境安民、鼓勵墾荒,倡修水利,興辦學校,發展海外貿易,招納中原名士,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他的突出貢獻,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府邸,被人們改造為廟宇來奉祀。閩國亡國之後,吳越國刺史錢昱,又對廟宇進行了一番修繕,改稱忠懿閩王廟。元代時廟宇被毀,明萬曆年間奉旨重建,改稱閩王祠。而後歷朝歷代,均有重修。

千年已過,現在的閩王祠又是何般景象呢。

穿過喧鬧的街市,來到福州十九中,在學校旁,就是閩王祠。在各式現代建築之中,閩王祠的紅色顯得格外顯眼。

祠的大門福州特色的屏風式門樓,中央上方嵌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有“奉旨祀典”以及“唐閩忠懿王廟”的字樣。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閩王祠大門

門前車水馬龍,來往行人絡繹不絕,而最終停下腳步走進閩王祠的卻寥寥無幾。

進門第一進為庭院,庭院東側牆面嵌有“乞土勝地”的石碑。這四個字與古時福州的一個習俗息息相關。明清時,每到立春這一天,福州郡守都要帶著群僚前來閩王祠祭拜閩王,並在祠前乞取一丸泥土捏製“春牛”,然後抬著“春牛”遊行各地發動春耕。這塊石碑很可能就是明代的原物。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乞土勝地

庭院中央的亭子之中保留了唐朝時的石碑,碑文詳細記述了王審知的家世以及治閩期間的貢獻。對於研究“閩國史”、五代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物資料。郭柏蒼在其著作《竹間十日話》中稱它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唐朝石碑

亭後7座戟座緊挨著牆面,這是唐代時朝廷對有功之臣的恩賜,本有12座。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戟座

庭院之後就是正殿,殿內奉祀閩王王審知,殿中的王審知像,是1982年民間藝人陳世善所塑。周圍陳列著從王審知的宮殿遺址和陵墓中出土的墓誌銘、唐碗等文物。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正殿

正殿過後,即到達拜劍閣。在拜劍閣後牆上嵌有北宋時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重修忠懿王廟碑銘

福建閩王故地:原是閩王府邸所在地,如今門前車水馬龍卻鮮有遊人

重修忠懿王廟碑銘

閩王祠之後,就是化民營路,保護閩王府邸的營地,便位於此地,當時被稱為護閩營。閩國滅亡後,兵營被取消,被民居所取代。清朝時,這一帶多為八旗子弟,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日日沉迷於畫眉鳥,因此巷子當時被稱為“畫眉營”。之後,改為諧音的“化民營”。

閩王的功績毋庸置疑,可惜其子孫一個個身陷權力的鬥爭中,一時間民不聊生。閩王祠所在的慶城路得名於慶城寺,而慶城寺就是閩王之子王延曦的府邸所在地。閩國也因此陷入內亂,最終為南唐所滅。

前塵已成往事,不變的是依舊立於鬧市之中的閩王祠,繼續向人們述說千年之前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