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或將成為大中小學必修課,你們覺得怎麼樣?

甘善傑


非常好的舉措。在我看來,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通過高考,不是進985賺大錢,不是通過教育完成階層提升成為人上人,而是成為社會中可以獨立生存的一員。


教育應當讓學生通過教育的過程中接觸社會,包括各種職業。而不是與社會中大量存在的職業相隔離。無論是作為一個公民,瞭解其他公民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理解。還是作為一個在不安定社會中生存的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瞭解社會上眾多的其他職業選擇,至少在不幸時能夠選擇到他可以接受的退路。對於一個社會,對於一個人都是有益的。


比如說作為一個公民我們需要有想象他人苦難的能力。為什麼現在在勞動市場中,勞動者權益被精英漠視,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北京摺疊”,為什麼會有種種不公而被忽視,恰恰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缺乏對於理解他人生活的教育。如果我們不親眼看過,我們不跟他們親口交談,我們是不可能理解他人的苦難和需求的。你可以想一下在肯尼亞的華商的生活(這是我畢業研究的對象),再想象一下他們在經營上生活上的困難。我可以向你打包票,你能想象的困難對於他們都不是困難(這也是我在實際調查中遇到的,甚至還被以“你這樣也能做調查”類似的話訓過)。


同樣的,如果我們無法想象勞動者的生活,那麼我們又如何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呢?

讓一個孩子,接觸社會,接觸勞動者。至少讓他們有想象,理解和他生活的群體與階層不同的能力,不管是什麼制度,什麼主義,都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是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該有的能力。當然這只是勞動教育的一個方面而已。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教育不能走形式,不能搞得違背學生的基本需求,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教培人


提到勞動,很多人都想到了打掃衛生,幹家務活,其實這些算勞動,也不算勞動,從小咱就知道:勞動最光榮,從小學也天天受勞動教育,現在國家玩真的了,直接宣佈了大小學都得參加勞動。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讓學生勞動一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二是勞動育人功能亟待加強。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要求有較大差距。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那麼勞動都包括哪些呢?


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做了怎樣的規定,為什麼?

  答:《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切實經歷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將勞動教育與智育區別開,防止用文化課的學習取代勞動教育。


對於勞動時間,建議也給出了:

一是利用上課的時間進行。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週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專門進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

大學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二是在課外校外安排。

中小學要對學生每天課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勞動周(高等學校也可安排勞動月),也是在課外集中安排。安排必要的勞動實踐,旨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我覺得這個規定非常好,讓小孩不在沉迷於遊戲網絡世界,對勞動進行明文規定。

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

以後勞動也是一門必修課,錄取開學用得著啊。

我有一個建議,所有學生從小學就要學會做菜,一年學一道菜,到大學畢業就能做幾十道菜了,不論是給家人做,還是自己創業都很有幫助。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這個事情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在大中小學開展勞動必修課,我是非常贊同的。

事實上,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的文件,就一直沒有斷過,但是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勞動一直處於被壓制的地位。

恰逢疫情,正是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好時機,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擬定了最新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勞動必修課的意義

  • 勞逸結合、身心健康、學習效率更高

現在孩子們的學習時長已經遠遠大於他們的父輩,我們那個時候了。

我記得小時候上午9點上課,上午3個課時。中午走路回家吃飯,下午3點上課,下午2個課時。

自己在家門口早讀,空氣清新、光線也好,站著讀,讀書本身就是鍛鍊。

放學回家就寫作業,也是在家門口寫,天微黑就寫完了。

現在的孩子,每天8點就開始學習,晚上還要挑燈夜戰。

坐的時間長,站的時間短,室內學習時間長,室外活動時間少。導致很多孩子肥胖、駝背、近視。再不改變,等到這批孩子長大,也許真的會成為日本人口中的“東亞病夫”。

  • 增加孩子生活技能,減少孩子成年後的生活困難

現在家長、學校、社會都太注重分數,孩子們整天學習。再不加強勞動,特別是家務勞動。等孩子們成年後,誰來管他們的生活。我們不能一直幫著煮飯、洗衣、拖地吧。

前期播出的《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宮蓓蓓,兩個孩子,博士學歷,他老公就沒有給孩子換過一塊尿布。男人成了“掙錢的機器”,引得海清極為不滿。

試想一下,以後結婚的兩個年輕人,都不會做家務,婚姻關係能穩定?

如何實施是關鍵

《意見》規定,中小學每週必須有1個課時勞動課。

文件指出:遵循孩子成長規律,體力勞動為主。

我認為可以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實施。

例如某天下午放學早一個課時,讓孩子回家做家務。

例如讓孩子們以團隊形式認領學校綠植、衛生區等。

例如,靈活調整每週一課時為一月半天,組織校內外公益活動,或者去工廠、農場組織活動。

如何考核?

勞動課如果不納入考核,我想它的命運就會同音樂和美術課一樣,時常被語數外給佔用。近年來,體育考核的比例有所增加,所以體育課的地位比音樂和美術課就高多了。

文件指出:將學生的勞動成績列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根據這個文件精神,我相信更多的中學會在招生中確定勞動這一塊。但是,中考升學率、高考升學率才是學校最重要的指標。

各學校開展的勞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統一標準相當的難。所以如何確定勞動成績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勞動教育任重而道遠。很有可能又只是喊一波口號。

不管怎麼樣,家長還是要重視起來。

我是 ,關注家庭教育的高校教師,我會持續輸出育兒知識與經驗,歡迎關注。


開睿媽媽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提議。勞動教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可以讓孩子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勤勞品格,可以增強學生體質,鍛鍊學生的意志,可以讓學生懂得珍惜和感恩,這些益處舉不勝舉。所謂素質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而“勞”已經被忽略了好多年了。

第一,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一家一個孩兒,成為大多數家庭的常態。因而,這些孩子都成了家長的掌上明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不要說動手做其他事情了。吃不得一點苦,受不了一點累。導致出現了諸多高分低能的現象。

第二,因為沒有經歷勞動,不知勞動的辛苦,所以,也就不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現在的孩子,吃飯剩飯,挑飯挑菜。這些現象普遍存在。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從而學會珍惜,養成節儉的品質。

第三,一家一個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裡的寶,捨不得幹一點活兒。久而久之,孩子也覺得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的。長此以往,只會毀掉一個人。而勞動教育,可以讓孩子參與實踐,體諒父母的艱辛。

第四,現在的孩子,特別脆弱,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打退堂鼓,而勞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更可以培養學生養成面對困難,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意志。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成為必修課,勢在必行。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重視起來。



尋隱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週不少於1課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意見》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

需不需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主要考慮我們將來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更重要的要統籌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首先,我認為對於當中國教育來說,為中小學設立勞動必修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對於孩子的教育,絕不能只看分數,而一個健康的身體也是非常重要。現今中小學的身體出現病體怏怏,這是教育上的一種誤區,因為學校,老師,家長,教育界的士,都把眼睛盯在了分數上了。方才出現如今這樣的局面!事實上,當前中國許多學生已經到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大家把精力都放在瞭如何提高分數,而把勞動和健康給落下了。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教育方式,但在現今中國卻成為一種常態,這無疑是很悲哀的!

其次,對於當前中國教育來說,最應該的開啟是耕讀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之餘,如何去勞動,知道糧食和生活物品來之不易,是需要付出才有回報的。但這種方式從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很難行的通,因為大家都把勞動,耕種認為是低等下賤的;其實這是叫人不要忘本,中國的歷史就是這麼演變過來的。

總之,國家層雖面有了宏觀及頂層設計,但接下來只有認真的去研究落實,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進一步探究教育教學和管理方法,建立相應的課程方案和課程目標,嚴格學生考勤制度和考核標準,讓學生真正達到“勞動實踐”的效果,真正學到必要的勞動技能,接受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樣。

 






育人之心修己之路


現在的學生們,從入托兒所上學起,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不知勤儉持家為何物?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玩手機。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錢是怎麼來的。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個詞來形容子女。再恰當不過了。歡迎來噴。


聖人1530944


必要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和體能,實際上在若干年前,學生們中小學生們還是要參加勞動技能課的,但是現在這樣的課程越來越少了,所以我是非常支持,作為在讀學生,必須強制參加勞動競賽課程的勞動教育,是一個人成長所必要的。

思考一下一些住宿的高中生和一些大學生入校以後,不知道如何疊被子,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自理能力非常的好,進入社會以後,也幾乎沒有任何的自理能力,根本不會做飯,只能點外賣,甚至有的學生不會洗襪子就買了一箱的襪子,每雙襪子穿三天,然後就扔掉,這樣的人如果成績非常好能力非常好,我們說他是專業人才,能力一般整體比較好,我們說的專高分低能,但是更可怕的就是有一些學生成績一般能力也一般,但是完全屬於社會和不需要的垃圾人才,或者我們說他是不是個人才都是值得懷疑的。


教育規劃邵雨青


勞動教育必須成為大學中學小學的一門必修課!

以前在上學時,就聽說過,要讓勞動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當年,小學生有麥假、秋假,在這些假期中,都由老師帶領,到生產隊幫忙秋收春種;初中生、高中生也是這樣,在農忙假中,必須到生產隊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就是常日,初中、高中,也有自己的勞動基地,隨時到基地勞動。上學時,課餘時間,也被父母安排撿柴、挖野菜,養兔子、餵雞……差不多八零年左右吧,學校都還設有勞動基地。

不知何時,大中小學的學生,不再參加勞動,除去上學時間,其他就是玩,導致當今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個別學生,上大學了,還只能把衣服郵寄回家,讓父母洗好後,再寄回學校。這樣的學生,又能會幹什麼?

現在的學生,就是農村的孩子,也很少勞動了,究其原因,一,體力勞動少了,父母都代替孩子幹了,連孩子自己的活,譬如洗衣服、洗襪子之類,也被父母包辦了,所以孩子在家無活可幹,在校,學生連最起碼的打掃衛生,也專職了,所以,在校孩子依然無活可幹。二,思想上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影響,認為體力勞動者低人一等;以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出臺,更加讓老師不敢再安排學生體力勞動了,逐漸,勞動課成了歷史,學生在校、在家,幾乎不幹一點兒的體力活,導致學生把學習都當作累人的事。

因此,把勞動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是很有必要的,勞動創造了美,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帶來快樂……勞動應該成為人類的第一需要!



瑞豐131


勞動課怎麼進行?說來容易實施難!1990年代以前,中小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上勞動課很順暢。現在的中小學生根本就不具備勞動能力,老師怎麼教倒成了一個新課題,還可能引岀新問題來。對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勞動課理解和支持還又有許多的工作要做。試想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分數都不敢公佈,叫老師怎麼來組織學生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