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山川網: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長江干流全長6300餘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宜昌至湖口段為中游,長955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

古時的長江,為先輩提供了生存與繁衍的必備水源;今日的長江,則成為溝通中國東中西部的最重要黃金航道。多少沿江省市因江而生,亦因江而興。它們聚在一起,就共同形成了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為何如此重要?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

“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

“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

“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長江經濟帶的關鍵詞,顯然是在“長江”二字之上。而我們談長江,當然不是單純講這條江水,而是談整個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干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共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支流展延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浙江、廣西、廣東、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長江流域土地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8.8%。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4%。

按上、中、下游劃分,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面積約35.03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經濟帶的17.1%;

中游地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三省,面積約56.46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經濟帶的27.5%;

上游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四省市,面積約113.74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經濟帶的55.4%。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2018年,長江經濟帶總人口約5.99億人,佔全國的42.9%。其中,下游地區約2.25億人,佔長江經濟帶的37.6%;中游地區約1.75億人,佔29.2%;上游地區約1.99億人,佔33.2%。

2018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約40.3萬億元,佔全國的44.1%。其中,下游地區約21.15萬億元,佔長江經濟帶的52%;中游地區約9.78萬億元,佔24.3%;上游地區約9.37萬億元,佔23.3%。

那麼在剛剛過去不久的2019年,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又有新的突破呢?

經濟實力雄厚:總量佔比全國超46%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對比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經濟相關數據,這裡我特別收集整理瞭如下的“2019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地區生產總值”表格。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由於部分省份的2018年度GDP(全國四經普)修訂後數據暫缺,所以為了統一口徑,各省市2018年GDP數據選用了修訂前版本,更加方便進行對比使用。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在上面的段落中,我們曾向大家介紹:2018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約40.3萬億元,佔同期全國總量的44.1%。

而時間到了2019年,長江經濟帶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進一步上升至45.78萬億元左右,佔比同期全國總量的46.2%。

換而言之,一年時間,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佔比全國的比值,就上升了超過2個百分點。在2019年全國經濟增速已經全面回落至6.1%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增長表現無疑是十分突出的。

在上述表格中,我還分別列出了2019年度,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經濟體量佔比同期全國總量和長江經濟帶總量的分項佔比情況。

從11省市佔比長江經濟帶比值來看,下游的江蘇、浙江兩省,中游的湖北省,上游的四川省,在經濟總量的貢獻上均超過了10%,最高的江蘇更是超過了20%。以上省份,事實上也是長江上中下游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所在地。

如果說現階段經濟體量較高的省份更多是在貢獻規模效應(當下)的話,那麼現階段經濟體量較低的省份,更多則是在貢獻速度(未來)。

如何理解這句話?我們繼續往下看。

經濟增速迅猛:七省增速全國前十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由於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因素疊加,2019年從第一季度開年到第四季度收官,分季度的全國經濟增速始終都在勻速回落。

一季度6.4%,二季度6.2%,三季度6.2%,全年最終增速為6.1%。雖然年度經濟增速“保6”戰略任務獲得了成功,但是縱觀數據的變化,我們足可以看到其中的艱難。

在這樣的全國經濟宏觀背景下,具體到各省級行政區,我們認為能夠在2019年度經濟增速超過7%的,都可以算作是不錯的表現。當然,如果能夠達到7.5%,則是相當出色的增速成績了(在全國排名中也會很靠前)。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縱觀2019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發展增速,除已經形成較大經濟體量的頭部江浙滬三省外,其餘省份的增速整體均較快。

特別是從在全國的位次看,共有7個省份年度經濟增速均位居全國前十,分別是第1位的貴州、第2位的雲南、第4位的江西、第5位的湖南、第7位的安徽、第7位的湖北、第7位的四川(皖鄂川三省以7.5%並列)。

在此前關於長三角的相關推文彙總,我曾多次講到在一個城市群中,成員城市的良性階梯分佈狀態十分關鍵。這意味著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成員城市的發展是否能夠始終不發生斷層,從而在整體上達到最有力的增長趨勢。

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比城市群更大規模的經濟帶。事實上,長江經濟帶正是由長江上、中、下三個城市群共同組合而成的。目前,在長江下游城市群(長三角)已經全面進入城市群發展成熟期後,長江中游和長江上游兩大城市群也紛紛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為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增長潛力可期:工業穩定、收入穩升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每每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各方面聲音雖然對刺激經濟的方式方法觀點各不相同。但是在一件事情上,卻從來都是十分一致的,就是要優先穩定與發展實業。

實業的範圍很廣,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無疑就是工業。工業擁有可構建技術壁壘屬性強,可提供就業崗位數量多,可創造經濟體量規模大等特點。

所以國家或地區在應對經濟危機來臨時,特別是因為某些特定經濟泡沫被戳破而衍生的經濟危機時,工業的抗經濟風險能力就更強。當然,我們這裡強調的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業,不是純粹低技術含量、高取代性的傳統型工業。

所以長期以來,我個人對於部分地區執政者過度強調第三產業佔比,並盲目限制地區製造業發展,從而達到短期內地區產業結構“轉型成功”的做法,非常不認同。

對於現階段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而言,走紮實的製造業立市路線,要遠比動輒所謂的“互聯網彎道超車”、“金融業彎道超車”等投機取巧方式來得更可靠,也更長久。

無論是互聯網行業也好,還是金融業也罷,其行業屬性就決定了全國範圍內有幾個中心便足以將全國市場瓜分完畢。而只有先進製造業的支撐,才有可能真正將土地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的中國全面實現小康。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2019年,全國全部工業增加值317109億元,比上年增長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4.8%;股份制企業增長6.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2.0%;私營企業增長7.7%。

令人欣慰的是,在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當中,除去城市定位和發展階段相對特殊的上海之外,其餘的10個省份,2019年工業增加值增速都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這其中,又有半數的省份,年度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8%,增速最高的貴州省達到9.6%。當外界長期談貴州必談大數據和互聯網時,真正支撐近些年來貴州經濟迅速崛起的根本,事實上還是在製造業上。

如果說實業發展是支撐區域經濟可以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一條大腿的話,那麼另一條大腿顯然就是地區常住居民的消費增長。而地區居民的消費增長,又與地區居民的收入增長直接相關。

2019長江經濟帶11省市經濟表現:GDP佔比全國超46%,多省增速突出

2019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

在既有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上,東部發達地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區長期大幅領先於同期全國均值,所以目前階段仍能保持與同期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接近的水平,已經可以說是表現十分出眾。

而江浙滬之外的8省份中,全部省份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增速均在9%以上,其中更有4個省份達到了10%以上的增速水平。

更為關鍵的是,無論是農村常住居民還是城鎮常住居民的2019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基本都保持了逆勢繼續上漲的水平,增速普遍高於2018年水平。這就為長江經濟帶各省份接下來經濟成功轉型內需型驅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2019年度這個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大變革之年,壓力之下更能看出哪些區域的經濟更具韌性,能夠有力承擔經濟轉型期間風險,並且從中尋找出相應的機會。

長江經濟帶橫貫中國東西,涉及長江上中下游11個省市,經濟體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態,同樣決定著全國半數國民的生活水平。

從各項經濟數據看,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均已形成較有實力的城市群,其中下游的長三角城市群和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表現尤為突出。未來的時間裡,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機遇同樣眾多,值得大家長期保持關注,從中尋找和自身發展相匹配的機遇,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