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鄒相

民諺曰:“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傳說,龍有九個兒子,有很多種版本,常見的有這九子: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眥、狻猊、麒麟。在古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利,只有皇帝在的地方或是皇帝使用的物品才能用龍的圖案,如龍庭、龍袍。在佛教中,龍是護法神之一。在梵語中,龍稱“那伽”,長身無足,又譯“龍象”,是阿羅漢中修行最勇猛者。在《孔雀王經》、《大雲經》、《僧護經》等佛教經典中,均記載有龍王護持佛法的故事。說龍有九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九子,九為虛數,說明龍的兒子有很多,寓意封建帝王多子多孫、朝廷鞏固。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攝影:延誠法師

作為皇家寺院,少林寺常住院內有很多精緻貴重的雕塑、石刻等。認真觀賞少林寺的各個殿宇、亭臺,我們很容易發覺,“龍九子”都有體現,凸顯了少林寺內精湛的建築與雕刻藝術。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龍子贔屓,又名龜趺、填下,為“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在少林寺常住院內,到處能見到贔屓的形象,如少林寺《聖旨》碑、《小山和尚行實碑》、《少林大宗師裕公道行碑》、《乾隆皇帝詩碑》、《釋永信法師榮膺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碑》等,碑座均為贔屓雕像,工藝精湛,造型大氣。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龍子螭吻,為“龍生九子”中的老二,傳說是龍頭魚身,口潤嗓粗,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建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少林寺裡的各殿堂屋簷上,如大雄寶殿、藏經閣、觀音殿、普賢殿、緊那羅王殿等,均裝飾有“螭吻”龍獸,顯得莊嚴美觀。這些外形精美的小獸端坐簷角,為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充滿藝術色彩。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網絡圖片

龍子蒲牢,排行老三,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寺院大鐘上的龍形獸鈕就是它。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雖為龍子,卻最怕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聯曰:“蒲牢鳴百八,座夢醒三千。”少林寺大雄寶殿、戒壇前的大鐘鐘紐上均鑄有蒲牢造型,鐘樓內的大鐘鍾鈕上也有。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網絡圖片

龍子狴犴,排行老四,又名憲章,形似虎。因它平生好訟,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它的像。傳說狴犴不僅性如烈火,好行俠仗義,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匍匐在官衙的大堂兩側。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歷史上很多少林高僧出任僧官,僧俗或僧人之間有爭訟,到少林寺打官司,所設的公堂內兩側就擺放有狴犴。現在,少林寺的很多院落和殿堂大門上,也裝飾有狴犴頭像。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龍子饕餮,排行老五,《山海經》中介紹其特點是:形狀如羊身人面。《神異經·西荒經》載曰:“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它性情兇惡,貪吃,是貪慾的象徵,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古人多將它的頭形刻於鬲鼎和酒具、器皿之上,以作裝飾。少林寺方丈室前的“中華鼎”上,就鑄有饕餮的圖案。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網絡圖片

龍子趴蝮,排行老六,又名帆蚣。傳說它的形象似龍非龍,似蝦非蝦,平生最喜歡水,伴水而居。它愛喜波弄水,長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擅水性,喜歡吃水妖,據說是龍王最喜之子。人們慕其水性極好,常雕於橋柱上,希望能懾服江河,免除水患之災。少林寺藏經閣前的月臺兩側,都雕刻有趴蝮形象,每逢下雨時,月臺上的積水從趴蝮口中吐出,宛如一道美麗的風景。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網絡圖片

龍子睚眥,排行老七,為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殺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俗語云:“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惡的化身。常將睚眥的形象刻鏤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以增加其強大的威懾力。如少林十八般兵器中的少林寶劍劍柄上,都雕刻有睚眥的形象。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網絡圖片

龍子狻猊,排行老八,形似黃色獅子,喜好煙火。古書上記載,狻猊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在佛教中,說狻猊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古人將其形做成空腹香爐,燃香料於腹中,使香氣僅從口中噴出。現在的鐵質或銅質香爐腿部,多有狻猊圖像造型。在少林寺各個殿堂前的香爐上,都鐫刻有狻猊形象。在少林寺文殊殿,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即為狻猊。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龍子麒麟,為龍的小兒子,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豬尾於一身,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據說,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且能吐火,聲音如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徵,古來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說法,民間也篤信麒麟是消災解難、驅除邪魔、鎮宅避煞、催財升遷的吉獸。少林寺大雄寶殿內,有兩尊麒麟柱基,高達1.2米,尤為壯觀。


少林寺裡的“龍生九子”

攝影:延誠法師

從“龍九子”形象在少林寺的充分體現,可以看出,少林寺作為皇家寺院與眾不同的地方。歷經一千五百餘年的風雨洗禮,少林寺依然保持這些傳統的建築、雕刻造型,這也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文/鄒相,2015-9-18於鄭州 圖/延誠法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