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納章鎮村民就近務工“小百合”種出好“錢”景

馬龍納章鎮村民就近務工“小百合”種出好“錢”景

馬龍納章鎮村民就近務工“小百合”種出好“錢”景
馬龍納章鎮村民就近務工“小百合”種出好“錢”景

“這是今年租過來的地,全部種上了百合花,共有100多畝。”4月19日,在馬龍區納章鎮竹園種植百合花的夏海林指著眼前的一片百合大棚高興的對筆者說。他和李永波、夏兵、孫安泰等都是嵩明人,在竹園村租地300餘畝種植百合花。

百合花素有“雲裳仙子”之稱,由於其外表高雅純潔,種頭由鱗片抱合而成,取“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中國自古視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夏海林一邊在百合地裡拔草,一邊跟筆者說:“種出來以後一般都是發往昆明等城市,有的甚至出口國外。”

筆者在他承包的大棚裡轉了轉,滿眼蒼翠,棚內一株株百合排列整齊,長得甚是茁壯,綠色的花蕾長滿枝頭。“一株只能留4-5個花蕾,而且種百合對氣候、氣溫、水質的要求很高,生態環境要好,要不然病蟲害多,花型也會不好。”夏海林如是說。

“種百合收益不錯,但是成本也高。”鄧安泰講到。據介紹,一株百合種子約2元,一個長45米的大棚可以種5000株左右,百合花成熟後,每株可以賣到4塊多,良好的市場前景讓他們信心十足。

迤堵村的李文生現在是竹園村百合花的種植大戶,他從2018年開始跟夏海林、鄧安泰等合作種植百合,每年的合作面積都在50畝以上。兩年多來,李文生經常和夏海林、孫安泰等請教種植技術,無論是種子、排種、施肥、除草、噴灑農藥、採收……每個環節,他都要“挖”個徹底才肯甘心,如今,他從一個百合花種植的“門外漢”成長為“行家裡手”。

“今年,我想再擴大種植面積,承包20畝土地自己幹。”李文生說。為擴大種植規模,強化精細管理,夏海林、鄧安泰等從村裡請了6名長工,負責百合花日常管理,楊綵鳳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村裡的一名貧困戶,見到她時,她正在大棚裡除草。“又可以照管家裡,又可以有一定的收入,可以了嘛!”楊綵鳳說。

像楊綵鳳、角鳳燕等在“家門口”務工,一年算下來,可以收入20000餘元,張曉慧、高雙芬等在栽種、採收時節來打零工,每天也有70元的收入,每每到這個時候,到這裡來“上班”的貧困戶有30多戶,前前後後可以“上班”3個月左右。

據瞭解,該鎮充分發揮土地、氣候等資源優勢,通過一系列措施,引進和培育了一批實力強、帶動大的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流轉閒置土地,走規模化、集約化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以土地流轉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貧困戶增收,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通訊員:朱加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